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它看似“无为”却“有为”,是教师不着痕迹的点拨和深层的引导与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结束后,教师随机应变的询问,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使其思维得以拓展。没有深层对话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课堂。
  成功的提问首先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其次重在讲究教学契机的掌控和问题的艺术设计。
  一、在“失误处”巧妙提问
  有时学生最真实的失误,正是教师可以引发其深入思考的“突破口”。在发现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不要立即指出,而可以巧妙提问,触发学生其他角度的思考。这样既可以纠正失误,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要求学生具体找找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们找到了“积水、藻荇、竹柏”。在这个“失误处”,我适时提问,还有那些景物,找得完全吗?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又找到了“月色”。进而又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说没有积水、藻荇和竹柏,只写了月色和竹柏。我趁机进一步设置问题:依据何在?学生们又低头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悟:文字中说“如积水空明”中的“如”说明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形容月色像积水一样空灵澄澈的。还有一个“盖”字,是“原来”的意思,说明“藻、荇交横”也仅仅是形容竹柏的。接下来我又紧紧追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一个“月”字都没写,就能创设出如此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学生们恍然大悟:处处有“月”而无一个“月”字,更可见作者写法的高明。能创设出如此美妙的效果,归功于作者运用的精妙比喻,还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句仅仅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澄澈空灵的世界,并且历来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
  此例中问题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还提高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赏析能力,并使之感受到苏东坡高超笔法下如此美妙的景色。
  二、在“疑问处”巧妙提问
  从学生角度生发的“疑问处”,也正是丰富内容的探究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对巧妙的提问,会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蕴,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会自然提升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提高。
  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抛出问题:通过情节的分析,人物描写的品味,我们总结出鲁提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慷慨率直、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我首先肯定大家概括得很准确,接着进一步质疑: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直接告他一状?学生们出现了疑惑,但有些学生回答:如果递到衙门,就不符合鲁达的性格,他是一位疾恶如仇的侠士,路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这是他血液里不可阻挡的力量。有的说他武功高强、不畏强暴,所以想亲自教训这个恶人。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询问:我们前面已总结过鲁达是个有勇有谋、伸张正义的人。衙门就是为民做主的地方,他是个聪明人,为什么不可以“以法制恶”,省得自己“大动干戈”?
  至此,学生们豁然开朗: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鬼推磨,郑屠有钱,他早已与官府勾结相通。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贫穷的老百姓是欲告无门的。在《水浒》里,那些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是备受老百姓推崇的,这是至今人们仍然对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欣赏不已的原因,也照应了当时“官逼民反”的历史必然性。
  本段中几个巧妙的层层深入的提问,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鲁达的性格,也使其看清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三、在“分歧处”巧妙提问
  学生的初步感受有其特别的先入性,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分歧的地方,教师的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分歧处”获得启发,在探究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授《老王》一课时,我让学生品读了有关老王的外貌描写的一段文字,然后提问:你感觉杨绛对老王的这段描写(他面色死灰……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写得如何?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作者把老王描写太可怕了,这段描写也许很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老王可怜的病苦形象,但总觉得作者对老王有所贬损。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这段描写很无情,但作者描写的应该是真实情况。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老王是肯定和赞美的,这段文字应该不算贬写。我立即抓住这个“分歧处”进一步质疑:老王的确丑陋可怕,但仅凭一个真实的外貌描写,是否可以判定作者对他们人格所给予的评价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小组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一位学生说:“我突然想起《巴黎圣母院》里丑陋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作者也真实描写了卡西莫多的丑陋怪异,但作者写他的丑正是突现了他的善良心灵。他的美与教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大家也如醍醐灌顶:写老王的丑陋,其实正好突现他如金子般纯洁宝贵的心灵,这样写更有震撼力。
  的确,作者在这种看似残酷的描写中,淋漓地映照了老王真实的悲惨生活,但正是在这种鲜明而又真实的对比烘托下,老王人性的光辉才分外夺目且让人感动!通过教师在“分歧处”层层巧妙的质疑,学生们逐层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四、在“关键处”巧妙提问
  作品的“关键处”,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它是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点来个因势利导地巧妙提问,会让学生在酝酿品味中挖掘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在《我的第一本书》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回答说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有的说写了有关书的童年往事。我肯定学生们概括得很不错,接下来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有的回答:本。
  我适时向深处引导提问:你如何理解的?学生说“本”指的是那本书,“本”蕴涵着与乔元贞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课文结尾写道:“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即刻有学生补充: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我看时机成熟,在这个“关键点”点拨问题:这种写法我们把它称作什么呢?大家齐声回答:一语双关!
