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新疆的实践分析了目前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疆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可以说,随着研究生教育类型从单一学术型向专业技术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转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正是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加强社会适应性,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基于此,新疆也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起步晚,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四种模式
1、新疆大学科技园
200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作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外园,新疆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成立。该园依托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对外联系与合作优势,以“多校一园”为模式,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是新疆唯一一家大学科技园。2005年12月,新疆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6月被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园区成立以来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搭建起了比较完善、系统的孵化、转化服务平台,向园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发展专项服务。目前,创业园内已入驻企业90余家,园内在孵项目重点涉及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特色医药、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已形成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多种民营企业集合的创业园,和自治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2、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201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科技厅、国资委和经信委,共同启动实施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研究论证,新疆共有36家自治区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第一批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它们分别于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作为“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重点建设。经论证批准,40家自治区大中型企业分别与上述新疆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成为自治区第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3、新疆高校建立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基地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近十年来,新疆高校为了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积极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如新疆财经大学的北大纵横MBA实习基地、新疆医科大学在其附属医院,以及新疆特丰制药股份公司、乌鲁木齐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一些实践实习基地不但为研究生提供相应实践实习平台,而且充分利用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优势,积极吸收研究生参与本单位的项目研究。同时,高校由导师、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成员带着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也经常到基地进行社调、实践、实验等研究工作,并承接实践实习基地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其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提出的各类研究课题与项目。通过该类纵向课题与项目和横向课题与项目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实践实习基地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4、新疆高校聘请硕博兼职导师
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需要与市场接轨的趋势,新疆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实践型专家为研究生导师,已经成为充实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力量,改善导师学术与实践结构,弥补高校专业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普遍做法。新疆高校通常情况下积极聘请来自科研、管理、生产等第一线,有着丰富实际工作和管理经验及较高科技水平的专家为兼职导师,这些导师身处不同行业,有着较深的阅历和资历,对知识的领会与实践运用有更深的感悟,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政策资金、实践经验、实训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兼职导师通过承担一定课程或系列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将社会、经济管理与生产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与信息传播于研究生,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的选题与开题指导、或吸收研究生参与其课题研究并提供相应实践实验平台等方式,使研究生更好贴近现实与实践,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强化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模式运行中的问题
1、大学科技园受管理体制制约,才人培养作用发挥欠佳
新疆大学科技园是由新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及日常的管理与运营。该公司由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从公司宗旨和所规定的入园企业条件及政策看,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術开发区并无本质差异,没有对来自高校项目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的特殊优惠,也没有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内容。尽管科技园建立时是依托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对外联系与合作优势,但实际上新疆农大和新疆医科大均不是该公司的股东,两校对科技园的运作与管理来讲并无发言权。虽说科技园积聚了为数不少的各类企业,其企业的发展势头与潜力较好,拥有的可利用资源丰富,能为我区研究生培养提供相应的实践、实验与研究平台。但因其体制上的局限性,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仅取决于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更取决于各企业对之的认可度与意愿。因此,新疆大学科技园与各高校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校企之间的各类合作尤其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的合作,并不像北大、清华等国家大学科技园那样密切。其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的作用远没有发挥。
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起步晚,作用还未显现
自治区把“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作为新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认为这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声誉,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进其增大研发投入和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降低研究生所分担的培养成本和就业压力。但是,因该基地项目2010年启动,目前申报批准立项两批共76个示范基地均处于探索试运行阶段,一些基地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权责利模糊,企业方对合作培养的意义、目的的认识不一,加之基地建设涉及经费投入问题。虽说双方均承诺投入一定经费用于基地共建,但一方面合作双方并未就投资的具体方案进行磋商,也没有投资规模的预算与约束;另一方面高校鉴于经费短缺与投资路径的合法性、合规性等问题,企业方因法人地位、投资收益等问题,实际上投资意愿并不强。同时,政府启动该项目,只是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进行申报、论证、审批、立项,并未建立相应的建设规范与评估标准,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基地名义招生还未成行。因此高校师资队伍能够深入基地开展实际合作的有限,基地导师真正能够参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的为数不多,基地能够吸纳参与企业实践、实验研究的研究生数量还很有限。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作用还远没有达到政府的期望。
