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思想、一种新形态,必将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师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基础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文章的中心领会透了,才能和学生更好地交流。”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首先,要求教师以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发、去点燃、去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
其次,要求教师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味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在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并吸收新的信息,充实新的内容,最终做到:懂、透、溶。懂,就是对文本的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等都一清二楚;透,就是对文本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准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溶,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文本融为一体,师本合一。
第三,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发生理解偏差,我要怎么去引导?……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无趣;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上好阅读课,师本对话是基础。只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师本对话,才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控;才能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生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前奏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是要求在上课前,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作必要的准备。
从形式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它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感受文本的一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与文本对话,有选择地学习文本中的知识。
从功能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与文本对话,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上课扫除了部分“拦路虎”,从而使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本对话”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常用做法——预习“四读法”:
一读,解决生字新词。首先把课文通篇朗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解决掉,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二读,理清文章脉络。第二遍朗读,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思考课后问题。三读文本之后,尝试联系课文内容去思考课后的问题。当然,并不要求能够解决,存在“愤”“悱”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水平。
四读,适当质疑延伸。第四遍朗读完后,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困惑,需要查阅资料的查阅资料,必要时在书上写一写、记一记,以便在课堂上交流。鼓励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总之,“四读”的实质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质量的生本对话,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 师生对话——阅读教学的灵魂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对话。它是一个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的对话过程。理想的师生对话应是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心灵与心灵的真诚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精彩交流。这一过程,如何实现呢?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对话
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
一起来看周益民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是如何营造氛围的——
师:上课前咱们玩一个游戏,不用胳膊不用腿,只动大脑和小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谁能猜到,什么是“词语背对背”?
生:反义词。
师:完全正确。听好:真。
生:假。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生:假意。
师:咱们不要假意,要真情。再听:真心实意。
生:虚情假意。
师:“背对背”很顺利。下面来玩第二个游戏:词语开花。你所说的词语中必须同时含有“真”和“假”这两个字。
生:真真假假。
生:假戏真做。
生:弄假成真。
生:真假难辨。
师:正因为是真假难辨,咱们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氛围是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乐想、乐说、乐于质疑问难。
2.挖掘对话主题,让学生自主对话
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字词句段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环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对话点,搭建对话平台,结合学生实际,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适时调控对话方向,让学生有话可对。
请看孙建锋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片段: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哪一处语言更精当呢?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对话主题的引领下,通过师生彼此的倾听和言说,学生学会了理解与表达,在对话中发现自己,也发现他人,进而使感知更加敏锐、语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情趣更加高尚、视野更加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更新。
3.把握对话时机,让学生对出精彩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性对话,另外一种是生成性对话。不管是哪一种对话,都应该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要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场合采取不同的对话形式和策略。
这是于永正老师上《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的片段:
师: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还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人。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说得好!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这就是她挑的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此时,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
在对话中,教师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双边活动,思维同步,互相呼应,配合默契。在有效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发展了文本,文本的语言在师生的对话中圆润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和生命的灵性,从而成就了课堂教学的精彩。
四、 生生对话——阅读教学的补充
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评价等活动中。
1.合作中对话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在学习“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这一段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自我感悟,再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这一段分别写了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哪几种方法。然后请小组内最棒的小画手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并推选一位讲解员介绍,比一比哪一组介绍得最详细、最清楚。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人介绍,全组补充。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评价中对话
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裁判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判,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变得依赖、盲从。如今,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只是充当整体评价体系中的“向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被唤醒了,思维也更活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评定他人学习中的优点或不足,自然地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认同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的内容相对照,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经常在这种多维的评价体系中锻炼,既能提高学生倾听、辨析、应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群体合作、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中用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样,教材的呈现方式就不再是“圣经”,而是“剧本”;课堂就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师就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不再是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思想活跃的智慧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拾起“对话”这枚瑰丽的贝壳吧!有了它,语文阅读教学将流光溢彩。
