浮生一梦叹闺红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浮生六记》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沈复以其细腻动人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极有天资、心地善良、生活达观的最美女人的典范形象,然而客死他乡的惨淡结局却留与后人无尽的怅惘。本文旨在分析陈芸身上散发的人性美,并揭示引发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浮生六记》 陈芸 沈复 悲剧
  沈复,清代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家道先盛后衰。其妻芸娘,林语堂赞道:“Yun. I think, is one of the loveliest women in Chinese literature.(芸,我想,是中国文学最可爱的女人)。”{1}她的聪慧、襟怀和痴情,让后世读者由衷喜爱和叹服。
  一、天助其才通翰墨,一灵顿悟笔生花 陈芸外表虽非国色,但却有清水芙蓉般的妩媚:“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2}陈芸不仅秀外,而且慧中。她“生而颖慧……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于书麓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2}。正是这聪颖的天资、天然的诗才让身为表弟的沈复为之倾倒,对淑姊“心注不能释”,故急切而决绝地对母亲说:“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由于自小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内心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领略更多文学作品魅力的渴望,婚后芸娘在丈夫的帮助下又继续学习,以至残灯人静之时高烧银烛阅读《西厢记》,其求知若渴之情可见一斑。
  正是这种学习,使得陈芸在婚后可与丈夫琴瑟相和,一起消夏赏景,游赏太湖,月下联诗,极尽文人之趣,深掘生活之美。后又有联“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可谓形象之至,才情如是,让三白怎生不爱?
  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让这位本身就懂得生活之道的女子对文学的领悟更上一层楼。沈复夫妻之间谈论文学时,陈芸认为:“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接着又指出杜诗并非不好,只是由于李诗同自己心灵相契合,所以,欲求一种宛如姑射仙子的“落花流水之趣”。这种理解可谓深有觉悟,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文学、纯生活的美学情调,是和自身的性灵相契合的感受。因此,谈到汉赋时,陈芸独爱相如,以其气势雄浑、飘洒自如。这也正是其热爱自由及豪迈、丰富情感的文学投射。
  二、窘境难折心底爱,贫贱不移达观心 在文学上,沈复夫妻有着相同的主张和灵犀的默契,这也是二人成为世人羡慕的模范夫妻的感情基础和生活情趣。所以,即便是在最为拮据之时,二人依然相依为命,依然有文学,依然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生活。二人初次被逐之时,寄居友人鲁璋家萧爽楼上,尽管生活窘迫,依然“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越”,与众友人饮酒书画,举办文学沙龙,实为苦中作乐。二次被逐之时,境况惨然甚矣。夫妇为躲避债主,五鼓之时,暖粥共啜之。陈芸却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这对在场所有人包括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安慰。此处“一粥而聚”,指的是婚前陈芸为夫君深夜藏粥,忆起旧事,陈芸幽默之余,也足见其达观与坚强。
  沈复和芸娘在生活上虽拮据,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充实的,在生活上亦极有情调。沈复和芸娘这对夫妻,没有高瞻远瞩的理想,对物质生活也没有过高的奢求,更没有什么伟大建树,但他们能够超脱尘俗的压迫,笑对忧患,向往“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的恬淡生活。
  比如沈复案头瓶花不绝,于是聪明的陈芸对于插花提出了自己艺术互通性的见解: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于是根据“虫死色不变”的原理,“觅螳螂蝉蝶……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宛然如生”。虽有些作俑之罪、杀生之责,然而确实让生活增加了韵致,见者无不称绝。
  在二次被逐之后,寄居锡山,夏日炎热逼人,即便是在病中,陈芸还教华氏家人做“活花屏”,“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如此一来,在乡间,藤蔓材料可以随意取用,且能抵御炎热,心思之巧妙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饮茶在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茶叶起着关键作用,同样的茶叶经过一番处理更能收到不一样的清香。陈芸对茶叶的处理是:“夏月荷花初开……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如此懂得生活,将困顿生活过出精致,过出色彩,这就是陈芸,生活中有艰难,更有波折中的浪漫。