3、实训实习基地因校企关系不顺,作用有限
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在于研究生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进一步掌握所学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管理质量,注重的是眼前利益,对于接待研究生的实训实习往往不感兴趣和不重视。许多实习基地企业在接受研究生进行实训实习过程中要向学校收取一定费用,相当一部分企业同意高校在其建立实习基地往往基于高校教师与基地关键人物的私人情感,一旦学校教师或企业人员发生变化,这种联系就有可能立即被终止。同时,在研究生实训实习的工作安排上,往往不是从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安排便利出发,许多研究生的实训实习并不能真正接触企业前沿、一线或核心的技术面、管理面,能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科研项目研究的就更少。加之,高校因教育经费短缺,能够用于支付研究生实训实习的费用很有限,平时又疏于加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政府又缺乏对接纳研究生实训实习企业的政策支持,致使相当一部分的实训实习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应有作用。
4、校外兼职导师因利益制衡机制不完善,未能尽职尽责
高校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多为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一线主力,他们要么是技术骨干,要么是企业部门的高管,工作任务繁重,兼职导师不是主业是副业,其履行时首先考虑的是其主业的工作情况,往往时间难于确保。一些企业担心技术骨干与高管担任高校兼职导师会影响其正常工作或给企业造成管理上的麻烦,也不支持兼职导师工作。作为高校的兼职导师,因与学校之间没有行政制约和人事管理关系,履行导师义务责任好坏与其切身利益沒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故兼职导师往往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感情和精力不多。同时,高校对兼职导师也缺乏管理与规范,既没有对兼职导师进行职业培训,也没有明确兼职导师的责任与权利,更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估淘汰与激励机制。许多兼职导师将导师看作一种荣誉,一种社会对其的认知与认可,而不是将其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因此承担研究生培养具体工作的意愿不强。一些兼职导师成为名誉导师,名下既无学生,也不承担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更不从事相关的研究生教学。一些兼职导师虽旗下有若干研究生,但又因工作繁忙或主观意愿,不能较好地履行导师职责,校方往往还要为之配备校内导师以履职。一些导师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广泛的实践、实验等平台,但又因各方利益关系不好协调,影响其主动履职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而产学研是三大职能的有效载体,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科技园、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模式,是在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基础上的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进一步完善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使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程爱婕,孙跃东,曾忠.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问题. 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2]刘云,李阿利.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作者简介:
刘文翠:(1963.5-)女,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处,教授,博士。
汤琦瑾:(1974.1-),女,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副教授,博士。
[关键词] 新疆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可以说,随着研究生教育类型从单一学术型向专业技术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转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正是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加强社会适应性,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基于此,新疆也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起步晚,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四种模式
1、新疆大学科技园
200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作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外园,新疆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成立。该园依托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对外联系与合作优势,以“多校一园”为模式,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是新疆唯一一家大学科技园。2005年12月,新疆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6月被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评为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园区成立以来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搭建起了比较完善、系统的孵化、转化服务平台,向园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发展专项服务。目前,创业园内已入驻企业90余家,园内在孵项目重点涉及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特色医药、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已形成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多种民营企业集合的创业园,和自治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2、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201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科技厅、国资委和经信委,共同启动实施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研究论证,新疆共有36家自治区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第一批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它们分别于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作为“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重点建设。经论证批准,40家自治区大中型企业分别与上述新疆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成为自治区第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3、新疆高校建立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基地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近十年来,新疆高校为了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积极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如新疆财经大学的北大纵横MBA实习基地、新疆医科大学在其附属医院,以及新疆特丰制药股份公司、乌鲁木齐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一些实践实习基地不但为研究生提供相应实践实习平台,而且充分利用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优势,积极吸收研究生参与本单位的项目研究。同时,高校由导师、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成员带着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也经常到基地进行社调、实践、实验等研究工作,并承接实践实习基地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其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提出的各类研究课题与项目。通过该类纵向课题与项目和横向课题与项目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实践实习基地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4、新疆高校聘请硕博兼职导师
