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长,与恩师黎雄才的点滴逸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缘金栗园
  20世纪70年代初,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家与黎老家为邻。当年我住在金栗园四号,黎老住在福星居九号,两屋相隔甚近。
  当时,黎老已贵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是艺术界的权威,更是国家顶级画家,多幅画作已被国务院、人民大会堂、国家美术馆及政府机关收藏,饮誉中外。虽然黎老地位高,但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每月都会来我家做客几次,与家父畅谈。黎老不仅画技高超,对古典文学亦造诣颇深,记忆力超强,经常与家父就古诗文交谈甚欢,各抒己见,正因有此契机,我才有幸成为黎老的学生。
  一个晚上,黎老如常到家中做客,而此时我正在灯下临摹《柳公权字帖》,黎老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学画?”因为黎老是长辈和熟人,他的突然发问使我一时反应不过来。而家父已及时代我表态:“小儿能跟您学画,求之不得,是小儿的福分。”我转过神来,当即向黎老表达了想学画的意愿,于是在我简陋的家里,有幸成为黎老的學生,开始走上学画之路。
  那时,黎老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有时在他下班时,他会从挂在车把上的皮革公文包内取出一张在美院上课用的教学稿给我临摹,这当中有奇石、树林、云烟和流水等稿件,往往我临摹完就会把教学稿归还给黎老,同时,黎老亦会对我临摹作品加以提点。
  在20世纪80年代中,黎老更将刚出版的《黎雄才山水画谱》一套三本成册签名赠予我,要我多多临摹,掌握当中技法。
  艺术源于生活
  1977年底,我响应国家号召到农场工作,这样学画的时间会减少。那时,黎老就跟我说:“先参加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就能专心学画,不能心急。学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要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进步。”黎老的教诲让我至今刻骨铭心。
  从农场回广州工作后,凭借我当年学到的无线电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所以黎老家里的大小电器产品在使用方面和发生故障的时候,都是由我来亲手解决维修的。由于黎老一直看着我成长,对我非常信任和爱护,有时在我学画或帮其工作之时,更会得到黎老的奖赏,通常是带去茶楼吃饭,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能上茶楼吃上好东西是一件十分珍贵并且开心的事情。而更为惊喜的是,在一次吃饭过程中,黎老突然取出一张墨宝送给我,使我感激万分,如获至宝,这张墨宝我一直珍藏保留至今。
  在日常工作之余,我们坚持学画写字,从不间断。黎老更提醒我在外出工作之时,要多留意壮丽的山河,将美景印入脑海里,要画出大自然之美,艺术源于生活,好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黎老自己也是一直坚持写生,用自身的言行来教导我,使我获益良多。
  才华横溢教化四方学子
  黎老虽然教学严格,但仍然对我们几个校外学生爱护有加。但黎老也有严肃认真的时候,曾记得有一次过农历春节之前,我和广州日报报社副刊部主编姚北全去探访黎老,当时各自也带了些礼品,黎老在客厅见到我们时非常开心,在交谈中得知我们备了礼而来,严肃地说:“你们是我多年认识的老熟人、老朋友了,钱要花在生活和学习上,送礼给我这没必要。”但我们认为总不能空着双手来探望恩师,显有点不知所措了,黎老见状又道:“我们都是吃米饭长大的,你们以后买一小袋大米来见我就可以了,我就十分高兴了。”从此以后,我就按黎老的意思,逢年过节我就会带上一小袋米去探望他,如遇上吃饭的时候,更有机会留在黎老家中吃上一顿,享受到姑姐(黎老亲妹妹,习惯性称呼)亲自主厨的美味菜肴。
  黎老不仅关心学生,对动物亦很有爱心。黎老家那可爱的家猫就是例子。每逢黎老坐下,小猫就会窜到他身旁或依偎在他的身体上嬉戏,黎老眼中也满是宠爱。黎老画中的猫之所以活灵活现,都来自黎老对小猫生活习性的了如指掌和关爱。教导我们画动物之时,他也要求我们要做到了解其天性,掌握其神态和肢体动作规律,才可以画出其神韵和特点。黎老对生活细节观察入微的态度,这正是老一辈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对作品严谨求真的真实写照,才能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佳作。
  2001年12月,黎老因病逝世。我曾写下一副挽联——“才华横溢教化四方学子,雄心早定铸成一代宗师”,深切怀念黎老这位恩师。黎老逝世后,我们时常探望师母,汇报学画情况。在2011年黎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用15个月的时间,临摹了黎老在1956年完成,长达30多米,具有史诗般意义的巨作——《武汉防汛图》长卷,表达对黎老高义的敬意之情。
  在临摹过程中,我曾将临本局部送到小洲村请师母谭明礼老师过目,师母边看边喃喃自语:“你下了很多功夫。”在我将离开的时候,师母取出一本《百年雄才》画册亲笔签名赠送给我,此时我感知到师母对我的肯定,同时亦是鼓励我要继续努力,将岭南画派继承好。
  现在,虽然黎老和师母都已仙逝,但他们对后辈们的厚爱,让我没齿难忘。
其他文献
2016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校外开展美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要求,如建设校外美育实践基地,推动全社会支持学校美育工作,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支持学校将美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剧场、展厅、文化遗产保护地、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场所。  少年宫是政府以公共服务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校外学习
