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其叙事艺术充分体现了《史记》作为叙事文学的特点,选材典型,结构严密,对比映衬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人物形象。
【关键词】选材 ; 结构 ;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31-01
《史记》是司马迁的名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中名篇众多,异彩纷呈。其叙事、写人都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其叙事艺术充分体现了《史记》的叙事特点。
一、选材典型 突出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蔺二人的合传,以记述二人事迹为主,而这二人又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一生叱诧风云,声名显赫,可写之事甚多,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确是一件挑战作者水平的事。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披繁就简,删繁去冗,检出“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来写,驭繁于简,直趋核心。应该说这三件事是战国时期名声大噪,影响深远的大事,或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或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且都是二人一生之中不可或缺,无可回避重大事件。作为史书,大书特书自不为过,足以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现人物,刻画人物个性特点。所以选取这三件事来写可谓秉要执本,重点突出,不能不说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文章高手,善于从繁复冗杂的史料中选取恰当的素材去抒写历史表现人物。
而且,在三件事的具体叙述中也做到了精心选材,重点突出。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有着“谋璧”“献璧”“归璧”三个过程。而作者将重点放在了“谋璧”和“献璧”上。秦王轻飘飘一纸书信,搅得赵国朝野震动,上下不安。赵王、廉颇及群臣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予璧,舍不得;不予,又不敢。患得患失,委决不下,满朝文武束手无策。这时宦者令缪贤说话了,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按说,在这个场合宦者令是没有多少机会说话的,可在这举棋不定难以决断之时,缪贤才有了说话的机会。而蔺相如一出场,就表现得见识高远,与众不同。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9)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宁许以负秦曲(21)。”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22)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3)。”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众人纠结的是“利”,而蔺相如看到的是“义”。在如此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见识中,困扰众人的难题在蔺相如这里迎刃而解。足见蔺相如的过人之处。从此前缪贤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到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的特点,而接下来的献璧,则是其智勇双全的活生生的表现。在秦廷之上,面对秦王的狡猾,秦臣的威胁,蔺相如从容不迫,机智应对。在献璧与得城的交涉中更是表现得进退得当,拿捏得恰到好处。作者在“献璧”、“留璧”、“归璧”的问题上,着重表现的是“献璧”与“留璧”,而对于“归璧”则一笔带过,重在表现蔺相如的机智过人,勇气可嘉。
渑池会则是本文的另一个重头戏,其可叙之之事自不在少,可作者并没有一一陈述,而是择其重点详加表现,作者选取了鼓瑟这一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秦王高高在上,饮酒作乐,想拿赵王开心,令赵王鼓瑟。而赵王畏惧秦王,又没有骨气,只能甘心屈从。而蔺相如则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命相争,终于使秦王屈服,赢得外交胜利。
二、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既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每个故事都各具首尾,相对完整。整体上看,又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前一事件的发生,为后一事件做了准备和铺垫,后一事件的发展又为前一事件做了总结和交代。前一事件的结果成为了后一事件的原因,后一事件的解决又很好地回应了前一事件的结果。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完璧归赵”与“渑池会”并无直接关联,但“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上下因为被蔺相如弄得窝火憋气,就开始攻打赵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国得胜,秦王乘势派使者邀请赵王赴渑池之会。而蔺相如也因为“完璧归赵”,得到了赵王的赏识,晋升为上大夫,得以和廉颇同列,在“渑池会”前与廉颇共谋国事。 而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敌,与秦王及其群臣斗智斗勇,表现尤为出色,最后功成归国。赵王喜出望外,授蔺相如上卿之职,位在廉颇之上。从而引起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失和。因而也就引出了第三个故事“将相和”。这三件事情一个因一个而起,一个因一个而结,各自独立,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足见作者是结构文章的大家。
三、对比映衬 有详有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比映衬。合传在《史记》在并不鲜见,但可以合传的应该是相似之人,如《屈原贾生列传》就是将才华与命运相似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而廉蔺合传,在开始时却是让人觉得二人差距巨大,何以合传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战功卓著,闻名诸侯,蔺相如无名之辈,且出身卑微。作者怎么会将这样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传里呢?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蔺相如的风采逐渐显现,在赵王、廉颇及众大臣为和氏璧的去留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之时,蔺相如以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略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壮举,接着又在 “渑池会”上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秦王斗智斗勇,得胜而回。到此,蔺相如可谓是大放异彩。最后在“将相和”中又表现了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襟怀和境界。是足可以和廉颇合传的。而蔺相如的形象不仅有充分的正面描写来表现,还通过和秦王与廉颇的对比来映衬。一是通过蔺相如和秦王对比,表现蔺相如的胆识出众,机智果决的特点,也表现出秦王骄狂自大,色厉内荏的个性。二是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对比,变现出蔺相如智慧卓著,勇略过人的特点,也表现出廉颇忠心护国,勇略担当,性情直爽,知错就改的特性。而在这里,作者着重叙写的是蔺相如,着墨颇多,大肆渲染,而对廉颇和秦王则是点到为止,以为衬托。这样,是文章有轻有重,有详有略,既连贯紧凑,又繁简有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叙事艺术是独特的,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开大合,张弛有度,繁简合宜,照应自然。不愧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章,堪称叙事文学的楷模,后世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选材 ; 结构 ;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31-01