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需要与市场接轨的趋势,新疆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实践型专家为研究生导师,已经成为充实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力量,改善导师学术与实践结构,弥补高校专业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普遍做法。新疆高校通常情况下积极聘请来自科研、管理、生产等第一线,有着丰富实际工作和管理经验及较高科技水平的专家为兼职导师,这些导师身处不同行业,有着较深的阅历和资历,对知识的领会与实践运用有更深的感悟,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政策资金、实践经验、实训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兼职导师通过承担一定课程或系列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将社会、经济管理与生产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与信息传播于研究生,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的选题与开题指导、或吸收研究生参与其课题研究并提供相应实践实验平台等方式,使研究生更好贴近现实与实践,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强化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模式运行中的问题
1、大学科技园受管理体制制约,才人培养作用发挥欠佳
新疆大学科技园是由新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及日常的管理与运营。该公司由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从公司宗旨和所规定的入园企业条件及政策看,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術开发区并无本质差异,没有对来自高校项目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的特殊优惠,也没有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内容。尽管科技园建立时是依托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对外联系与合作优势,但实际上新疆农大和新疆医科大均不是该公司的股东,两校对科技园的运作与管理来讲并无发言权。虽说科技园积聚了为数不少的各类企业,其企业的发展势头与潜力较好,拥有的可利用资源丰富,能为我区研究生培养提供相应的实践、实验与研究平台。但因其体制上的局限性,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仅取决于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更取决于各企业对之的认可度与意愿。因此,新疆大学科技园与各高校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校企之间的各类合作尤其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的合作,并不像北大、清华等国家大学科技园那样密切。其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的作用远没有发挥。
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起步晚,作用还未显现
自治区把“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作为新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认为这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声誉,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进其增大研发投入和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降低研究生所分担的培养成本和就业压力。但是,因该基地项目2010年启动,目前申报批准立项两批共76个示范基地均处于探索试运行阶段,一些基地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权责利模糊,企业方对合作培养的意义、目的的认识不一,加之基地建设涉及经费投入问题。虽说双方均承诺投入一定经费用于基地共建,但一方面合作双方并未就投资的具体方案进行磋商,也没有投资规模的预算与约束;另一方面高校鉴于经费短缺与投资路径的合法性、合规性等问题,企业方因法人地位、投资收益等问题,实际上投资意愿并不强。同时,政府启动该项目,只是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进行申报、论证、审批、立项,并未建立相应的建设规范与评估标准,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基地名义招生还未成行。因此高校师资队伍能够深入基地开展实际合作的有限,基地导师真正能够参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的为数不多,基地能够吸纳参与企业实践、实验研究的研究生数量还很有限。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作用还远没有达到政府的期望。
3、实训实习基地因校企关系不顺,作用有限
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在于研究生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进一步掌握所学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管理质量,注重的是眼前利益,对于接待研究生的实训实习往往不感兴趣和不重视。许多实习基地企业在接受研究生进行实训实习过程中要向学校收取一定费用,相当一部分企业同意高校在其建立实习基地往往基于高校教师与基地关键人物的私人情感,一旦学校教师或企业人员发生变化,这种联系就有可能立即被终止。同时,在研究生实训实习的工作安排上,往往不是从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安排便利出发,许多研究生的实训实习并不能真正接触企业前沿、一线或核心的技术面、管理面,能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科研项目研究的就更少。加之,高校因教育经费短缺,能够用于支付研究生实训实习的费用很有限,平时又疏于加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政府又缺乏对接纳研究生实训实习企业的政策支持,致使相当一部分的实训实习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应有作用。
4、校外兼职导师因利益制衡机制不完善,未能尽职尽责
高校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多为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一线主力,他们要么是技术骨干,要么是企业部门的高管,工作任务繁重,兼职导师不是主业是副业,其履行时首先考虑的是其主业的工作情况,往往时间难于确保。一些企业担心技术骨干与高管担任高校兼职导师会影响其正常工作或给企业造成管理上的麻烦,也不支持兼职导师工作。作为高校的兼职导师,因与学校之间没有行政制约和人事管理关系,履行导师义务责任好坏与其切身利益沒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故兼职导师往往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感情和精力不多。同时,高校对兼职导师也缺乏管理与规范,既没有对兼职导师进行职业培训,也没有明确兼职导师的责任与权利,更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估淘汰与激励机制。许多兼职导师将导师看作一种荣誉,一种社会对其的认知与认可,而不是将其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因此承担研究生培养具体工作的意愿不强。一些兼职导师成为名誉导师,名下既无学生,也不承担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更不从事相关的研究生教学。一些兼职导师虽旗下有若干研究生,但又因工作繁忙或主观意愿,不能较好地履行导师职责,校方往往还要为之配备校内导师以履职。一些导师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广泛的实践、实验等平台,但又因各方利益关系不好协调,影响其主动履职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而产学研是三大职能的有效载体,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科技园、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模式,是在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基础上的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进一步完善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使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程爱婕,孙跃东,曾忠.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问题. 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2]刘云,李阿利.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作者简介:
刘文翠:(1963.5-)女,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处,教授,博士。
汤琦瑾:(1974.1-),女,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