期刊
偶然间认识室内设计师徐伟浩,发现他对家居搭配细节十分执着。直到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了书架上摆放着单纯、可爱的陶瓷雕塑,终于明白,为什么伟浩的室内设计作品,尽管高级,但不高冷。五年前,他与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的搭档栗丹一同成立了“单纯艺术”,旨在将一种“单纯”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仰望星空,追寻童年的纯粹  徐伟浩常笑称自己是被栗丹的才华吸引的,她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带着孩童般的纯真与浪漫,栗丹早年毕
期刊
音乐,寻的是一份欢乐与热烈。音乐有时候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一会儿把你带到洁白似玉的天堂,让你感受到天堂的美妙;一会儿把你带到繁华似锦的人间,让你感受到人间的繁华。音乐有时候柔情似水,有时候却是热烈奔放。  在我的心目中,音乐老师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有着乌黑的长头发,穿着教师制服,全身充满着音乐的气息。正巧,我们学校也来了一位这样的老师。老师姓刘。刘老师每次上课都非常的有意思,我们感觉好像要去郊游般
期刊
一米暖阳,三五知己;半盏清香,两卷悠长。带上茶,带上书,找一处窗明几净的角落,优雅地展开这一幅关于时光、关于生命的画卷。任何一座城市里,都有一间安静的书店;任何一座城市里,都有一群智慧的读者,用灼热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小区门外的一隅,新开了一间书店。我无意寻访哪一朵文化的浪花,更无意和哪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话,不过是在山林里行走累了,随手推开了一扇古朴的木门。这间书店有些特别,24小时不打烊,远
期刊
起源,以东方精神解决当代艺术危机  要谈什么是“新朦胧主义”,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何为“朦胧主义”,与印象派相似,朦胧主义最初也是一种蔑视的称呼。它发源于19 世纪的日本,当时,艺术家冈仓天心提出“新日本画”思想,并深深影响了同时期的菱田春草、横山大观等人,他们主张学习西洋绘画在色彩运用的长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摆脱日本传统绘画的束缚,努力摸索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画家们不主张延续日本传统绘画中强调的“
期刊
孔子曰:居室乃是修养之所本。在欧洲,判断一个人的财富品位不是看他的轿车与穿戴,而要去到家里看看他的家具。18—19世纪的法国家具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装饰艺术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也是一代又一代贵族名流们的时尚追求。  随着行业公会崛起,加上工匠大师辈出,巴黎于18世纪成为家具和名贵工艺精品的生产中心。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法国的家具艺术传统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法国古典家具制造的顶峰是路易十四、路易十
期刊
《秋林读书图》是项圣谟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是其融纪实性与意象性于一体的艺术佳构。在画中,既可看到师法文徵明(1470—1559)细致山水一路的痕迹,亦可见其独擅胜场的“项松”风采。画中,山麓为山涧、山石與参差不齐的矮树及参天的古松。沿着山泉上溯,为茂林掩映下的草庐,庐中一人临窗而坐,捧读诗书,不时抬首仰望窗外。茂林中红叶与绿叶交错,繁密而不紊乱。山腰处,一老者骑着水牛下山,一手牵着缰绳,一手举鞭。一
期刊
新西兰吉布斯农场为大自然量身定做艺术品  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北岛,有一座神奇的吉布斯农场(Gibbs Farm)。这里除了羊驼、长颈鹿、斑马和数不清的绵羊之外,还矗立着许多不可思议的艺术家雕塑作品,各个鬼斧神功,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大型户外装置艺术品,将艺术与自然生态完美交融在一起。  吉布斯农场是众多艺术追潮儿容易忽略的重要艺术基地,这片400公顷的土地被新西兰首富艾伦·吉布斯(AlanGibb
期刊
近日,临沂市罗庄区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暨第十一届读书节启动仪式在临沂第四十中学艺术楼报告厅隆重举行。32所“读书先进学校”、10名“十佳读书名师”、300名“读书明星”和70个“书香家庭”受到隆重表彰。  会前,与会人员观摩了临沂第四十中学的图书跳蚤市场、家庭书橱成果展、图书义卖现场,查阅了师生的读书反思、读书体会和读书手抄报等读书成果作品集,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读书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期刊
书法、刻印、款识集于一体  宣和印社1938年传拓简琴斋自辑《千石楼印识》(版框高15.5厘米,宽8.3厘米),为简公1929年居沪滨时镌。有马公愚篆书题签“千石楼印识”,并序云:“摹印有款识非古也,古之玺印,皆出名手,而作者例不具款,亦犹书碑者不署名。有明文承寿始于印旁作款识,其徒何主臣踵为之,风气既开,由是印莫不有款。顾文氏所作,书成后刻,一若书丹勒碑然。浙派兴,丁敬身辈始创单刀之法。刀定石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