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体育要充分发挥自身“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以运动项目的教学为载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教学的设计中,基于中观与微观两个维度融入女排精神、工匠精神及劳动、安全等方面教育,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在具身运动中的德性提升与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具身德育”;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排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44-02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我国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绝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反思德育、创新德育,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中国教科院孟万金教授总结了我国德育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德育过多地作为一种知识教育,更倾向于进行离身的知识灌输,导致德育出现“悬空”“虚化”“孤岛”“说教”,甚至“作秀”的现象,导致知行不一,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与“离身”对应的即为“具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2]。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作为“五育”中与身体最直接相关的部分,在“具身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和发扬女排精神。然而,现实的学校体育中依旧泛滥着“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工具理性,“体重育轻、重体轻育”的格局令人忧心。
本文以高校排球课程中“鱼跃救球”动作技术教授为例,基于“具身德育”视域下开展教学设计与反思,旨在充分发挥体育“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将排球技能教学作为教育载体,鼓励学生突进体能与技术的“最近发展区”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对“女排精神”的理解、认同与崇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德行力量与实践品质。
二、“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促进学生五维同育、全面发展,就必须打破体育课程“唯技能论”“唯体能论”的思想桎梏与评价标准,设立涵盖课程思政内容的多维育人目标。
(一)运动能力目标
以排球教学为载体,通过“教、练、赛”的循环,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提升,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健康行为目标
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同时渗透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生活和职业能力。
(三)品德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体育“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克服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体育品德的形成发展、践行落实的过程中,促进其向劳动、劳模、工匠精神的迁移转化。
三、“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指出,学校体育目标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来实现[3]。同时,无论是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还是体育品德形成,都非朝夕之功,而在恒久堅持。因此,本教学设计从中观(一学期)与微观(一次课)两个维度进行设计。
1.中观维度(一学期)
形成跨度为一学期、由易及难、由掌握到运用的“教、练、赛”大循环,结合“课程思政”系列主题(见下表)不断深入与深刻,让排球课真正成为培养“女排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孵化器。
2.微观维度(一次课)
每一次课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相互衔接的模块,组织学生具身参与到“教、练、赛”小循环中,并引导学生就预设的思政主题开展准备、讨论、实践、迁移,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并投入实践,递进式实现“德育”的情感→价值→行为认同。
(二)课次案例——鱼跃救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1.内容一:综合技术——鱼跃救球
鱼跃救球是排球垫球技术的一种。当来球低而远时,队员以前脚用力蹬地向远处跃出,将击球手臂插入球下,用虎口或手背将球垫起。鱼跃救球靠的是反应、爆发力和胆量,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把死球变活。鱼跃救球的运动员也常被称为“不死鸟”,最能体现一名排球运动员出色的防守技术、顽强的拼搏精神,也是“女排精神”的最好诠释。通过鱼跃救球的“具身”技术练习,可以起到如下“课程思政”教育效果:(1)“克服畏惧、大胆鱼跃”的具身体验过程,可以实现学生对“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从“感同身受”到“身受同感”的进化;(2)掌握技术把“死球变活”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冲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重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继续运动的信心和兴趣,最后还能拓展迁移到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从而兑现“课程思政”成果。 2.内容二:体能训练——助跑摸高练习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助跑摸高既是提高排球运动能力的重要训练内容,更是对“更高”理念的具身诠释。通过摸高器测量学生每次课的成绩,让学生在趣味与挑战中体会“向上、奋进”的感觉。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形成过程性记录,开展学期前后自我对照,比较进步的幅度、体会坚持的力量。
3.内容三: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
本次课上的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强化生命安全教育,课前师生共同对场地、器材、服装、鞋袜等检查,培养安全责任意识与习惯;(2)开展劳动教育,上课前后借还体育器材、检查场地卫生情况,合理安排值日学生轮流进行开展工作;(3)将已掌握的(鱼跃、滚翻等)体育运动技能等进一步改造转化为生命安全救助技能,在火灾逃生、地震初期逃生等情境下可以直接发挥避险逃生的作用。
4.内容四:“课程思政”讨论主题——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
本次课的讨论内容安排了表中的主题8——“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教师主要围绕两方面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分享与交流。
(1)要点1——案例话语分析:①《郎平:女排精神仍是工匠精神》:自从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后,女排精神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昨天郎平再次强调,自己认为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还是传承,“女排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被球迷认可,我认为就算到了现在无论球员如何更替,女排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没有改变,那就是不去想什么結果,每个人每天都努力去做好自己。”[4]②《郎平谈“女排精神”:各行各业都有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你说到女排精神,我觉得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精英,他们都有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家说全国体育界向中国女排学习,我觉得这有点过,包括我们有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举重队、中国跳水队,那都是常胜将军,其实我们平时也要求向我们这些项目的选手学习。[5]
(2)要点2——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相通点的内涵解析:①“产品”层面:精益求精与追求极致;②技术层面:勤学苦练与炉火纯青;③过程层面:循序渐进与锲而不舍;④道德层面: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9/t20200923_489990.html.
[4]人民网.郎平:女排精神仍是工匠精神[EB/OL].http://www.sportsonline.com.cn/n1/2017/0513/c22157-29272719.html.
