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诗里说,人生就像一趟列车,不断地有人下车,不断地有人上车。那一天,没有任何征兆,您在中途悄然而去。等我从梦中醒来,才知道,什么叫撕心裂肺,什么叫天塌地陷,什么叫孤独无助……
  母亲,我是您的长子。有人说,天下老,都向小。我对这话没有一点儿感觉,街坊领居都知道,您疼爱您的每一个儿女。而在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您最操心的大概就是我这个长子了。您经常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告诫我:“憨憨,少管闲事儿!”
  说起我的乳名,您曾经告诉我,我满月的时候,外婆看我的脸蛋胖嘟嘟的,一副憨憨的样子,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小名。所以,您一辈子都没有叫过我的学名,张嘴就是“憨憨”。有一次,我回家看您和在您身边的5岁的孙子,当您对我说“憨憨回来了”,您孙子大怒:“奶奶,我爸不憨!”这个笑话,一直是咱们家开心的记忆。
  母亲,我最终没有听您的话。那一年,您和我13岁的弟弟同时住院的时候,我去参加了周总理的悼念活动。当我知道自己要远离您的时候,我赶到医院告诉您,我要出远门了。您心里清楚得很,但是,这一次,您没有埋怨我管了闲事。您在病床上轻轻地说:“憨憨,早点儿回来!”当我关上病房的门,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我知道,妈妈,您的心,碎了……
  从此,在8路车的终点站,就少不了您的身影。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冬天,您总是拄着拐杖,伫立在风中、雨中、雪地里,直到最后一班车走了,您才孑孓着回家。我的发小们看见您动过手术的病体虚弱不堪,都很心疼您,总是劝您:“阿姨,回家吧,乔今天回不来了。”您总是客气地说:“谢谢,我再等等。”后来,我才知道,那次手术失败了,医生在切除子宫瘤的时候,划破了您的膀胱,每天漏尿不止。在那些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您的棉裤都结冰了。您在那个终点站,站成了一座雕像。
  当我被英雄般地接回家,当我跪在您的面前时,您笑了:“憨憨,我的憨憨回来了!”
  母亲,我唯一看到您哭,是在1960年的夏天。那时,因为饥饿,您在前一年的冬天,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到了广东,吃上了少得可怜的商品粮,和父亲一起生活。有一天,父亲还没有下班,您叫提前放学的我念一封家书。那是外公单位从海拉尔邮寄来的,当我念到“您父亲不幸逝世……”时,您惊呆了,随即,您面向北方,跪在床上,嚎啕大哭。我知道,我们去不了海拉尔,无法送外公一程。那一年,我9岁。外公在世的日子,关山万里,您总是担惊受怕。没想到,多少年之后,您为我更加地担惊受怕了一回。
  您出生在抗戰前夕的滹沱河边,稍长,经常随着大人们躲避鬼子的扫荡。外婆家所在的西河头村,是山西出了名的地道战的发源地。外婆因为经常组织村民支援抗战,给八路军送粮送布,被鬼子五花大绑押往刑场,幸亏游击队及时赶到,才把外婆救了下来。可以说,您的少儿时代,是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熬煎过来的。没想到,多少年之后,您又为您的长子大大地担惊受怕了一回。
  母亲,您是一位坚强的母亲。苦难时期,您先是打扫街坊,贴补家用。每天天不亮,就拿一把很大很大的扫把出门。实在太累了,您就用扫把顶住肚子。扫把一起一落的日子,您的二儿子出生了,可他屁股上有个大而透明的血包,他仅仅活了不到40天。那时候,您没有哭,紧接着,耐火厂为了照顾家属,把您招进了厂,做了临时工,每天抡着沉重的榔头粉碎矿石,一直到您退休。下班后,您累得要命,还得给全家人洗衣做饭,可您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后来,我带着您四处求医。在洛阳一家大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手术做了5个半小时,不幸也宣告失败。您的厂领导毅然决定,送您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医。这回,给您动手术的医生,号称“张一刀”。不到1个小时,手术成功。连续三次手术,每次进手术室前,您都会微笑着对我说:“憨憨,不用怕,这回就好了。”
  最叫我感动的是,给您动坏手术的那个大夫,最后被医院进行了处分。您得到消息,让父亲找到医院领导,不让处理。这件事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善良和宽容,以德报怨,成为我做人的信条。
  母亲,我曾经向您许愿,如果有一天您的身体许可,我带您回咱西河头村,您还牵着我的手,走在五台山下,走在滹沱河边。给外婆上上坟,和舅舅叙叙旧。可是,这一切都晚了。2015年元月23日零点,头天还在和院里的阿姨们谈笑风生的您,永远闭上了慈祥的眼睛。
  母亲,您对我这个长子疼爱有加。每次我回家,你总是张罗着给我做最好吃的东西:蒸肉、蒸丸子、炸糕……两个妹妹和我弟弟总是说,哥回来,就是妈的节日。
  妈,我多想回到老宅子啊,而您还在二楼的阳台上张望着,用浓浓的乡音叫我一声:“憨憨……”
其他文献
除夕那天上坟,跟堂叔聊起堂祖母,才恍然觉起她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记得那天刚得知她的死讯,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我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寄宿学校念书。回家前,顺便去附近大伯父家蹭午饭。当时只有大伯娘一个人在家,她告诉我:“你家唐家翁妈吃农药死了,今天上山下葬。”我当时连“啊”了十几声,实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外向开朗的老太太,走路喜欢用小跑,嘴里常哼着小调,爱说话爱打趣人也爱笑,总一幅快活开