  三、悲悯多情花解语,温柔和顺玉生香 沈复和陈芸之间的感情之深无可置疑,芸娘对沈复的付出亦心甘情愿、不求回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美好在沈复和芸娘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伉俪之情深达到了只有真情实意而无浮夸做作的境界。
  悲悯多情,这是陈芸最能动人之美,在于多情,在于良善。宗白华在谈到晋人之美时说:“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深入肺腑,惊心动魄。”{3}这对于陈芸来说,天然契合。
  譬如看戏之时,《惨别》一出,只觉令人断肠,此后换了《刺梁》《后索》,“始称快”,说明陈芸内心具有悲悯情怀,心肠慈悲,见不得戏中离别之悲。生活中,就连一草一木都甚为珍惜。游戈园之时,沈复义妹王二姑逢花必折,陈芸加以斥责:“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由此可见,对自然界的不知痛痒之物,陈芸都怀着悲悯之心,制作盆景,修枝剪叶都不忍心。当自己病入膏肓之际,仆人阿双跑了,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担心若仆人出事将无法向其家人交待;为了小叔娶妻,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出嫁时的珠花;为了对公公婆婆尽孝道,自己宁愿蒙冤受屈。因为太过多情,陈芸为自己招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祸难,其中因为结交妓女被逐出家门,然而因为妓女憨园背盟,致其血疾复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加上对丈夫的愧疚,陈芸最终丧命,至死念念不忘此事。
  陈芸之美,让我们心向往之;陈芸之死,让我们伤如之何!那么造成这对夫妇不容于家庭而又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委曲求全,事事迁就 陈芸的善良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可以说达到了一种迂腐的田地。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下,她并未懂得审时度势,做出合理的举动和抉择,而是事事迁就,事事都委曲求全,以为自己忍辱负重就会换得家庭和睦,子孝孙贤。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封建家长制的环境下只会是弱肉强食,良善被人欺。
  虽然在一开始,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这样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沈母还曾携陈芸游虎丘,然而好景不长,即便是自己的亲姑姑,也开始嫌弃自己,区区写信之事,开罪公婆两人,婆婆不让写,以为所写不明,公公却以为儿媳偷懒,后来因沈父纳妾,陈芸打算等事情确定下来再对沈母讲,不料沈母中途知晓,反遭怨怼。个中原因,沈复欲言却被拦阻,宁愿蒙冤。同样,小叔借贷,自己好心作保反被落井下石,反咬一口,直接导致被逐出沈家。为何?当然和自己善良得近乎懦弱的性格分不开了。
  (二)经济空虚,百事皆哀 贫贱夫妻百事哀,陈芸在现代观点来看,已经是和丈夫相濡以沫的最好例证了。但是,作为丈夫的沈复,离家之前生计全靠沈父支持,所以一旦经济来源切断便衣食毫无着落。但凡有一点经济基础,也不至于连正常生活费用都要依赖妻子,甚至举办个文学沙龙这么雅致的文人聚会,还要妻子拔钗沽酒。尽管妻子愿意不动声色,愿意生死与共,但作为一家之主,最起码应当为了这个家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此一来何至于在陈芸贫病交加之际,如丧家之犬一般五鼓逃家?又何至于造成女儿卖为童养媳、儿子做学徒的下场?何至于在妻子病入膏肓之际还要冒死绣《心经》?然而回头来看,在家庭矛盾爆发之初,沈复若可从中调停,将事实说出,将道理讲明,何至于此?缄口不言,是为孝否?
  (三)家庭尖刻,社会难容 沈复在书中虽然提到了沈父“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挥金如土,多为他人”。然而,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儿媳何以如此刻薄?不问事情真相将其夫妇逐出家门之时,毫无温情可言。所谓的“急人之难”“挥金如土”难道都是沽名钓誉的面具?虎毒不食子,自己亲儿挨饿受冻之时,沈父沈母良心何安?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儿子结交娼妓,有辱沈家“衣冠之家”的门风,这样的封建家长制何其虚伪!
  再者,沈复其人,不可谓无才,诗词琴棋书画,园林盆栽皆可胜任。但在当时社会不论是幕僚还是坐贾皆不成功,走南闯北,工作频更,可始终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这说明了什么?除却科举,文人命途何其狭隘!吴敬梓如此,蒲松龄亦如此。陈芸之死,社会制度亦难辞其咎!
