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因感知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意识即是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新课程目标的提出、新课堂改革的实施,我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四环教学”学案导学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四环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展示、反思”为一体的课堂四环节教学。“四环教学”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难看出,“四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学生上课时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習惯。那么,如何在“四环教学”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前,学生们还是习惯教师提问、自己回答,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惧于教师的威严和自己的不自信,害怕遭到教师和同学的讥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认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刚开始一些同学显得有些拘谨,且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多大价值,我都会适当给予鼓励,尽量挖掘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半个学期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讨论、展示、反思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就能比较顺利达到完成课堂目标的预期效果。
其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同理,学生只有对质疑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形式设计上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尽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找,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兴趣。例如:语文课都安排有课前5分钟演讲,在以往演讲的基础上,我专门加入了一个“挑战”环节,即对于同学演讲的内容有不赞同或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提问,挑战演讲的同学。如果挑战成功,演讲的同学就要为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如果挑战失败,则由挑战者表演节目。刚开始很少有同学挑战,我就站出来做挑战者,对演讲的同学发问。其中有一次挑战失败,我同样遵守游戏规则唱了一首歌。高中学生本来就喜欢接受挑战,挑战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加上看到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同学们自然热情高涨,主动挑战、积极思考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形成。
再次,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环节时质疑。“四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但学生并不会生来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这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点难点来质疑。每次讲授新课前,跟学生一道研究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甚至还让学生研究导学案中一些探究题,这些问题分别是针对哪些目标或重难点提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的第二点是“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就让学生根据这点学习目标去研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然后将这些人物相关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的内容找出来,并揣摩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经过一番引导,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物形象方面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总是重复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是故意吓她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深感意外,想不到学生的眼光如此独到,阅读竟是如此细致,这些问题都有一定深度和价值,是我们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关注所提问题的质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问题的质量。这时,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评议,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对相似的、有从属关系的问题进行合并,对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进行优化,将能够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删掉,最后剩下的问题才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并讨论。在小组内优化问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本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思考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每个学生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共同探究,每个学生都高度参与,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鼓励学生课后追问。在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中,有一个“课后疑问”环节。如果说“学前疑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话,“课后疑问”则是面向部分学生的,是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设计的一个环节。因为对于一些意味深长或现实意义深刻或主题具有多义性的文本,那些阅读面较广、文学修养较好、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继续挖掘的兴趣。而这一环节正是给这一类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追问。例如:在讲授完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者途径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分析汉家寨的特点及其“坚守”精神,然后得出文章“坚守”的主题,这也是作者意欲彰扬的一种精神。正准备结束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追问: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有时候“坚守”会不会变成一种“固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开口,班里就炸开了锅。于是我顺势向全班同学抛出了一个讨论话题: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坚守与放弃的关系?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等,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人的灵魂。有同学还对以上观点作了补充,认为有时为了坚守一个大的目标原则而放弃某一具体的方法途径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果当此路不通时还死守不放就无异于“固执”了。我这意外一问,竟然带出了一场大讨论,让我那么真实地享受了旁逸斜出的精彩,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
“四环教学”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重视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使得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前,学生们还是习惯教师提问、自己回答,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惧于教师的威严和自己的不自信,害怕遭到教师和同学的讥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认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刚开始一些同学显得有些拘谨,且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多大价值,我都会适当给予鼓励,尽量挖掘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半个学期下来,学生逐渐养成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讨论、展示、反思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就能比较顺利达到完成课堂目标的预期效果。
其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同理,学生只有对质疑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形式设计上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尽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找,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兴趣。例如:语文课都安排有课前5分钟演讲,在以往演讲的基础上,我专门加入了一个“挑战”环节,即对于同学演讲的内容有不赞同或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提问,挑战演讲的同学。如果挑战成功,演讲的同学就要为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如果挑战失败,则由挑战者表演节目。刚开始很少有同学挑战,我就站出来做挑战者,对演讲的同学发问。其中有一次挑战失败,我同样遵守游戏规则唱了一首歌。高中学生本来就喜欢接受挑战,挑战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加上看到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同学们自然热情高涨,主动挑战、积极思考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形成。
再次,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环节时质疑。“四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但学生并不会生来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这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点难点来质疑。每次讲授新课前,跟学生一道研究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甚至还让学生研究导学案中一些探究题,这些问题分别是针对哪些目标或重难点提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的第二点是“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就让学生根据这点学习目标去研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然后将这些人物相关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的内容找出来,并揣摩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经过一番引导,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物形象方面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总是重复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是故意吓她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深感意外,想不到学生的眼光如此独到,阅读竟是如此细致,这些问题都有一定深度和价值,是我们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关注所提问题的质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问题的质量。这时,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评议,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对相似的、有从属关系的问题进行合并,对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进行优化,将能够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删掉,最后剩下的问题才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并讨论。在小组内优化问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本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思考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每个学生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共同探究,每个学生都高度参与,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鼓励学生课后追问。在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中,有一个“课后疑问”环节。如果说“学前疑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话,“课后疑问”则是面向部分学生的,是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设计的一个环节。因为对于一些意味深长或现实意义深刻或主题具有多义性的文本,那些阅读面较广、文学修养较好、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继续挖掘的兴趣。而这一环节正是给这一类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追问。例如:在讲授完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者途径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分析汉家寨的特点及其“坚守”精神,然后得出文章“坚守”的主题,这也是作者意欲彰扬的一种精神。正准备结束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追问: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有时候“坚守”会不会变成一种“固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开口,班里就炸开了锅。于是我顺势向全班同学抛出了一个讨论话题: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坚守与放弃的关系?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等,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人的灵魂。有同学还对以上观点作了补充,认为有时为了坚守一个大的目标原则而放弃某一具体的方法途径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果当此路不通时还死守不放就无异于“固执”了。我这意外一问,竟然带出了一场大讨论,让我那么真实地享受了旁逸斜出的精彩,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
“四环教学”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重视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使得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