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的灵动源自于学生的灵气,而学生的灵动则源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本是学习和探索的主体,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本文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以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拓展阅读,从多元素,多渠道打通经脉,让学生带着期待和激情沉浸课堂,让语文课堂上流淌出灵动的灵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
我们所指“语文灵动课堂”,应当是充满生命的激情和灵动,彰显语文的韵味和灵气。这样的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唱主角”,主张学生“动”起来,培育学生“灵动之气”。这样的课堂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旧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最终实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教学教学,亦教亦学,教中有学,教中进学,学以致教,教学相长”的目标。为此,打造灵动课堂,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从不同渠道着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以朗读为镜,让语文课堂蓄养灵气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敏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游弋和意境的抵达。
例如:《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就从最纯粹,最直接的范读开始,激发朗读热情,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积蓄力量,培养抵制诱惑的勇气。进而将这种养成之气付诸于课文的朗读中,而课堂也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朗读中散发出一种蓬勃正气。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课堂开启灵气
电教多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若使用不當,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非常重要,一般地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在教学中一些专属名词,就可利用投影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软件,在关键部位进行动态演示,这样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就可把难点顺利化解。电教媒体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以“激趣、整体感知”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发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奋度,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例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孔子学琴》一课时,就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该故事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五十多岁时,已经精通音乐,但仍不满足,于是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结构清晰、严谨。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孔子是后人成长的营养与学习的楷模。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去了解他的经历,解读他们的人生,体会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所以,让学生学习其精神、吸取其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图片导入,资料铺垫。用多媒体出示孔子像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猜测)教师揭示并板书:孔子。老师问: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孔子资料,咱们来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好吗?(学生结合在课前了解关于孔子的资料来谈。)老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贤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三、灵活捕捉生成资源,生成灵动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重要参与者,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会闪现出独特的想法,并且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这就给课堂增添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再者,课堂的发展本身就有着复杂性,是向未知挺进的,途中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若能灵活应对,也许这些“节外生枝”就能演变为美丽的风景,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精心预设之外,课堂生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比如学生突然插嘴;学生的质疑提问等,灵活调整预设,不能一味赶进度而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溜走,失去机智生成机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学汉字“吏”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同学们注意其写法:“吏”字比“史”字多了一横……话音未落,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窃窃私语声,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打住话语,询问这些学生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下?于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与识记“吏”。于是,教师请那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该同学慢慢说道:在古代的时候,“吏”指当官的,电视里,那些官员头上不都是戴着一顶又长又大的帽子吗,你看,这帽子是不是像“吏”字上面的一横?其他学生也非常赞同这位学生的看法。于是,教师对该同学进行表扬,夸奖他是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学生,并还急中生智,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编写了一个简单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巧妙记忆:“吏”是官,一横是官帽,你我要记牢。这样,及时捕捉了课堂意外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灵活活跃,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吏”的字形,明白了它的词义,卓有成效。同时,也鼓励了学生要敢于发言,敢于创造,学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而应当是生命和鲜活的彰显。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素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天性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方显生命的厚重。
参考文献
[1]李云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J].学周刊,2015(05)
[2]董在兵,贾文梅.给小学语文课堂涂抹上灵动的色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1(06)
作者简介:刘苏(1977—),女(汉族),衡阳市雁峰区茶园小学任教,大专学历,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衡阳市雁峰区茶园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
我们所指“语文灵动课堂”,应当是充满生命的激情和灵动,彰显语文的韵味和灵气。这样的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唱主角”,主张学生“动”起来,培育学生“灵动之气”。这样的课堂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旧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最终实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教学教学,亦教亦学,教中有学,教中进学,学以致教,教学相长”的目标。为此,打造灵动课堂,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从不同渠道着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以朗读为镜,让语文课堂蓄养灵气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敏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游弋和意境的抵达。
例如:《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就从最纯粹,最直接的范读开始,激发朗读热情,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积蓄力量,培养抵制诱惑的勇气。进而将这种养成之气付诸于课文的朗读中,而课堂也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朗读中散发出一种蓬勃正气。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课堂开启灵气
电教多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若使用不當,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非常重要,一般地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在教学中一些专属名词,就可利用投影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软件,在关键部位进行动态演示,这样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就可把难点顺利化解。电教媒体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以“激趣、整体感知”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发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奋度,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例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孔子学琴》一课时,就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该故事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五十多岁时,已经精通音乐,但仍不满足,于是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结构清晰、严谨。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孔子是后人成长的营养与学习的楷模。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去了解他的经历,解读他们的人生,体会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所以,让学生学习其精神、吸取其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图片导入,资料铺垫。用多媒体出示孔子像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猜测)教师揭示并板书:孔子。老师问: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孔子资料,咱们来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好吗?(学生结合在课前了解关于孔子的资料来谈。)老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贤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三、灵活捕捉生成资源,生成灵动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重要参与者,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会闪现出独特的想法,并且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这就给课堂增添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再者,课堂的发展本身就有着复杂性,是向未知挺进的,途中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若能灵活应对,也许这些“节外生枝”就能演变为美丽的风景,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精心预设之外,课堂生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比如学生突然插嘴;学生的质疑提问等,灵活调整预设,不能一味赶进度而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溜走,失去机智生成机会。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学汉字“吏”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同学们注意其写法:“吏”字比“史”字多了一横……话音未落,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窃窃私语声,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打住话语,询问这些学生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下?于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与识记“吏”。于是,教师请那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该同学慢慢说道:在古代的时候,“吏”指当官的,电视里,那些官员头上不都是戴着一顶又长又大的帽子吗,你看,这帽子是不是像“吏”字上面的一横?其他学生也非常赞同这位学生的看法。于是,教师对该同学进行表扬,夸奖他是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学生,并还急中生智,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编写了一个简单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巧妙记忆:“吏”是官,一横是官帽,你我要记牢。这样,及时捕捉了课堂意外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灵活活跃,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吏”的字形,明白了它的词义,卓有成效。同时,也鼓励了学生要敢于发言,敢于创造,学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而应当是生命和鲜活的彰显。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素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天性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方显生命的厚重。
参考文献
[1]李云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J].学周刊,2015(05)
[2]董在兵,贾文梅.给小学语文课堂涂抹上灵动的色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1(06)
作者简介:刘苏(1977—),女(汉族),衡阳市雁峰区茶园小学任教,大专学历,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衡阳市雁峰区茶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