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立春了,但今年的春节似乎长的没有尽头。往年春节总盼望着和家人外出旅游,而说到去家乡,永远都是说学业繁忙,找尽借口不想去。但这次春节不一样了。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在这种抗击疫情的危难时刻,哪也去不了。也是出于迫不得已每天就在家乡山村里呆着,但这段时间让我对农村的一些看法改变了,让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
呆在家乡这么多天,发现家乡原来是这么的美好。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也是放松与舒坦;绿叶、红花、牛羊都以一种新的、活力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一切是那样安逸、舒适。平日的意面牛排、山珍海味在我看来就是美味佳肴,而在家乡,饭菜都是天然与绿色的融合。烤红薯、老面包子、蒸年糕、竹桶饭都是原汁原味。这便是家乡的味道,环保、实在、健康。有一种情怀来得真切、热情、淳朴,这便是家乡的人文情怀。在这里自然也要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上山捡柴、骑三轮摩托、学做包子……体会着农民的艰辛、收获后的快乐。这种情怀不带有浮躁与不安,朴实、自然。家鄉的美景、美食、也让我更加的亲近、喜爱这里,改变了我对家乡之前的看法。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本是其乐融融、欢快不已的。而此刻,我却笑不出来。疫情爆发的确诊人数逐日上升,从几十几百再到几千几万,人数与时间的增长之快触动人心。但更感触的是那一些些在这次疫情中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心。
当我看到:95后年轻女护士为抗战一线一缕缕青丝被剪下剃成光头,手持自己的照片笑着说“头发没了还可以再长出来,等我长发飘飘时再来看武汉;当我看到大过年,老大爷冒着疫情出街卖糖葫芦,便宜到一元一个,可惜街上没有人。当我看到两个农民自掏腰包,买了10吨白菜,无偿自驾13小时,送到湖北,一路吃的泡面喝的白开水;当我看到武汉市民说把自己关起来都可以,不知道还能去哪里的张先生因自己发烧不敢回家,怕感染老人和孩子,站在街头,无处可去;当我看到无数抗战疫情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救国救民牺牲的医护人员们;看到无数默默无闻捐献物资、无偿做志愿的爱心人士们时,感动到流泪。疫情阴影下,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有家不敢回的“张先生”。95后的年轻女护士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当然心痛,她一样也是爱美的女孩,只是在国家面临灾难的危机时刻,责任和她的使命大于一切。那些卖不出鸡鸭、水果、糖葫芦的人;那些一个月不开店就交不起租金的人;那些看不上病,没有床位的人……小时候听长辈说,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现在才知道,有些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些无数无偿献爱心的人们对他们来说为国家、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就是最美最骄傲的事。这场灾难无人幸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办法“幸存”。这场肺炎笼罩之下,每个人都很难,但也都很坚强。
我与这些文字对视,陷入沉思。灾难面前,最容易看清人性,也最容易看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光芒。哪些骨头在风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最前线?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让我们热泪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温暖让我们重燃希望?比起时间这种永远流淌着的东西,人,才是生活背后的操作者。是病房里忙碌的医生,工地开着机器的师傅,生产线上站着的工人,不远千里送菜送米的农民......灾难来临,他们迸发着赤忱的光与热,在战场为我们默默守护。这些无畏无惧,这些不屈不挠,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支撑着这个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依然屹立不倒的那根脊梁;看到了一个个微小背影身后,一个民族伟岸的灵魂。我们避免不了灾难,但是我们却能够做好自己,我们预知不了未来,但是我们却清晰的知道未来在我们手里,未来在孩子们手里。而自己却很安全的在家乡,在疫情期间和家人们在一起、吃着出炉的包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内心知足又感激。
经过在家乡呆的这些天,经过这次疫情,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的温暖,明白最幸福的便是和家人们团聚。但是,在国家遇难的这个特殊时期我不但笑不出来,甚至眼里常含泪水。家乡的情固然暖、家乡的景也很美。可再美也美不过在一线抗战的医护人员,美不过无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的爱国人士。比家乡还要美的是国人万众一心、团结友爱的“国人心”。家乡在未来必会打造的越来越好,但更加充满希望与光芒的是我们的国家。今天的这些数字,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精神,这些教训与反思,不能只出现在多年以后的课本里,成为僵硬的答题要点。这些真实的一切,让我知道,一张安静的书桌来之不易,一个宁静祥和的家乡难得可贵。我们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罗曼.罗兰也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我想一个内心真正充满爱的人,她不仅是一位爱家乡她更是一位爱人、爱国的人。这是个不一样的春节,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各地旅游,但感悟很多。国家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但也更激励学习紧迫中的我,让我明白,我要努力学习在青春这个关键时刻奋力一搏,成为一个为国家做贡献一个有用的人。珍惜才会拥有更多、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家乡的土地、但我更爱的,是祖国这方沃土。
