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教师对教材多么熟悉,或是对学生多么了解;无论教师用传统的备课方式,还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备课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备课,教师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准备好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才能从容走向讲台,用语言传授知识,用知识培养技能,用技能引导创新。怎样才算是真正备好了一节课?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师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生物学教师绝不能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另一方面,生物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通过对生物进化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进化发展不是“上帝”或“神”决定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再比如讲生物与环境时列举现今的一些由于环境破坏造成的灾难,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等,使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
2 传授与接受的关系
教学对教师而言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如何将未知的知识接收到自己的大脑,并对其进行整理、吸收、转化的过程。要处理好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钻研教材要以全章为钻研“对象”,进行知识排队,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传授过程和学生接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预案。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根据要讲的内容,准备出一套学生预习后可以解决的问题,提前留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预习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为教师传授知识作好了铺垫,又为学生很好地接受知识作好了准备。
3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写作上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讲究“一切知识为能力”。备课时,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水平上,而更应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教师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4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研究教材好比体操教练为运动员设计动作,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全套动作的完美流畅,才能设计好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研究教材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生物作为整体,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生物计算和生物实验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若以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整体,那么仪器、药品的使用、基本操作、提取物的制取、物质的检验、定量实验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教师只有心中有整体,处理各章节教材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功夫应下在何处和怎样下功夫。
5 新与旧的关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生物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入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设计启发性问题和习题,来完成以“旧”引“新”、以“新”巩固和深化“旧”的任务。如讲细胞分裂之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细胞结构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各种细胞结构的作用。
6 难与易的关系
生物的遗传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生物学科教学的确有难的一面。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联系实际、由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都是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能对教材钻深钻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组织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难”就变为“易”了。
7 思与学的关系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生物备课中,教师要拟定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生物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备课是使这门艺术得以升华的基础。
1 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教师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生物学教师绝不能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另一方面,生物教材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通过对生物进化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进化发展不是“上帝”或“神”决定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再比如讲生物与环境时列举现今的一些由于环境破坏造成的灾难,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等,使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
2 传授与接受的关系
教学对教师而言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如何将未知的知识接收到自己的大脑,并对其进行整理、吸收、转化的过程。要处理好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钻研教材要以全章为钻研“对象”,进行知识排队,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传授过程和学生接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预案。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根据要讲的内容,准备出一套学生预习后可以解决的问题,提前留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预习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为教师传授知识作好了铺垫,又为学生很好地接受知识作好了准备。
3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写作上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讲究“一切知识为能力”。备课时,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水平上,而更应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因此,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教师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4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研究教材好比体操教练为运动员设计动作,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全套动作的完美流畅,才能设计好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研究教材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生物作为整体,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生物计算和生物实验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若以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整体,那么仪器、药品的使用、基本操作、提取物的制取、物质的检验、定量实验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教师只有心中有整体,处理各章节教材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功夫应下在何处和怎样下功夫。
5 新与旧的关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生物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入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设计启发性问题和习题,来完成以“旧”引“新”、以“新”巩固和深化“旧”的任务。如讲细胞分裂之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细胞结构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各种细胞结构的作用。
6 难与易的关系
生物的遗传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而且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生物学科教学的确有难的一面。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联系实际、由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都是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能对教材钻深钻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组织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难”就变为“易”了。
7 思与学的关系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生物备课中,教师要拟定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生物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备课是使这门艺术得以升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