期刊
柳荫蔽日。淡烟笼罩  乡村池塘。透亮的胴体涂满花香  一只浅眠的玉面狐狸  呼吸均匀。平静安详  夏日池塘。一樽千年琉璃盏  十里草木芳薫浸染  成杯壁上斑驳包浆  朝嵌云霞。暮缀萤光  斟满绿醅泛荷香  父亲汲水的扁担  总会打破一池寧静  灌满肚子的吊桶,晃着脑袋  如父亲不离不弃的随从  不远处。一线草茎,系住落日  沉入父亲赤脚侍弄的菜园  在草甸里的一双布鞋下隐眠
期刊
玉簪花开得繁盛之际,秋天便来了。  玉簪花名字很多,如白萼、季女、白鹤仙。另因其“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玉簪花的花苞,莹白如玉,形如古时美人头上斜插的玉簪,故又名“玉搔头”。这个名字,据传与汉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有关。据《广群芳谱》载:“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人皆效之,玉簪花之名取此。”李夫人因妙丽善舞而见宠于武帝,后因病将不久于世,武帝几欲探之,她却拒绝相见。实在
期刊
王文鹏,1994年生,写小说,文学期刊编辑。有作品刊于《长江文艺》《广西文学》《大观》《牡丹》《鹿鸣》《椰城》《岁月》等刊物。有部分作品获奖。  我姥爷快不行了,小姨最先给我打了电话。我那会儿在台球厅,有台桌子正挂着彩头,我当见证。双方都是高手,美式八球,我想着打不了一会儿,就耽搁了几分钟。跑到医院时,小姨正蹲在墙边哭,任谁拉都不起来。我问她情况咋样了,她反手给我一巴掌,问我为啥这么慢。我说,路上
期刊
何霜,祖籍四川达州,定居重庆江北。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之生》。零星在《佛山文艺》《满族文学》《微刊小说》《辽河》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老爸来电话时,我正在做梦。  梦中,我被副总任命为品质部经理。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我有些发懵,对着一桌熟悉而模糊的面孔和潮水般的掌声不知所措。我真恨自己。平日里,就职演说打了无数个版本的腹稿,一到关键时刻,脑子却像抽了真空
期刊
苏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黄河文学》《雨花》《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厨房不是很大,灶台上热气腾腾,一股子家的味道。  老白以前是不进厨房的,厨房里有金素梅一个人就够了。通常,金素梅在做饭的时候,老白就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或者在手机上玩玩俄罗斯方块。老白之所以向厨房进军,是因为有一段时间金素梅做菜
期刊
芳菲四月天,我正在河南。走乡路,寻村落,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触摸大山里跳动的脉搏,感受那份直抵内心的震撼。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
期刊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这句日本俳句,清丽有禅机,想必松尾芭蕉写下这一句时,笔尖是衔着生动和趣味的。朴实的萝卜,被菊花轻轻牵动,也跟着高雅起来了。然,菊与萝卜相提并论,我认为虽不妥帖,却不失温情。萝卜种子一旦埋下,便会有一颗朴素的心在等待。秋风亦有情意,菊花先醉在枝头。闲庭素院,一眼望去,连头发丝里都漾着喜悦,早早晚晚的时光里,一样的等待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和景象。  菊花苗来自广东梅州,因为我无
期刊
一  直到我在书店买偶遇《风不吹,叶已归》这本书,我才知道张小亮是我市旅居在外名气很大的诗人。那时张小亮已经70多岁,著作等身,名气很大,提携了不少知名年轻人。从他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已是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获得了日本、美国等国外大奖,国内重量级大奖更不用说。但我要说的,不是张小亮当地伟大的诗人,而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徐生明。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是诗人。  不瞒你说,回头想想,徐生明好像从一开
期刊
一下车,刺骨的寒流迎面而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哆嗦。脚踩在冰层覆盖的湿滑路面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还不到下午五点,街灯就陆续亮了起来,高楼大厦在霓虹的辉映下五光十色,夜幕下的哈尔滨就像个雍容华美的贵妇,显得孤傲而又神秘。  著名的亚布力滑雪场,距哈尔滨市197公里,位于尚志市亚布力镇东南20公里,由长白山脉张广才岭的三座山峰组成,即海拔1374.8米的主峰大锅盔山、海拔1100米的二锅盔山、海拔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