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师的自我调控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呢?怎么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呢?笔者认为,应增强以下“三大意识”。
一、平等首席者——教师意识
意识自控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身份一种客观、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平等首席者”意识,这一教师意识的定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就会有助于自己及时调节、控制和完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正确地了解自己比正确地了解他人更难。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学生如何不求上进,如何屡教不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引导与鼓励是多么缺乏魅力与效果;有的教师总在强调学生有如何多的问题行为,却没有想想自己的班级管理手段是多么单一、贫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自己偏激的认识当作“独出心裁”,把自己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举动误认为“创新”。由此看来,身为人师者很有必要下工夫准确地了解自己。教师应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自己的管理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的管理中是否充满了师爱,善待了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自己的管理中是否体现了教育机智,自己的管理风格得到多少学生的认可?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效果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可以更完善?有了这样的自控意识,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控,班级管理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当然,教师的意识调控还包括要防止因自然威信产生的“权威”心理。教师对学生一般都有一种自然的威信,它是教师的身份所赋予的一种权威、权力和影响力,是在师生接触的开始阶段,因学生对教师的自发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由职业而产生的自然威信,而是滥用这种自然威信,以权威者自居,那么,就有可能对学生动辄发号施令,时时事事体现一种“威严”,结果使学生对其敬而远之。有些教师因权威心理作祟,不肯承认自己在管理上的问题或错误,甚至明知道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不愿公开表示接受。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自然威信就会不断下降以至丧失。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珍惜这种自然威信的意识,要有增强自觉威信的意识。自觉威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而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有了这种自觉威信,教师才具有真正的权威性,才能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强大的教育威力。
二、感时花溅泪——情感意识
教师的情感和情绪品质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自身的工作动力、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程度及对班集体的向心程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何况是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因此,善于控制情感,抑止消极情绪,是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带消极情绪进班级,这首先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还要以自身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其次,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教师被社会及家长寄予厚望,感受到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内心角色冲突,因而容易产生苦恼、烦躁等消极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消除这些不良情绪,把它们带到班级管理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诸如发无名火,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刻薄的批评,从而造成师生情感隔阂甚至对立等严重后果,一旦造成这种后果,就会给师生之间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麻烦。
一般来说,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与行为上的表现确实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偏向,但如果教师将这种好恶情感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来,那肯定会影响班级气氛以及师生关系。对优等生偏爱,一方面可能会使之更加奋发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其意志力弱化、自我评价失当、自我表现欲望膨胀、与同学关系疏远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少数优等生的偏爱可能会破坏其他学生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听课情绪和听课效果。至于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后果则更严重。不仅会影响这些被视作“后进生”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的成效,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还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及完善,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公平的情感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
三、三思而后行——行为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自身行为良好,就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教师的权威敬从,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时刻注意谨言慎行,做出表率,做到三思而后行。
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管理学生,而忽视了对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自省自察。如,有的教师不太注意仪表;有的教师语言不规范,说话常带口头禅;有的教师不按规定时间放学,经常拖课;有的教师喜怒无常,令人捉摸不定;有的教师管理过于严厉,动辄训斥,不近人情等。所有这些行为,如果不经人提醒,有时还觉察不到。那么教师该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注意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善于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姿态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从而找出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节。通过察彼而省己,及时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也是我们教师行为自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诸如上课时注意力涣散、胡写乱涂、交头接耳、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恶作剧、乱传纸条、偷看杂书、甚至顶撞教师、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损坏公物、暗谈恋爱、打架斗殴等。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采用激烈的办法,如,责骂、讽刺挖苦、罚多做作业、罚站,甚至体罚、调动座位至显眼的地方或某个角落、写检查并当众朗读、赶出教室、不准按时回家、请家长来校等。这些做法有时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使大多数的问题行为变得更恶劣、更隐蔽、更难以消除。固然,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影响其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及时地处理,但是我们要持慎重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一定要冷静,要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切忌动辄火冒三丈;要有理解和同情心,要以爱心培养爱心;要对事不对人,不进行人身攻击;要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加强自我控制,注重三种“意识”,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工作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完善自身人格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铜罗中学)
