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路径
【作者简介】张旭(200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王福红(1996-),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胡林燕(2001-),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张丽丹(199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年创新研究国家级项目“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课堂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011318028)。
一、前言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学应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中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 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文化语境。通过深入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种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知识的讲解,对文化的学习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也无法理解其内涵。
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以展示音标和释义为主,多以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单词并准确拼读为教学目标。但当问及单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时,反馈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对语言所涉及的他国文化十分生疏,更不会思考是否能将本国文化与其对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教授“wolf”一词时,只是做中文翻译并展示图片,并未提及单词的文化语境。实际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对狼的认识各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狼是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讲道义的、罪恶的象征,但对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狼却代表着勇敢、协作和灵性,甚至成为民族的图腾。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母爱的温情、野性、自由等。
2. 教材文化内容渗透度低。从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国家文化的能力明显高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简单分析教材后发现,大部分内容都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介绍,单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数量极少,导致教材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英语课就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与本国文化无关,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度低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课堂文化学习观念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等时,学生们表示很陌生,对于它们的由来以及发展知之甚少,但对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显得颇有兴趣。由此可见,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存在方向倾斜。英语教师仅有传播文化的意识,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母语素养,无法充分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素养意识及内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内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强调目标语文化,几乎完全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母语教育面临着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三、文化生态学理念的指导意义
文化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早先的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将人类纳入研究范围,之后生态学被用于人类社会研究,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学。其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爾德于1955年在其论文《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进化的方法论》中提出。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的放到整体环境中去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的产生、塑造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对环境又会有反作用。[4]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观念,从动态与平衡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自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变革之道。胡文仲指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当今时代,人类生态思维空前活跃,生态意识日益强烈,走生态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和人们的普遍认知。纵观中学英语课堂的变革之道,应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借鉴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依托教育生态理论知识,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应对策略。
(1)形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学强调用各种生态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同样,要实现英语课堂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也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从教学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课上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带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2)内容多元化。目前教材中也有涉及本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内容不够丰富,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合需要从教材入手,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文本呈现。其次,需拓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如扩展课外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拓展,能够让学生从教材原本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接触到更多新颖的事物和知识内容,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和加强。在进行文化教育时,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难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底蕴,难以满足文化渗透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路径
【作者简介】张旭(200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王福红(1996-),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胡林燕(2001-),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张丽丹(199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学士,研究方向:英语(师范)。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年创新研究国家级项目“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英语课堂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011318028)。
一、前言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学应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中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 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文化语境。通过深入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种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知识的讲解,对文化的学习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也无法理解其内涵。
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以展示音标和释义为主,多以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单词并准确拼读为教学目标。但当问及单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时,反馈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对语言所涉及的他国文化十分生疏,更不会思考是否能将本国文化与其对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教授“wolf”一词时,只是做中文翻译并展示图片,并未提及单词的文化语境。实际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对狼的认识各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狼是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讲道义的、罪恶的象征,但对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狼却代表着勇敢、协作和灵性,甚至成为民族的图腾。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母爱的温情、野性、自由等。
2. 教材文化内容渗透度低。从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国家文化的能力明显高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简单分析教材后发现,大部分内容都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介绍,单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数量极少,导致教材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英语课就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与本国文化无关,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度低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课堂文化学习观念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等时,学生们表示很陌生,对于它们的由来以及发展知之甚少,但对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显得颇有兴趣。由此可见,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存在方向倾斜。英语教师仅有传播文化的意识,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母语素养,无法充分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素养意识及内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内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强调目标语文化,几乎完全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母语教育面临着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三、文化生态学理念的指导意义
文化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早先的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将人类纳入研究范围,之后生态学被用于人类社会研究,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学。其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爾德于1955年在其论文《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进化的方法论》中提出。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的放到整体环境中去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的产生、塑造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对环境又会有反作用。[4]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观念,从动态与平衡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自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变革之道。胡文仲指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当今时代,人类生态思维空前活跃,生态意识日益强烈,走生态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和人们的普遍认知。纵观中学英语课堂的变革之道,应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借鉴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依托教育生态理论知识,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应对策略。
(1)形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学强调用各种生态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同样,要实现英语课堂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也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从教学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课上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带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2)内容多元化。目前教材中也有涉及本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内容不够丰富,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合需要从教材入手,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文本呈现。其次,需拓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如扩展课外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拓展,能够让学生从教材原本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接触到更多新颖的事物和知识内容,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和加强。在进行文化教育时,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难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底蕴,难以满足文化渗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