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理念下打造生活体验式英语课堂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ungm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改的实效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为此,我在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甜头”。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Book Three《Lesson 9》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5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扮作卖主,老师介绍每一个卖主是一个商店,我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问学生,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shop),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 shop,以此类推,tea shop、tire shop……经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shoes shop、 pants shop……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手段多样化,“拴”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 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 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生物园” 。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1)、当“小老师”、“模仿秀”
  比如说“Tack about it ”。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2) 、把身體语言带入课堂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3)、表演法
  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如:—— Hi, Jim.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
  另外,在巩固新课时,我经常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尤其自我表现力强,得到老师表扬的,甭提有多神气了。此外,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运用边画边说
  新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则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次学生关于颜色的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 blue 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 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 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积极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打造生活体验式的英语课堂,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现结合自己
目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了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10μm的颗粒物)可分为三类:粗颗粒物(PM2.5-10)、细颗粒物(PM2.5)、超细颗粒物(PM0.1)。其中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可吸附更多的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的物质,并可到达各级细支气管并沉积于肺泡,因而较粗颗粒物对人体具有更大的毒性[1-2]。下呼吸道感染(
第一部分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建模成功的鉴定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并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   方法:  
摘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
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建议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如何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实现完美的融合?下面,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话题展开探讨  一、趣味引课题,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外部力量。  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导入”是关键,
沐浴在新课标改革的春风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应当从培育和呵护生命出发,充分赋予学生自由,给予学生主动权,使教育和生命回归到同一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改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进行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系统的革新,创建一种新型课堂。新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人,“教室”向 “学室”转变,“教师”向“先生”转变,“教案”向“学案”转变,“教学”向“学教”转变,“教本”向“文本”转变,“讲台”向“展台”转变,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  关键词:创新;课堂;学生  对于学校怎样来定性,钟启泉教授在《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