一、平等首席者——教师意识
意识自控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身份一种客观、正确的定位,特别是“平等首席者”意识,这一教师意识的定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就会有助于自己及时调节、控制和完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正确地了解自己比正确地了解他人更难。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学生如何不求上进,如何屡教不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引导与鼓励是多么缺乏魅力与效果;有的教师总在强调学生有如何多的问题行为,却没有想想自己的班级管理手段是多么单一、贫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自己偏激的认识当作“独出心裁”,把自己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举动误认为“创新”。由此看来,身为人师者很有必要下工夫准确地了解自己。教师应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自己的管理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的管理中是否充满了师爱,善待了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自己的管理中是否体现了教育机智,自己的管理风格得到多少学生的认可?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效果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可以更完善?有了这样的自控意识,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控,班级管理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当然,教师的意识调控还包括要防止因自然威信产生的“权威”心理。教师对学生一般都有一种自然的威信,它是教师的身份所赋予的一种权威、权力和影响力,是在师生接触的开始阶段,因学生对教师的自发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由职业而产生的自然威信,而是滥用这种自然威信,以权威者自居,那么,就有可能对学生动辄发号施令,时时事事体现一种“威严”,结果使学生对其敬而远之。有些教师因权威心理作祟,不肯承认自己在管理上的问题或错误,甚至明知道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不愿公开表示接受。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自然威信就会不断下降以至丧失。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珍惜这种自然威信的意识,要有增强自觉威信的意识。自觉威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而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有了这种自觉威信,教师才具有真正的权威性,才能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强大的教育威力。
二、感时花溅泪——情感意识
教师的情感和情绪品质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自身的工作动力、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程度及对班集体的向心程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何况是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因此,善于控制情感,抑止消极情绪,是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带消极情绪进班级,这首先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还要以自身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其次,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教师被社会及家长寄予厚望,感受到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内心角色冲突,因而容易产生苦恼、烦躁等消极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消除这些不良情绪,把它们带到班级管理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诸如发无名火,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刻薄的批评,从而造成师生情感隔阂甚至对立等严重后果,一旦造成这种后果,就会给师生之间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麻烦。
一般来说,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与行为上的表现确实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偏向,但如果教师将这种好恶情感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来,那肯定会影响班级气氛以及师生关系。对优等生偏爱,一方面可能会使之更加奋发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其意志力弱化、自我评价失当、自我表现欲望膨胀、与同学关系疏远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少数优等生的偏爱可能会破坏其他学生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听课情绪和听课效果。至于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后果则更严重。不仅会影响这些被视作“后进生”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的成效,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还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及完善,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公平的情感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
三、三思而后行——行为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自身行为良好,就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教师的权威敬从,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时刻注意谨言慎行,做出表率,做到三思而后行。
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管理学生,而忽视了对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自省自察。如,有的教师不太注意仪表;有的教师语言不规范,说话常带口头禅;有的教师不按规定时间放学,经常拖课;有的教师喜怒无常,令人捉摸不定;有的教师管理过于严厉,动辄训斥,不近人情等。所有这些行为,如果不经人提醒,有时还觉察不到。那么教师该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注意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善于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姿态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从而找出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节。通过察彼而省己,及时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也是我们教师行为自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诸如上课时注意力涣散、胡写乱涂、交头接耳、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恶作剧、乱传纸条、偷看杂书、甚至顶撞教师、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损坏公物、暗谈恋爱、打架斗殴等。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采用激烈的办法,如,责骂、讽刺挖苦、罚多做作业、罚站,甚至体罚、调动座位至显眼的地方或某个角落、写检查并当众朗读、赶出教室、不准按时回家、请家长来校等。这些做法有时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使大多数的问题行为变得更恶劣、更隐蔽、更难以消除。固然,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影响其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及时地处理,但是我们要持慎重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一定要冷静,要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切忌动辄火冒三丈;要有理解和同情心,要以爱心培养爱心;要对事不对人,不进行人身攻击;要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加强自我控制,注重三种“意识”,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工作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完善自身人格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铜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