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很多人认为,农村孩子的写作素材十分丰富,这里有青山绿水、庄稼田野、牛羊成群,孩子们要写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作文不是难事。然则,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很大的问题,现在的沿海农村都在大开发,孩子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基本上不必到田野去搭帮手、播种、收庄稼,就连养鸡喂鸭也不需要他们帮忙。他们只须做一个专职的小学生,读好书就行。在此情况下,这些沿海农村的孩子享受不了城市孩子那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感受不到原有那种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使得孩子在习作时往往写马马不识,写牛牛不知。为了易于应对习作,他们往往更愿意借助《作文选》来“拓宽”思路,完成任务。家长们也盲目地鼓励孩子多看多背《作文选》,个别老师无奈之下,也只能跟风,这使得现在沿海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进入了恶循环。该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使习作教学进入正轨,让学生能轻松快乐地学习呢?我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看法。
一、源头活水——习作有内容
1.阅读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这两句珍言真是脍炙人口,确实如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对习作教学及至整个语文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老师并未加以正确引导,家长有心无识盲目加压,很功利地为学生添置了许多《作文选》强迫孩子去看。而学生却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五六年级的学生依然只喜欢看卡通漫画书、脑筋急转弯之类文学色彩淡薄,甚至无助成长的图书。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总喜欢向学生推荐诸如《杨红樱校园小说》、《郑渊洁童话》、《世界名著导读》等适合学生品味,并且对学生语言积累、文化素养提高有帮助的读物。有了语言的积累,学生的情感表达就有了保证。
2.生活积累。朱熹大师的这两句佳言,虽然说的是读书心得,但我觉得用在习作方面也是同理,只有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才会有所得,有所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简言之,习作才有内容。《课标》中就提到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做到这几点,单靠一学期的几次习作训练是不够的,而且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把写日记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在教学中就教育学生主动为家里帮忙,喂喂鸡鸭,放牧牛羊,留心母鸡如何饮食,小鸡如何玩耍,羊儿如何奔跑,黄牛如何耕种等。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见闻记载在日记里,这就是很好的素材。只有当学生热爱生活,融于生活,有所得,有所感,他们的心中才会有情感要表达,有言语要抒发。而阅读的积累促进了他们词汇的积累,有了语言的积累,他们的情感才能以文而表,以章而达。
二、近水楼台——巧选好素材
在实际的习作中,相当部分的学生更乐于书写歌颂他们感到新奇、特别的事物,然而往往这类事物离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使得他们的表达颇感不顺,最终不如所望,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他们对习作有越来越强的畏难情绪。如我班上的学生在写“我喜欢的动物”时就想到在动物园里看过的驼鸟,然而一提笔,没写两句就问我:“老师,驼鸟的脚是长成什么样的?它的脚印是什么形状的?……”
《课标》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后来的习作教学中,我总引导学生从身边去选材,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写“喜欢的动物”就从自家或亲戚家养的小猫、小狗、小鸡,或者自己很熟悉的金鱼、小鸟等入手;写“心中最美的风景”就从周边的沙滩碧海、田野風光、丘陵小溪、丛林草地入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算是明白就里,每次习作都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文章便越来越见真情实感。
三、碧水东流——交流丰情感
作为农村学校的习作教学,学生本身的积累不多,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交流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积累库。而且,在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伊始,交流还有另一个作用,学生因为观察的不细致,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对一个事物没有很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此时让他们直接动笔,写出来的作文就比较粗糙简略。如果先安排一个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其他组员根据他的发言进行提问,就可以促进他对表达内容的补充与丰富,这可以帮助他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事物,他在尔后的书面表达中就能更深刻更具体。另外,有了小组交流这样一个环节,经过梳理后,学生的书面表达条理就比较清晰。
四、水到渠成——笔下生金花
