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育桃李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必须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一、尊重和信任中学生。
  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
  有一学期,开学一个多星期了,我所带的班级很多学生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我作了这样一次这样的演讲:我以自己去东北师大等高校为例,讲述了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及他们的竞争状况,极力渲染了他们学习中的努力奋斗和生活方面的节俭,我看得出许多学生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还有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改变现在的学习状态。
  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
  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贫困生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封闭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贫困生将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问题,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呵护和关怀。
  三、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班里的一个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他的奶奶也七十多岁了,处于没人管,交钱没有的状态,不学习,不完成作业,打仗是经常的事,是班级的老大难,后来,我发现他讲义气,重感情,我就从这入手,在思想上贴近他,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不歧视他,慢慢地他被触动了,愿意和我谈知心话了,学习状态也随之改变了。
  一次给家长写信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快乐等和家长交流。文章收上来了,好幸福的孩子们啊!文章中充满着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有的从母亲忍着病痛给自己熬粥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有的通过父母玩闹式的争抢遥控器的举动,描述了一家浓浓的爱意,我被孩子们的幸福感染着,就在这时,一篇文章让我震惊,署名“林某某”。“。。。。。。,又一次单独的面对自己,我的眼泪都快干了,我那十四年没有见过面的妈妈在哪?别的孩子闯祸了,有爸爸撑腰,可我的爸爸为何总不在我身边,同学们都不信任我,老师永远是对的!我想不通。。。。。。
  我惊呆了!从文章中我分明看到了不公平、委屈和怨恨。林某某没有感受过爱,所以也不知道去爱同学,团结同学,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林某某总是欺负弱小同学时,表现的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特别关注林某某,对同学打来的“小报告”,我总是在了解事实后,再找他谈话,当他狡辩时,也不在严厉的指责,而是说:“林某某,看着老师,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四目相对时,我会微微一笑,摸摸他的头什么也不说了,他也什么也不说,只是低下了头。在生活中,我更多的关注他中午是否有饭吃,是否有本写作业,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多的听到林某某的笑声,越来越少地听到有关他的“小报告”。
  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曾说过: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矩,桀骜不训往往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
  学生无论怎样,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孩子难免因为自身幼稚而范错误。我想,作为教师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宽恕,引导他们避免小错铸成大过,这或许才是教师最伟大的地方。
其他文献
【学情分析】: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他们总埋怨父母太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从不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生活的忙碌与劳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断渗透,还应该寻找一个契机,让学生去感受到父母的给与和付出,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底播下爱的种子,从而去激发学生在往后的生
期刊
1. 引言  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成了很多人人生的转折点,很多山村的孩子靠着它走出山里;很多贫穷的家庭靠它摆脱贫瘠;很多知识青年靠它走向知识的更高殿堂。正因为人们对高考的重视,也就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这一人生大考时产生了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
期刊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研究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其职业生涯顺利发展,提高职业满意度,对于稳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诠释  职业是“跨越个人一生的相关工作经历模式”,是“一个人的工
期刊
一. 基本资料  (一)来访者姓名:李某  (二)性别:男  (三)年龄:15岁(1994年6月)  (四)籍贯:北京  (五)学校与年级:北京市大兴区第六中学  (六)辅导员:北京市大兴区第六中学 于万杰   (七)辅导期间: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  (八)个案来源:来访者原是我们班的一名学生,由于对来访者产生一定作用,来访者家属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帮助和辅导。由来访者奶奶提出接受个别辅
期刊
摘要:本研究应用SCL—90和16PF两个量表,调查210名内地藏族高一新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结果显示:内地藏族高一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因子上得分偏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在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内向与外向因子上得分高,而在独立性上得分低。内地藏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校);
期刊
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10月2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近年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让我们重新澄清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育功能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
期刊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震撼,情感撞击,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是《现代音乐教学》一书中的一段话,读后不禁给我许多启示。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容易脱离情感,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
期刊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  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2.团体心理辅导
期刊
所谓心理氛围,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情绪状态,而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师生群体心理气氛,就是课堂心理氛围。《教学论》中指出: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由此可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达成目标的有力条件。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营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氛围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使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或成为流动儿童或成为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学生,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学生。  在全面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