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基因,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发扬这种文化基因,为此,我校选择了“从课程出发,以课程为支点,传承传统文化,撬动学校文化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育人目标落地。
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基因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正如人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一是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二是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三是传统是民族的本。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可以说,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铸就。
二、学校文化——植入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文化,从历史积淀中发掘文化根源——注重传承、注重守成、尊重历史,从“历史”走来,引领师生走在“今天”的路上,向着“未来”,这是师大南开附小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脉络。多年来,我校在“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本着传承发展的思想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位在:“和、合”二字上。“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而我校“合力教育”的办学特色也是在“和合”学校文化的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合力教育”来自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世界和人文环境,这种和谐又是依靠大家凝心聚力,同心协力创造出来的。实践证明,学校“和合”文化成为全体师生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师生举手投足之间的一种共同气质,最终成为表征学校文化特征的名片。
三、以课程为支点——撬动学校文化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这句格言,不仅向我们传递杠杆原理,而且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找准问题的核心,把握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才会更轻松,发展效果才会更明显。在学校文化众多的文化元素中,我们基于“全人教育”的思考,基于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终身化取向的影响,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大领域、六项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充分理解,更基于学校文化的传承。我们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的重点文化去建设,以课程为支点,传承传统文化,撬动学校文化建设。
(一)构建“合力教育”学校课程体系
基于我校学生“六力”核心素养,依托“合力教育”的办学特色,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初步形成“根植附小、放眼世界”合力教育学校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开发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天下情怀、民族精神。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学校课程
1.将传统文化植入語文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校围绕“语文课程建设下的书香校园”这一主题,依据“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进行了“阅读在附小”的课程延展,探索以课堂为主、课外校外为辅的语文学科课程延展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绘本趣读、国学心读和名著悦读。我们坚持每周60分钟的阅读课,将延展课程有效落实。中年级开设的“国学心读”课程,从古诗词、弟子规、国学故事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努力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注重学生的心得感悟。我们通过让学生诵读《千字文》中“天地玄黄”来了解《盘古开天地》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通过诵读“乐殊贵贱”引导学生懂得:乐曲分雅俗、礼节有尊卑;对人要有仁爱之心——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美德,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亏缺。高年级开设了“经典悦读”课程,使学生能完整阅读一部或者多部推荐作品,能有条理地介绍作品梗概、主题等,能多角度评价作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评价鉴赏文本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阅读课通过对《红楼梦》作者的简介、内容概要的简介、精彩片段的赏析来引发学生对《红楼梦》这部充满传统文化精华的巨作的兴趣,从而爱上《红楼梦》,引导学生从中华瑰宝中摄取精髓、精神、信念与思想。
2.将传统文化植入数学课程。我们结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在数学课程上分学段进行了有趣的七巧板、数学游戏24点以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延展。在数学文化课程上,教师介绍数学工具的发展史——算盘,“算盘”作为我国古代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位置,因此我们让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来感受我国灿烂的数学历史文化。同时,将历史故事引入数学的学习中,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解决数学问题“对策”,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最优”的数学思想,这种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增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为主。在进行《圆的周长》延展教学中,教师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敏才智和顽强的毅力。
3.将传统文化植入美术课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与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折扇、脸谱、剪纸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饱含浓浓的中国味道,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社区中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我们把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延伸为三个课程建设的平台,分别对应高、中、低学段。课程中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传承,而且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来选择课题,学习各种表现形式的基本技能。
4.将传统文化植入校本课程。民族文化课程、榜样同行课程、智慧交互课程、自主实践课程构成了我校现阶段四大类校本课程。其中,民族文化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合校园”为主题,下设五个板块: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中国国学、中国饮食文化。素拓课程是自主实践课程的内容之一。每周三下午,学生全部走班上课,目前为止共开发出28门课程,面塑、中国结、剪纸、折纸、皮影戏这些传统文化课程深受学生的青睐,英语戏剧《花木兰》更是被学生演绎得出神入化。《花木兰》荣获2017“希望中国”青少年英语戏剧大赛视频赛全国一等奖,同时被选拔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5.将传统文化植入环境建设课程。学校一楼的文化长廊主题是“中国的骄傲”,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园林、中药、瓷器、京剧、古琴、书画等板块,并用各种形式将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传递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扛起“文化自信”这面大旗,做好文化引导、文化传递、文化传播的工作,让传统文化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