[5]中国新闻网.郎平谈“女排精神”:各行各业都有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EB/OL].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sp/ty/shipin/cns/2019/10-14/news8978111.shtml.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具身德育”;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排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44-02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我国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绝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反思德育、创新德育,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中国教科院孟万金教授总结了我国德育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德育过多地作为一种知识教育,更倾向于进行离身的知识灌输,导致德育出现“悬空”“虚化”“孤岛”“说教”,甚至“作秀”的现象,导致知行不一,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1]。与“离身”对应的即为“具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2]。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作为“五育”中与身体最直接相关的部分,在“具身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和发扬女排精神。然而,现实的学校体育中依旧泛滥着“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工具理性,“体重育轻、重体轻育”的格局令人忧心。
本文以高校排球课程中“鱼跃救球”动作技术教授为例,基于“具身德育”视域下开展教学设计与反思,旨在充分发挥体育“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将排球技能教学作为教育载体,鼓励学生突进体能与技术的“最近发展区”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对“女排精神”的理解、认同与崇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德行力量与实践品质。
二、“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促进学生五维同育、全面发展,就必须打破体育课程“唯技能论”“唯体能论”的思想桎梏与评价标准,设立涵盖课程思政内容的多维育人目标。
(一)运动能力目标
以排球教学为载体,通过“教、练、赛”的循环,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提升,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健康行为目标
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同时渗透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生活和职业能力。
(三)品德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体育“具身德育”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克服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体育品德的形成发展、践行落实的过程中,促进其向劳动、劳模、工匠精神的迁移转化。
三、“具身德育”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指出,学校体育目标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来实现[3]。同时,无论是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还是体育品德形成,都非朝夕之功,而在恒久堅持。因此,本教学设计从中观(一学期)与微观(一次课)两个维度进行设计。
1.中观维度(一学期)
形成跨度为一学期、由易及难、由掌握到运用的“教、练、赛”大循环,结合“课程思政”系列主题(见下表)不断深入与深刻,让排球课真正成为培养“女排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孵化器。
2.微观维度(一次课)
每一次课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相互衔接的模块,组织学生具身参与到“教、练、赛”小循环中,并引导学生就预设的思政主题开展准备、讨论、实践、迁移,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并投入实践,递进式实现“德育”的情感→价值→行为认同。
(二)课次案例——鱼跃救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1.内容一:综合技术——鱼跃救球
鱼跃救球是排球垫球技术的一种。当来球低而远时,队员以前脚用力蹬地向远处跃出,将击球手臂插入球下,用虎口或手背将球垫起。鱼跃救球靠的是反应、爆发力和胆量,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把死球变活。鱼跃救球的运动员也常被称为“不死鸟”,最能体现一名排球运动员出色的防守技术、顽强的拼搏精神,也是“女排精神”的最好诠释。通过鱼跃救球的“具身”技术练习,可以起到如下“课程思政”教育效果:(1)“克服畏惧、大胆鱼跃”的具身体验过程,可以实现学生对“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从“感同身受”到“身受同感”的进化;(2)掌握技术把“死球变活”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冲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重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继续运动的信心和兴趣,最后还能拓展迁移到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从而兑现“课程思政”成果。 2.内容二:体能训练——助跑摸高练习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助跑摸高既是提高排球运动能力的重要训练内容,更是对“更高”理念的具身诠释。通过摸高器测量学生每次课的成绩,让学生在趣味与挑战中体会“向上、奋进”的感觉。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形成过程性记录,开展学期前后自我对照,比较进步的幅度、体会坚持的力量。
3.内容三: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
本次课上的安全教育与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强化生命安全教育,课前师生共同对场地、器材、服装、鞋袜等检查,培养安全责任意识与习惯;(2)开展劳动教育,上课前后借还体育器材、检查场地卫生情况,合理安排值日学生轮流进行开展工作;(3)将已掌握的(鱼跃、滚翻等)体育运动技能等进一步改造转化为生命安全救助技能,在火灾逃生、地震初期逃生等情境下可以直接发挥避险逃生的作用。
4.内容四:“课程思政”讨论主题——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
本次课的讨论内容安排了表中的主题8——“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教师主要围绕两方面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分享与交流。
(1)要点1——案例话语分析:①《郎平:女排精神仍是工匠精神》:自从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后,女排精神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昨天郎平再次强调,自己认为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还是传承,“女排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被球迷认可,我认为就算到了现在无论球员如何更替,女排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没有改变,那就是不去想什么結果,每个人每天都努力去做好自己。”[4]②《郎平谈“女排精神”:各行各业都有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你说到女排精神,我觉得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精英,他们都有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家说全国体育界向中国女排学习,我觉得这有点过,包括我们有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举重队、中国跳水队,那都是常胜将军,其实我们平时也要求向我们这些项目的选手学习。[5]
(2)要点2——女排精神与工匠精神相通点的内涵解析:①“产品”层面:精益求精与追求极致;②技术层面:勤学苦练与炉火纯青;③过程层面:循序渐进与锲而不舍;④道德层面: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9/t20200923_489990.html.
[4]人民网.郎平:女排精神仍是工匠精神[EB/OL].http://www.sportsonline.com.cn/n1/2017/0513/c22157-29272719.html.
[5]中国新闻网.郎平谈“女排精神”:各行各业都有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EB/OL].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sp/ty/shipin/cns/2019/10-14/news8978111.shtml.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