经历几个环节后,学生现在动笔习作可谓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了。反观我的习作教学,我看到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观察生活→选好素材→交流丰富→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同时,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公式:阅读积累+生活体验→表情达意→下笔有神=习作训练。如此一番,周而复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同时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会越来越淡。在我的教学影响下,海村的小娃娃们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洪跃煌的《有时,我也想文静一回》发表于《泉州晚报》,骆贵川的《台灯“亮亮”》被《作文选》选用,骆诗佳的《文具小闹剧》发表于《作文周刊》,洪柳芳的《假如我是老师》发表于《少年先锋报》……
看到金花朵朵,我只想说一句话: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水到渠成。
一、源头活水——习作有内容
1.阅读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这两句珍言真是脍炙人口,确实如此,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对习作教学及至整个语文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老师并未加以正确引导,家长有心无识盲目加压,很功利地为学生添置了许多《作文选》强迫孩子去看。而学生却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五六年级的学生依然只喜欢看卡通漫画书、脑筋急转弯之类文学色彩淡薄,甚至无助成长的图书。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总喜欢向学生推荐诸如《杨红樱校园小说》、《郑渊洁童话》、《世界名著导读》等适合学生品味,并且对学生语言积累、文化素养提高有帮助的读物。有了语言的积累,学生的情感表达就有了保证。
2.生活积累。朱熹大师的这两句佳言,虽然说的是读书心得,但我觉得用在习作方面也是同理,只有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才会有所得,有所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简言之,习作才有内容。《课标》中就提到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做到这几点,单靠一学期的几次习作训练是不够的,而且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把写日记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在教学中就教育学生主动为家里帮忙,喂喂鸡鸭,放牧牛羊,留心母鸡如何饮食,小鸡如何玩耍,羊儿如何奔跑,黄牛如何耕种等。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见闻记载在日记里,这就是很好的素材。只有当学生热爱生活,融于生活,有所得,有所感,他们的心中才会有情感要表达,有言语要抒发。而阅读的积累促进了他们词汇的积累,有了语言的积累,他们的情感才能以文而表,以章而达。
二、近水楼台——巧选好素材
在实际的习作中,相当部分的学生更乐于书写歌颂他们感到新奇、特别的事物,然而往往这类事物离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使得他们的表达颇感不顺,最终不如所望,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他们对习作有越来越强的畏难情绪。如我班上的学生在写“我喜欢的动物”时就想到在动物园里看过的驼鸟,然而一提笔,没写两句就问我:“老师,驼鸟的脚是长成什么样的?它的脚印是什么形状的?……”
《课标》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后来的习作教学中,我总引导学生从身边去选材,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写“喜欢的动物”就从自家或亲戚家养的小猫、小狗、小鸡,或者自己很熟悉的金鱼、小鸟等入手;写“心中最美的风景”就从周边的沙滩碧海、田野風光、丘陵小溪、丛林草地入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算是明白就里,每次习作都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文章便越来越见真情实感。
三、碧水东流——交流丰情感
作为农村学校的习作教学,学生本身的积累不多,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交流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积累库。而且,在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伊始,交流还有另一个作用,学生因为观察的不细致,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对一个事物没有很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此时让他们直接动笔,写出来的作文就比较粗糙简略。如果先安排一个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其他组员根据他的发言进行提问,就可以促进他对表达内容的补充与丰富,这可以帮助他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事物,他在尔后的书面表达中就能更深刻更具体。另外,有了小组交流这样一个环节,经过梳理后,学生的书面表达条理就比较清晰。
四、水到渠成——笔下生金花
经历几个环节后,学生现在动笔习作可谓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了。反观我的习作教学,我看到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观察生活→选好素材→交流丰富→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同时,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公式:阅读积累+生活体验→表情达意→下笔有神=习作训练。如此一番,周而复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同时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会越来越淡。在我的教学影响下,海村的小娃娃们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洪跃煌的《有时,我也想文静一回》发表于《泉州晚报》,骆贵川的《台灯“亮亮”》被《作文选》选用,骆诗佳的《文具小闹剧》发表于《作文周刊》,洪柳芳的《假如我是老师》发表于《少年先锋报》……
看到金花朵朵,我只想说一句话: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