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它看似“无为”却“有为”,是教师不着痕迹的点拨和深层的引导与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结束后,教师随机应变的询问,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使其思维得以拓展。没有深层对话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课堂。
成功的提问首先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其次重在讲究教学契机的掌控和问题的艺术设计。
一、在“失误处”巧妙提问
有时学生最真实的失误,正是教师可以引发其深入思考的“突破口”。在发现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不要立即指出,而可以巧妙提问,触发学生其他角度的思考。这样既可以纠正失误,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要求学生具体找找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们找到了“积水、藻荇、竹柏”。在这个“失误处”,我适时提问,还有那些景物,找得完全吗?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又找到了“月色”。进而又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说没有积水、藻荇和竹柏,只写了月色和竹柏。我趁机进一步设置问题:依据何在?学生们又低头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悟:文字中说“如积水空明”中的“如”说明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形容月色像积水一样空灵澄澈的。还有一个“盖”字,是“原来”的意思,说明“藻、荇交横”也仅仅是形容竹柏的。接下来我又紧紧追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一个“月”字都没写,就能创设出如此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学生们恍然大悟:处处有“月”而无一个“月”字,更可见作者写法的高明。能创设出如此美妙的效果,归功于作者运用的精妙比喻,还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句仅仅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澄澈空灵的世界,并且历来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
此例中问题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还提高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赏析能力,并使之感受到苏东坡高超笔法下如此美妙的景色。
二、在“疑问处”巧妙提问
从学生角度生发的“疑问处”,也正是丰富内容的探究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对巧妙的提问,会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蕴,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会自然提升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提高。
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抛出问题:通过情节的分析,人物描写的品味,我们总结出鲁提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慷慨率直、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我首先肯定大家概括得很准确,接着进一步质疑: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直接告他一状?学生们出现了疑惑,但有些学生回答:如果递到衙门,就不符合鲁达的性格,他是一位疾恶如仇的侠士,路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这是他血液里不可阻挡的力量。有的说他武功高强、不畏强暴,所以想亲自教训这个恶人。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询问:我们前面已总结过鲁达是个有勇有谋、伸张正义的人。衙门就是为民做主的地方,他是个聪明人,为什么不可以“以法制恶”,省得自己“大动干戈”?
至此,学生们豁然开朗: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鬼推磨,郑屠有钱,他早已与官府勾结相通。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贫穷的老百姓是欲告无门的。在《水浒》里,那些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是备受老百姓推崇的,这是至今人们仍然对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欣赏不已的原因,也照应了当时“官逼民反”的历史必然性。
本段中几个巧妙的层层深入的提问,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鲁达的性格,也使其看清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三、在“分歧处”巧妙提问
学生的初步感受有其特别的先入性,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分歧的地方,教师的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分歧处”获得启发,在探究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授《老王》一课时,我让学生品读了有关老王的外貌描写的一段文字,然后提问:你感觉杨绛对老王的这段描写(他面色死灰……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写得如何?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作者把老王描写太可怕了,这段描写也许很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老王可怜的病苦形象,但总觉得作者对老王有所贬损。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这段描写很无情,但作者描写的应该是真实情况。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老王是肯定和赞美的,这段文字应该不算贬写。我立即抓住这个“分歧处”进一步质疑:老王的确丑陋可怕,但仅凭一个真实的外貌描写,是否可以判定作者对他们人格所给予的评价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小组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一位学生说:“我突然想起《巴黎圣母院》里丑陋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作者也真实描写了卡西莫多的丑陋怪异,但作者写他的丑正是突现了他的善良心灵。他的美与教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大家也如醍醐灌顶:写老王的丑陋,其实正好突现他如金子般纯洁宝贵的心灵,这样写更有震撼力。
的确,作者在这种看似残酷的描写中,淋漓地映照了老王真实的悲惨生活,但正是在这种鲜明而又真实的对比烘托下,老王人性的光辉才分外夺目且让人感动!通过教师在“分歧处”层层巧妙的质疑,学生们逐层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四、在“关键处”巧妙提问
作品的“关键处”,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它是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点来个因势利导地巧妙提问,会让学生在酝酿品味中挖掘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在《我的第一本书》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回答说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有的说写了有关书的童年往事。我肯定学生们概括得很不错,接下来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有的回答:本。
我适时向深处引导提问:你如何理解的?学生说“本”指的是那本书,“本”蕴涵着与乔元贞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课文结尾写道:“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即刻有学生补充: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我看时机成熟,在这个“关键点”点拨问题:这种写法我们把它称作什么呢?大家齐声回答:一语双关!
