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进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情感,促进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可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为了所谓“有效教学”,压缩教学时间,把三年的教学内容在二年内完成,腾出大片时间进行高考总复习者有之;连做必要的实验也觉得是浪费时间者有之;在课堂上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教师唱独角戏者有之;有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又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定计划,只好牺牲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把“主导”、“指导”变成“主讲”者更有之。那么在新课程的课堂怎样才能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而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凸显思维过程,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保证
教师要明白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达到实在的“互惠”,教师只有善导、适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创新品质。众所周知,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进而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认识的升华,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指导,离开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维把未知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满堂灌”、“题海战术”之所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甄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加强师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和碰撞,真正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园课制宜。巧选凸显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突显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程序,做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用模型法、比喻法、欲擒故纵法来指导概念、规律的学习
概念、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内核,概念、规律的教学必然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物理公式的实际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巧比喻、布迷局、设疑问、引争议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明析有关内容的物理本质和来龙去脉,弄清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例如,“质点”是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第一个模型,由于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或物理现象间存在很大差距,学生不知如何突出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缺乏把具体问题转化为相应模型的能力,在理解上出现了“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及“转动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等误解。教学中我首先把概念形象化:质点就是一个很“重”的“点”,它有质量,无体积,是整个物体的高度浓缩,这个“点”的运动状态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地球可以看成质点吗?”学生在“能”与‘不能’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争辩,老师则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思想统一到“研究地球公转时可视为质点”和“研究地球自转时不可视为质点”的正确观点上。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可视为质点的物体,最后让学生总结物体可以视为质点的条件,至此,学生对质点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深切的认识。
又如,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成反比。学生对“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感到不好理解,教师只要进行这样的类比,学生的思维障碍应能有效清除:放学时全校学生都要从学校大门涌出,如果只开小门,学生走出校门的阻碍就很大,如果大小门同时打开,学生就畅通无阻。
再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用一水平力把一个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当所施压力逐渐增大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怎样变化?不少学生认为摩擦力变大,理由是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显然这是学生没有领会滑动摩擦与静摩擦的区别所致。怎样指导才更有效呢?我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欲擒故纵”,故意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有声有色地发展,“压力增大,摩擦力随之增大。当摩擦力比重力更大时物体将向上运动”。见学生都愣在那里,我又适时作个类比:“就好像用手握住一个酒瓶。当所施压力逐渐增大时酒瓶自己会从手中向上跳出”。话音未落,全体学生都发出了自嘲的笑声,学生在笑声中明悟,在笑声中反思,效果极佳s·
2、以“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以“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一
在实验教学中大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书本方法、步骤进行测量或验证,以图达到巩固知识、熟悉仪器,应对考试的目的。这样做元可厚非,但对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说仍有不到之处。我认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应该带任务进课堂,以原理来驱动,以设计为核心,以猜想来启智,以动手来感悟,即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透析实验原理,指明观察对象,设计实验方案,点明实验仪器,研究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得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给定,力求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取舍和提炼。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挖掘仪器资源的潜在作用,让它物尽其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波动演示器是“机械波”教学中要用到的传统仪器,我在用它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质点”的运行情况,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总结出了诸如“所有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与振源相同”、“波峰(或波谷)两侧的质点振动方向相犀,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质点摄动方向相同”等结论。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同学还观察到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一定关系,课后又向我借波动演示器来研究和分析,终于得出了“波向右传播时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上振动,左侧的质点向下振动,波向左传播时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上振动;右侧的质点向下振动”的规律,我在下节课上公开了这一发现,并称之为”半波回旋法”,对两个同学这种观察细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其他同学深受感染,报予热烈的掌声。
3、习题教学讲“三思”,充分显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念完题目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可能的错误或最优解法等方面一五一十地全方位介绍,甚至把多年积累的正反事例逐项评说。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由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思考空间,没有实践体验,解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一旦题目稍作变化就无从下手,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例题,做到未讲先思,讲中异思,讲后再思。“未讲先思”是指教师在讲解例题前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让他们找出已知的或隐含的条件,推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分析状态过程,画出情景示意图,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教师巡回作个别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讲中异思”是指在讲解时要注意凸显学生的恩维过程,引导学生对各种思路进行思考辨析,寻求正确的最优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议、正逆交替思维等教学方式,突破教条,突破局限,形成技巧,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各种思维方法间碰撞;比较,择优汰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讲后再思”是指在例题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对错误思维进行剖析反思,提高思维的监控能力,活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总之,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只有教师的指导当其时,控其度,言精炼,顺其势,导得法,这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课堂教学酌全过程、把自己的智慧、情感、潜能等个性特点表现出来。