  本段正是抓住一个关键字“本”,由“书本”导出了“人本”,一步步趋向文本的内涵,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
  当然,课堂提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它的艺术性也很丰富,上面举出的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成功的提问更多地应体现在无法预设的细节中,教师不露痕迹地巧妙引导,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成功巧妙的提问可以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自然形成教学美妙的起承转合,它集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素养。应该说在具有艺术性的智慧提问中,教师和学生都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其他文献
尽管语文教材上每学期都有一部名著需学生阅读,但如今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校设置的阅读课日渐形同虚设,基本被考试学科所替代。许多语文教师宁愿对课内知识“挖地三尺”,可对于学生课外语文阅读课却不是十分用心。我们的学生呢,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也根本无心、无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笔者认为,单纯以课本为唯一对象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要从根本
在湖北省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会场上,有两位老师在旁小声讨论:“怎么没把课堂交给学生呀?”“都交给了学生,那老师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呢?”后来,在评课时专家也说,依旧有很多老师把学生当工具来展示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在一问一答之间,学生被教师领着走过了四十分钟,走过了文本。虽然大赛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可是学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激发出“探究”的强烈兴趣,在课堂上依旧亦步亦趋地走在教师
语文课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这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件既容易又棘手的事。一堂课40分钟,我们从网络或教参上看点、抄点,完全可以对付,而如若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有效性,那就不是一件易事。要让学生感兴趣并有所获,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整合重构,做出有效选择,使课堂的指向和落实更加明确有效。本文主要从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文本内容的整合重构
所谓悦纳学生,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愉快地接纳学生,不过分追求完美,不求全责备。经常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爱学生的力量源泉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简短数字,概括出教师风范。教师历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的道
近几年西方叙事学研究很热,有研究者称之以“显学”。这一门学问中的一些理论也被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者引用,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引,但能够与教学实践结合并能达到一定层次的还不多见。笔者在研读了西方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之后,对其关于“时间”的分类非常感兴趣,认为把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使得语文领域中的一些概念方法立刻简明了,或者说找到了一个非常方便学生理解的切入点。而这一种基于叙事学的切入也突破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教学细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细节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细节决定成败”,抓哪些细节呢?笔者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批注”和“笔记添补”两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阐述如下:  一、落实阅读批注,与文本深度对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之间寻绎脉络,至少须由三大方面来思考。  (一)《红楼梦》一部书,综括融会了中华文化的几大“亮点”:德、才、智、慧、情、文、风、采。这在小说文学著作中,别无第二部可与伦比。  (二)作者借此巨著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思维方法:能分析,能综合。由整而析,析亦“归元”,不是“为析而析”、“以析得越细为越高”,中华的“析”不等于支离破碎,彼此无关。  (三)书之大旨,作者自谓是“谈情
[摘 要: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处于相对从属地位,主要是以传统人事工作为主。这在国企中体现较多,而缺乏对于企业的人才分析、领导力发展及组织建设支撑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五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新时代的到来对行業发展、竞争、商业模式、技术和人才等带来的影响。与相对稳定的工业时代不一样,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提升高度,即提高人力资源对战略的支撑度和影响力,这
摘 要: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参与到了基层文化舞蹈活动中,促进了我国基层文化舞蹈事业的大幅度提升。为了更好、更快的促进基层文化舞蹈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发展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的意义和辅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做出了分析,进而对辅导方法如何变革创新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舞蹈的意义;辅导方法变革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摘 要: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素质教育以及能力教育的关注度,并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推进了教改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就会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很多教师认为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成绩,所以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灌输教学方面,导致学生兴趣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所形成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侧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