一、师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基础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文章的中心领会透了,才能和学生更好地交流。”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首先,要求教师以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发、去点燃、去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
其次,要求教师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味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在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并吸收新的信息,充实新的内容,最终做到:懂、透、溶。懂,就是对文本的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等都一清二楚;透,就是对文本了解得详尽而深入、熟悉而准确,能理清纵横关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溶,就是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文本融为一体,师本合一。
第三,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发生理解偏差,我要怎么去引导?……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无趣;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上好阅读课,师本对话是基础。只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师本对话,才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控;才能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生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前奏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是要求在上课前,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为学习新知识而作必要的准备。
从形式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它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感受文本的一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与文本对话,有选择地学习文本中的知识。
从功能上看,生本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与文本对话,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上课扫除了部分“拦路虎”,从而使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本对话”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常用做法——预习“四读法”:
一读,解决生字新词。首先把课文通篇朗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解决掉,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二读,理清文章脉络。第二遍朗读,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思考课后问题。三读文本之后,尝试联系课文内容去思考课后的问题。当然,并不要求能够解决,存在“愤”“悱”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水平。
四读,适当质疑延伸。第四遍朗读完后,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困惑,需要查阅资料的查阅资料,必要时在书上写一写、记一记,以便在课堂上交流。鼓励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总之,“四读”的实质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质量的生本对话,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 师生对话——阅读教学的灵魂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对话。它是一个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的对话过程。理想的师生对话应是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心灵与心灵的真诚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精彩交流。这一过程,如何实现呢?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对话
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
一起来看周益民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是如何营造氛围的——
师:上课前咱们玩一个游戏,不用胳膊不用腿,只动大脑和小嘴。第一个游戏叫“词语背对背”。谁能猜到,什么是“词语背对背”?
生:反义词。
师:完全正确。听好:真。
生:假。
师:真实。
生:虚假。
师:真情。
生:假意。
师:咱们不要假意,要真情。再听:真心实意。
生:虚情假意。
师:“背对背”很顺利。下面来玩第二个游戏:词语开花。你所说的词语中必须同时含有“真”和“假”这两个字。
生:真真假假。
生:假戏真做。
生:弄假成真。
生:真假难辨。
师:正因为是真假难辨,咱们才要打假。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
氛围是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乐想、乐说、乐于质疑问难。
2.挖掘对话主题,让学生自主对话
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字词句段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环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对话点,搭建对话平台,结合学生实际,指点迷津、提供资料、引领讨论,适时调控对话方向,让学生有话可对。
请看孙建锋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片段: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哪一处语言更精当呢?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对话主题的引领下,通过师生彼此的倾听和言说,学生学会了理解与表达,在对话中发现自己,也发现他人,进而使感知更加敏锐、语感更加灵动、情感更加丰富、情趣更加高尚、视野更加敞亮,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更新。
3.把握对话时机,让学生对出精彩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性对话,另外一种是生成性对话。不管是哪一种对话,都应该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要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场合采取不同的对话形式和策略。
这是于永正老师上《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的片段:
师: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还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人。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说得好!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这就是她挑的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此时,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
在对话中,教师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双边活动,思维同步,互相呼应,配合默契。在有效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发展了文本,文本的语言在师生的对话中圆润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和生命的灵性,从而成就了课堂教学的精彩。
四、 生生对话——阅读教学的补充
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评价等活动中。
1.合作中对话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在学习“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这一段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自我感悟,再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这一段分别写了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哪几种方法。然后请小组内最棒的小画手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并推选一位讲解员介绍,比一比哪一组介绍得最详细、最清楚。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人介绍,全组补充。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评价中对话
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裁判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判,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变得依赖、盲从。如今,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只是充当整体评价体系中的“向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被唤醒了,思维也更活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评定他人学习中的优点或不足,自然地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认同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的内容相对照,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经常在这种多维的评价体系中锻炼,既能提高学生倾听、辨析、应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群体合作、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中用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样,教材的呈现方式就不再是“圣经”,而是“剧本”;课堂就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师就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不再是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思想活跃的智慧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拾起“对话”这枚瑰丽的贝壳吧!有了它,语文阅读教学将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