一、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凸显思维过程,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保证
教师要明白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达到实在的“互惠”,教师只有善导、适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创新品质。众所周知,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进而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认识的升华,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指导,离开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维把未知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满堂灌”、“题海战术”之所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甄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加强师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和碰撞,真正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园课制宜。巧选凸显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突显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程序,做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用模型法、比喻法、欲擒故纵法来指导概念、规律的学习
概念、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内核,概念、规律的教学必然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物理公式的实际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巧比喻、布迷局、设疑问、引争议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明析有关内容的物理本质和来龙去脉,弄清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例如,“质点”是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第一个模型,由于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或物理现象间存在很大差距,学生不知如何突出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缺乏把具体问题转化为相应模型的能力,在理解上出现了“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及“转动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等误解。教学中我首先把概念形象化:质点就是一个很“重”的“点”,它有质量,无体积,是整个物体的高度浓缩,这个“点”的运动状态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地球可以看成质点吗?”学生在“能”与‘不能’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争辩,老师则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思想统一到“研究地球公转时可视为质点”和“研究地球自转时不可视为质点”的正确观点上。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可视为质点的物体,最后让学生总结物体可以视为质点的条件,至此,学生对质点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深切的认识。
又如,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成反比。学生对“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感到不好理解,教师只要进行这样的类比,学生的思维障碍应能有效清除:放学时全校学生都要从学校大门涌出,如果只开小门,学生走出校门的阻碍就很大,如果大小门同时打开,学生就畅通无阻。
再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用一水平力把一个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当所施压力逐渐增大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怎样变化?不少学生认为摩擦力变大,理由是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显然这是学生没有领会滑动摩擦与静摩擦的区别所致。怎样指导才更有效呢?我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欲擒故纵”,故意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有声有色地发展,“压力增大,摩擦力随之增大。当摩擦力比重力更大时物体将向上运动”。见学生都愣在那里,我又适时作个类比:“就好像用手握住一个酒瓶。当所施压力逐渐增大时酒瓶自己会从手中向上跳出”。话音未落,全体学生都发出了自嘲的笑声,学生在笑声中明悟,在笑声中反思,效果极佳s·
2、以“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以“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一
在实验教学中大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书本方法、步骤进行测量或验证,以图达到巩固知识、熟悉仪器,应对考试的目的。这样做元可厚非,但对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说仍有不到之处。我认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应该带任务进课堂,以原理来驱动,以设计为核心,以猜想来启智,以动手来感悟,即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透析实验原理,指明观察对象,设计实验方案,点明实验仪器,研究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得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给定,力求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取舍和提炼。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挖掘仪器资源的潜在作用,让它物尽其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波动演示器是“机械波”教学中要用到的传统仪器,我在用它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质点”的运行情况,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总结出了诸如“所有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与振源相同”、“波峰(或波谷)两侧的质点振动方向相犀,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质点摄动方向相同”等结论。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同学还观察到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一定关系,课后又向我借波动演示器来研究和分析,终于得出了“波向右传播时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上振动,左侧的质点向下振动,波向左传播时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上振动;右侧的质点向下振动”的规律,我在下节课上公开了这一发现,并称之为”半波回旋法”,对两个同学这种观察细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其他同学深受感染,报予热烈的掌声。
3、习题教学讲“三思”,充分显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念完题目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可能的错误或最优解法等方面一五一十地全方位介绍,甚至把多年积累的正反事例逐项评说。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由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思考空间,没有实践体验,解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一旦题目稍作变化就无从下手,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精选例题,做到未讲先思,讲中异思,讲后再思。“未讲先思”是指教师在讲解例题前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让他们找出已知的或隐含的条件,推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分析状态过程,画出情景示意图,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教师巡回作个别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讲中异思”是指在讲解时要注意凸显学生的恩维过程,引导学生对各种思路进行思考辨析,寻求正确的最优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议、正逆交替思维等教学方式,突破教条,突破局限,形成技巧,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各种思维方法间碰撞;比较,择优汰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讲后再思”是指在例题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对错误思维进行剖析反思,提高思维的监控能力,活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总之,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只有教师的指导当其时,控其度,言精炼,顺其势,导得法,这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课堂教学酌全过程、把自己的智慧、情感、潜能等个性特点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