  四、一缕香魂归地府,几许清音绕人间 如果说陈芸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最可爱的人最遭到了毁灭,这种美的幻灭带给我们的悲剧的、批判的张力令我们震撼并反思,陈芸身上所闪现的精神之美会给予我们灵魂的涤洗;其夫妇对生活的艺术化的审美风格会感染我们更加优雅、精致地生活。
  {1} (清)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2} (清)沈复:《浮生六记》,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3} 宗白华:《谈晋人情感之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190页。
其他文献
开学初,我在教室里挂了一个红色小信箱,取名为“爱的信箱”。孩子们可以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投放进信箱,我会不定时地打开信箱,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  孩子们非常兴奋,都想给我写信。有人写了一条谜语,有人写“猜猜我是谁”,有人写“老师你今天开心吗”,还有人写“老师,放学啦,再见”……真是一群可爱的小家伙。  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喜欢你们写的信,但你们要把最想分享的快乐,以及最不开心
期刊
摘 要:《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鼻祖,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尤其体现在对植物的不同描写上。《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以《离骚》为例与《诗经》中的植物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此窥探二者的文化性差异,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诗经》 《离骚》 植物 异同  《诗经》与《楚辞》以风骚并称,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二者也具有传承关系。《诗经》对《楚辞》的影响,主要是在艺术形式
期刊
摘 要:古时人们在神话故事中将灾难赋予各种超自然色彩,而以《末日崩塌》为代表的现代灾难片更多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部标准的爆米花影片,《末日崩塌》因其对灾难细节与家庭情感的描写而备受关注,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神话原型。现代灾难片从神回归到了对自然的敬畏;英雄原型上也完成了从博爱超人到平民英雄的过渡;叙事上超自然色彩也在逐渐隐遁。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灾难片原型的转化,有利于探寻古今灾
期刊
摘 要:在父权主义社会,女性的“他者”地位一直存在。随着女性观众性别观念的改变,女性形象在银屏上已经有了些许改善,逐步从纯视觉消费对象转为部分意义的制造者。美国灾难片《末日崩塌》中女主角布莱克的角色定位以及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女性地位在电影中的提升,女主角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压制 歧视 女性气质消费 女性主义  美国影片《末日
期刊
摘 要:目前为止,学界对叶灵凤小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性爱主题、唯美倾向、心理分析、意象建构等层面。而使用关键词考察叶灵凤小说,则是一个新的维度。本文以“关键词批评”介入叶灵凤小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期为学界研究叶灵凤带来新的可能。  关键词:性爱 新奇 颓废 神秘  当下,“关键词批评”成为时髦,深得批评家们的青睐。它的起源,应追溯到雷蒙·威廉斯1958年推出的《文化与社会:1780—1850》
期刊
摘 要:元代著名曲作家钟嗣成所写的《录鬼簿》是学者们研究元曲的一部重要文献,尤其是作者融入自己的情感所写的吊词——[凌波仙]曲,既具有丰富的史学资料,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以小见大、追索缘由是其记叙元曲作家事迹重要的特点之一。本文从社会、作者个人、散曲本身三个方面探讨了作者以这种形式评价曲作家的缘由。  关键词:《录鬼簿》 以小见大 追索缘由 [凌波仙]曲 吊词  《录鬼簿》是由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
期刊
摘 要:在文学史上,海派作家张资平一直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作家,他的写作内容几乎都是充满肉欲的气息,小说描写了在经济和性打压下人们的苦闷,并将这种苦闷彻底的媚俗化,被鲁迅等作家称为“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他的小说除了媚俗化的肉欲描写外,还充满着个性解放的先锋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张资平小说的再认识,来辩证地思考张资平小说中的媚俗与先锋。  关键词:张资平 情爱小说 媚俗 先锋  张资平是上世纪二三十年
期刊
摘 要:元代文学有着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有区别于其他断代文学的“元代”性特征和标志。民族性与理学是影响元代文学整体风貌的两个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元代文学精神的基本特点,即尚大与主于性情求真,与之相伴的是元代整体社会背景中文人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元代文学精神 性情求真 理学 民族性  一、问题的提出:元代文学的“元代”性特色 作为“元代文学”而非“元曲”走进研究视阈的这一断代文学,它的
期刊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美国牧歌》是他众多获奖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对小说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因素——“荒谬世界”“他人即地狱”和“自欺”进行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美国牧歌》 荒谬世界 他人即地狱 自欺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被学者称为是他迄今为止最有深度、最优秀的作品。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犹太家族在美国由盛转衰的悲剧故事,
期刊
摘 要: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美国牧歌》塑造了一个疯癫的女孩形象——梅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本该无忧无虑却变成了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极端的疯子,而在她疯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对理性世界的反抗,是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的不满,更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本文将从福柯的疯癫理论视角分析梅丽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导致梅丽“疯癫”的原因以及其“疯癫”背后隐藏的意义,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梅丽这一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