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基因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正如人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一是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二是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三是传统是民族的本。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可以说,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铸就。
二、学校文化——植入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文化,从历史积淀中发掘文化根源——注重传承、注重守成、尊重历史,从“历史”走来,引领师生走在“今天”的路上,向着“未来”,这是师大南开附小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脉络。多年来,我校在“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本着传承发展的思想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位在:“和、合”二字上。“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而我校“合力教育”的办学特色也是在“和合”学校文化的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合力教育”来自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世界和人文环境,这种和谐又是依靠大家凝心聚力,同心协力创造出来的。实践证明,学校“和合”文化成为全体师生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师生举手投足之间的一种共同气质,最终成为表征学校文化特征的名片。
三、以课程为支点——撬动学校文化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这句格言,不仅向我们传递杠杆原理,而且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找准问题的核心,把握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才会更轻松,发展效果才会更明显。在学校文化众多的文化元素中,我们基于“全人教育”的思考,基于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终身化取向的影响,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大领域、六项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充分理解,更基于学校文化的传承。我们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的重点文化去建设,以课程为支点,传承传统文化,撬动学校文化建设。
(一)构建“合力教育”学校课程体系
基于我校学生“六力”核心素养,依托“合力教育”的办学特色,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初步形成“根植附小、放眼世界”合力教育学校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开发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天下情怀、民族精神。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学校课程
1.将传统文化植入語文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校围绕“语文课程建设下的书香校园”这一主题,依据“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进行了“阅读在附小”的课程延展,探索以课堂为主、课外校外为辅的语文学科课程延展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绘本趣读、国学心读和名著悦读。我们坚持每周60分钟的阅读课,将延展课程有效落实。中年级开设的“国学心读”课程,从古诗词、弟子规、国学故事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努力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注重学生的心得感悟。我们通过让学生诵读《千字文》中“天地玄黄”来了解《盘古开天地》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通过诵读“乐殊贵贱”引导学生懂得:乐曲分雅俗、礼节有尊卑;对人要有仁爱之心——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美德,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亏缺。高年级开设了“经典悦读”课程,使学生能完整阅读一部或者多部推荐作品,能有条理地介绍作品梗概、主题等,能多角度评价作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评价鉴赏文本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阅读课通过对《红楼梦》作者的简介、内容概要的简介、精彩片段的赏析来引发学生对《红楼梦》这部充满传统文化精华的巨作的兴趣,从而爱上《红楼梦》,引导学生从中华瑰宝中摄取精髓、精神、信念与思想。
2.将传统文化植入数学课程。我们结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在数学课程上分学段进行了有趣的七巧板、数学游戏24点以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延展。在数学文化课程上,教师介绍数学工具的发展史——算盘,“算盘”作为我国古代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位置,因此我们让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来感受我国灿烂的数学历史文化。同时,将历史故事引入数学的学习中,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解决数学问题“对策”,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最优”的数学思想,这种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增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为主。在进行《圆的周长》延展教学中,教师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敏才智和顽强的毅力。
3.将传统文化植入美术课程。《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与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折扇、脸谱、剪纸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饱含浓浓的中国味道,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社区中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我们把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延伸为三个课程建设的平台,分别对应高、中、低学段。课程中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传承,而且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来选择课题,学习各种表现形式的基本技能。
4.将传统文化植入校本课程。民族文化课程、榜样同行课程、智慧交互课程、自主实践课程构成了我校现阶段四大类校本课程。其中,民族文化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合校园”为主题,下设五个板块: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中国国学、中国饮食文化。素拓课程是自主实践课程的内容之一。每周三下午,学生全部走班上课,目前为止共开发出28门课程,面塑、中国结、剪纸、折纸、皮影戏这些传统文化课程深受学生的青睐,英语戏剧《花木兰》更是被学生演绎得出神入化。《花木兰》荣获2017“希望中国”青少年英语戏剧大赛视频赛全国一等奖,同时被选拔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5.将传统文化植入环境建设课程。学校一楼的文化长廊主题是“中国的骄傲”,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园林、中药、瓷器、京剧、古琴、书画等板块,并用各种形式将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传递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扛起“文化自信”这面大旗,做好文化引导、文化传递、文化传播的工作,让传统文化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