作者简介
张晓蕾(1999—),女,汉,湖南岳阳,学生,本科,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呆在家乡这么多天,发现家乡原来是这么的美好。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也是放松与舒坦;绿叶、红花、牛羊都以一种新的、活力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一切是那样安逸、舒适。平日的意面牛排、山珍海味在我看来就是美味佳肴,而在家乡,饭菜都是天然与绿色的融合。烤红薯、老面包子、蒸年糕、竹桶饭都是原汁原味。这便是家乡的味道,环保、实在、健康。有一种情怀来得真切、热情、淳朴,这便是家乡的人文情怀。在这里自然也要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上山捡柴、骑三轮摩托、学做包子……体会着农民的艰辛、收获后的快乐。这种情怀不带有浮躁与不安,朴实、自然。家鄉的美景、美食、也让我更加的亲近、喜爱这里,改变了我对家乡之前的看法。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本是其乐融融、欢快不已的。而此刻,我却笑不出来。疫情爆发的确诊人数逐日上升,从几十几百再到几千几万,人数与时间的增长之快触动人心。但更感触的是那一些些在这次疫情中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心。
当我看到:95后年轻女护士为抗战一线一缕缕青丝被剪下剃成光头,手持自己的照片笑着说“头发没了还可以再长出来,等我长发飘飘时再来看武汉;当我看到大过年,老大爷冒着疫情出街卖糖葫芦,便宜到一元一个,可惜街上没有人。当我看到两个农民自掏腰包,买了10吨白菜,无偿自驾13小时,送到湖北,一路吃的泡面喝的白开水;当我看到武汉市民说把自己关起来都可以,不知道还能去哪里的张先生因自己发烧不敢回家,怕感染老人和孩子,站在街头,无处可去;当我看到无数抗战疫情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救国救民牺牲的医护人员们;看到无数默默无闻捐献物资、无偿做志愿的爱心人士们时,感动到流泪。疫情阴影下,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有家不敢回的“张先生”。95后的年轻女护士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当然心痛,她一样也是爱美的女孩,只是在国家面临灾难的危机时刻,责任和她的使命大于一切。那些卖不出鸡鸭、水果、糖葫芦的人;那些一个月不开店就交不起租金的人;那些看不上病,没有床位的人……小时候听长辈说,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现在才知道,有些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些无数无偿献爱心的人们对他们来说为国家、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就是最美最骄傲的事。这场灾难无人幸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办法“幸存”。这场肺炎笼罩之下,每个人都很难,但也都很坚强。
我与这些文字对视,陷入沉思。灾难面前,最容易看清人性,也最容易看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光芒。哪些骨头在风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最前线?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让我们热泪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温暖让我们重燃希望?比起时间这种永远流淌着的东西,人,才是生活背后的操作者。是病房里忙碌的医生,工地开着机器的师傅,生产线上站着的工人,不远千里送菜送米的农民......灾难来临,他们迸发着赤忱的光与热,在战场为我们默默守护。这些无畏无惧,这些不屈不挠,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支撑着这个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依然屹立不倒的那根脊梁;看到了一个个微小背影身后,一个民族伟岸的灵魂。我们避免不了灾难,但是我们却能够做好自己,我们预知不了未来,但是我们却清晰的知道未来在我们手里,未来在孩子们手里。而自己却很安全的在家乡,在疫情期间和家人们在一起、吃着出炉的包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内心知足又感激。
经过在家乡呆的这些天,经过这次疫情,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的温暖,明白最幸福的便是和家人们团聚。但是,在国家遇难的这个特殊时期我不但笑不出来,甚至眼里常含泪水。家乡的情固然暖、家乡的景也很美。可再美也美不过在一线抗战的医护人员,美不过无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的爱国人士。比家乡还要美的是国人万众一心、团结友爱的“国人心”。家乡在未来必会打造的越来越好,但更加充满希望与光芒的是我们的国家。今天的这些数字,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精神,这些教训与反思,不能只出现在多年以后的课本里,成为僵硬的答题要点。这些真实的一切,让我知道,一张安静的书桌来之不易,一个宁静祥和的家乡难得可贵。我们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罗曼.罗兰也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我想一个内心真正充满爱的人,她不仅是一位爱家乡她更是一位爱人、爱国的人。这是个不一样的春节,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各地旅游,但感悟很多。国家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但也更激励学习紧迫中的我,让我明白,我要努力学习在青春这个关键时刻奋力一搏,成为一个为国家做贡献一个有用的人。珍惜才会拥有更多、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家乡的土地、但我更爱的,是祖国这方沃土。
作者简介
张晓蕾(1999—),女,汉,湖南岳阳,学生,本科,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