本段正是抓住一个关键字“本”,由“书本”导出了“人本”,一步步趋向文本的内涵,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
当然,课堂提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它的艺术性也很丰富,上面举出的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成功的提问更多地应体现在无法预设的细节中,教师不露痕迹地巧妙引导,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成功巧妙的提问可以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自然形成教学美妙的起承转合,它集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素养。应该说在具有艺术性的智慧提问中,教师和学生都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成功的提问首先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其次重在讲究教学契机的掌控和问题的艺术设计。
一、在“失误处”巧妙提问
有时学生最真实的失误,正是教师可以引发其深入思考的“突破口”。在发现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不要立即指出,而可以巧妙提问,触发学生其他角度的思考。这样既可以纠正失误,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要求学生具体找找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们找到了“积水、藻荇、竹柏”。在这个“失误处”,我适时提问,还有那些景物,找得完全吗?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又找到了“月色”。进而又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说没有积水、藻荇和竹柏,只写了月色和竹柏。我趁机进一步设置问题:依据何在?学生们又低头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悟:文字中说“如积水空明”中的“如”说明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形容月色像积水一样空灵澄澈的。还有一个“盖”字,是“原来”的意思,说明“藻、荇交横”也仅仅是形容竹柏的。接下来我又紧紧追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一个“月”字都没写,就能创设出如此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学生们恍然大悟:处处有“月”而无一个“月”字,更可见作者写法的高明。能创设出如此美妙的效果,归功于作者运用的精妙比喻,还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句仅仅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澄澈空灵的世界,并且历来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
此例中问题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还提高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赏析能力,并使之感受到苏东坡高超笔法下如此美妙的景色。
二、在“疑问处”巧妙提问
从学生角度生发的“疑问处”,也正是丰富内容的探究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对巧妙的提问,会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蕴,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会自然提升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提高。
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抛出问题:通过情节的分析,人物描写的品味,我们总结出鲁提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慷慨率直、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我首先肯定大家概括得很准确,接着进一步质疑: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直接告他一状?学生们出现了疑惑,但有些学生回答:如果递到衙门,就不符合鲁达的性格,他是一位疾恶如仇的侠士,路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这是他血液里不可阻挡的力量。有的说他武功高强、不畏强暴,所以想亲自教训这个恶人。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询问:我们前面已总结过鲁达是个有勇有谋、伸张正义的人。衙门就是为民做主的地方,他是个聪明人,为什么不可以“以法制恶”,省得自己“大动干戈”?
至此,学生们豁然开朗: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使鬼推磨,郑屠有钱,他早已与官府勾结相通。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贫穷的老百姓是欲告无门的。在《水浒》里,那些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是备受老百姓推崇的,这是至今人们仍然对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欣赏不已的原因,也照应了当时“官逼民反”的历史必然性。
本段中几个巧妙的层层深入的提问,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鲁达的性格,也使其看清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三、在“分歧处”巧妙提问
学生的初步感受有其特别的先入性,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分歧的地方,教师的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分歧处”获得启发,在探究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授《老王》一课时,我让学生品读了有关老王的外貌描写的一段文字,然后提问:你感觉杨绛对老王的这段描写(他面色死灰……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写得如何?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作者把老王描写太可怕了,这段描写也许很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老王可怜的病苦形象,但总觉得作者对老王有所贬损。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这段描写很无情,但作者描写的应该是真实情况。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老王是肯定和赞美的,这段文字应该不算贬写。我立即抓住这个“分歧处”进一步质疑:老王的确丑陋可怕,但仅凭一个真实的外貌描写,是否可以判定作者对他们人格所给予的评价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小组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一位学生说:“我突然想起《巴黎圣母院》里丑陋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作者也真实描写了卡西莫多的丑陋怪异,但作者写他的丑正是突现了他的善良心灵。他的美与教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大家也如醍醐灌顶:写老王的丑陋,其实正好突现他如金子般纯洁宝贵的心灵,这样写更有震撼力。
的确,作者在这种看似残酷的描写中,淋漓地映照了老王真实的悲惨生活,但正是在这种鲜明而又真实的对比烘托下,老王人性的光辉才分外夺目且让人感动!通过教师在“分歧处”层层巧妙的质疑,学生们逐层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四、在“关键处”巧妙提问
作品的“关键处”,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它是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点来个因势利导地巧妙提问,会让学生在酝酿品味中挖掘出文章丰富的意蕴。
在《我的第一本书》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回答说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有的说写了有关书的童年往事。我肯定学生们概括得很不错,接下来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有的回答:本。
我适时向深处引导提问:你如何理解的?学生说“本”指的是那本书,“本”蕴涵着与乔元贞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课文结尾写道:“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即刻有学生补充: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我看时机成熟,在这个“关键点”点拨问题:这种写法我们把它称作什么呢?大家齐声回答:一语双关!
本段正是抓住一个关键字“本”,由“书本”导出了“人本”,一步步趋向文本的内涵,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
当然,课堂提问的角度还有很多,它的艺术性也很丰富,上面举出的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成功的提问更多地应体现在无法预设的细节中,教师不露痕迹地巧妙引导,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成功巧妙的提问可以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自然形成教学美妙的起承转合,它集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素养。应该说在具有艺术性的智慧提问中,教师和学生都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