《史记》是司马迁的名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中名篇众多,异彩纷呈。其叙事、写人都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其叙事艺术充分体现了《史记》的叙事特点。
一、选材典型 突出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蔺二人的合传,以记述二人事迹为主,而这二人又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一生叱诧风云,声名显赫,可写之事甚多,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确是一件挑战作者水平的事。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披繁就简,删繁去冗,检出“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来写,驭繁于简,直趋核心。应该说这三件事是战国时期名声大噪,影响深远的大事,或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或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且都是二人一生之中不可或缺,无可回避重大事件。作为史书,大书特书自不为过,足以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现人物,刻画人物个性特点。所以选取这三件事来写可谓秉要执本,重点突出,不能不说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文章高手,善于从繁复冗杂的史料中选取恰当的素材去抒写历史表现人物。
而且,在三件事的具体叙述中也做到了精心选材,重点突出。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有着“谋璧”“献璧”“归璧”三个过程。而作者将重点放在了“谋璧”和“献璧”上。秦王轻飘飘一纸书信,搅得赵国朝野震动,上下不安。赵王、廉颇及群臣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予璧,舍不得;不予,又不敢。患得患失,委决不下,满朝文武束手无策。这时宦者令缪贤说话了,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按说,在这个场合宦者令是没有多少机会说话的,可在这举棋不定难以决断之时,缪贤才有了说话的机会。而蔺相如一出场,就表现得见识高远,与众不同。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19)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宁许以负秦曲(21)。”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22)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3)。”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众人纠结的是“利”,而蔺相如看到的是“义”。在如此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见识中,困扰众人的难题在蔺相如这里迎刃而解。足见蔺相如的过人之处。从此前缪贤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到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的特点,而接下来的献璧,则是其智勇双全的活生生的表现。在秦廷之上,面对秦王的狡猾,秦臣的威胁,蔺相如从容不迫,机智应对。在献璧与得城的交涉中更是表现得进退得当,拿捏得恰到好处。作者在“献璧”、“留璧”、“归璧”的问题上,着重表现的是“献璧”与“留璧”,而对于“归璧”则一笔带过,重在表现蔺相如的机智过人,勇气可嘉。
渑池会则是本文的另一个重头戏,其可叙之之事自不在少,可作者并没有一一陈述,而是择其重点详加表现,作者选取了鼓瑟这一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秦王高高在上,饮酒作乐,想拿赵王开心,令赵王鼓瑟。而赵王畏惧秦王,又没有骨气,只能甘心屈从。而蔺相如则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命相争,终于使秦王屈服,赢得外交胜利。
二、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既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每个故事都各具首尾,相对完整。整体上看,又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前一事件的发生,为后一事件做了准备和铺垫,后一事件的发展又为前一事件做了总结和交代。前一事件的结果成为了后一事件的原因,后一事件的解决又很好地回应了前一事件的结果。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完璧归赵”与“渑池会”并无直接关联,但“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上下因为被蔺相如弄得窝火憋气,就开始攻打赵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国得胜,秦王乘势派使者邀请赵王赴渑池之会。而蔺相如也因为“完璧归赵”,得到了赵王的赏识,晋升为上大夫,得以和廉颇同列,在“渑池会”前与廉颇共谋国事。 而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敌,与秦王及其群臣斗智斗勇,表现尤为出色,最后功成归国。赵王喜出望外,授蔺相如上卿之职,位在廉颇之上。从而引起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失和。因而也就引出了第三个故事“将相和”。这三件事情一个因一个而起,一个因一个而结,各自独立,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足见作者是结构文章的大家。
三、对比映衬 有详有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比映衬。合传在《史记》在并不鲜见,但可以合传的应该是相似之人,如《屈原贾生列传》就是将才华与命运相似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而廉蔺合传,在开始时却是让人觉得二人差距巨大,何以合传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战功卓著,闻名诸侯,蔺相如无名之辈,且出身卑微。作者怎么会将这样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传里呢?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蔺相如的风采逐渐显现,在赵王、廉颇及众大臣为和氏璧的去留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之时,蔺相如以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略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壮举,接着又在 “渑池会”上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秦王斗智斗勇,得胜而回。到此,蔺相如可谓是大放异彩。最后在“将相和”中又表现了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襟怀和境界。是足可以和廉颇合传的。而蔺相如的形象不仅有充分的正面描写来表现,还通过和秦王与廉颇的对比来映衬。一是通过蔺相如和秦王对比,表现蔺相如的胆识出众,机智果决的特点,也表现出秦王骄狂自大,色厉内荏的个性。二是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对比,变现出蔺相如智慧卓著,勇略过人的特点,也表现出廉颇忠心护国,勇略担当,性情直爽,知错就改的特性。而在这里,作者着重叙写的是蔺相如,着墨颇多,大肆渲染,而对廉颇和秦王则是点到为止,以为衬托。这样,是文章有轻有重,有详有略,既连贯紧凑,又繁简有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叙事艺术是独特的,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开大合,张弛有度,繁简合宜,照应自然。不愧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章,堪称叙事文学的楷模,后世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