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力量》登载了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分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文章,他们以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为我们破解“后进生转化”难题提供了范例。他们不仅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种,还照亮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征程。笔者深深地明白:教育学生需要一份坚守,教育的力量源于爱,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
【关键词】后进生;教师教育;读后感
曾几何时,对于“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言论,笔者常持有怀疑甚至不屑的态度。但是读完《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后,笔者被李镇西校长的“难题就是课题”这句话敲醒了。笔者真正地意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鞭策,更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
《教育的力量》登载了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分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文章,他们紧紧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难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及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力量[1]。笔者不奢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但庆幸的是,经过他们的智慧点拨若有顿悟。
一、教育学生需要一份坚守
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2]。在教育学生漫长的期待、发现、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有坚守教育的初心。学生就是那一朵朵待放的花蕾,就是那朔日和新月。教师要用时间与真诚,守住那一朵朵、那一片片花开,用爱与执着,守得云开见月明。
戴荔老师坚守“将‘?’改成‘。’”的师生交流方式,不但赢得了学生小宇的信任,而且让小宇放下了所有芥蒂,他开始在自我叙事、自我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难道不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声色俱厉的训斥更为有效?最终,在戴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铁拳头”变成了“温柔手”。
“教育始于近”,陈霖老师有坚持“给学生的家长写信”的习惯,秦望老师坚守“看学生周记”“和学生QQ聊天”的做法,刘朝升老师坚守“与学生书信往来”的交流方式……用心与心的交互,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产生了“未曾料到的蜕变”这样的教育奇迹。
坚守是一种素养,一种智慧,因为坚守,我们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因为坚守,我们将自身的教育和教学风格一以贯之,做细做实而渐成特色。坚守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教学岗位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我们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和高度,也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坚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二、教育的力量源于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也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与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重视生命的教育才能焕发教育的活力。
笔者和很多对教育充满憧憬和激情的年轻教师一样,似懂非懂地知道“对学生要有师爱”,但在爱的方式上与上述这些名师相比有所偏差。有时,笔者将自己的师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殊不知,到学生身上得到的反映却是“一厢情愿”。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一味地注重自我的教育方式、教育课程等的研究与改变,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研究。正如王晓波老师说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角,我们应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内心的纠结所在。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教育,怎么谈得上是爱的教育。
爱是无声的,陪伴是很好的教育,陪你一季又一季,春暖花开。唐燕老师用她的耐心、爱心与智慧,通过陪学生散步聊天,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到学生家做家访……把寒气逼人、飞扬跋扈、敢当面对老师大放厥词的顽童小方,转变为一个能为老师“报仇”、送老师孕妇奶粉和玫瑰花的细心体贴、懂得感恩的阳光灿烂的小男孩。
爱是无痕的。很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教师表达爱的做法往往存在戒备甚至排斥心理,所以,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李镇西校长坚持给学生过生日,送学生礼物——生日卡片,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获得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何晓宇老师为新同学举办的欢迎仪式,能很快地使新同学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幸福感,进而快速融入班集体。窦桂梅校长抓住一次晚会的机会,将所有的糖果作为礼物送给小彭同学,表扬他:“谢谢你,在那次数学课上,你使我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你给了我一个惊喜,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能估算出鸟巢和清华附小的面积比。希望你能给我更多的惊喜!”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真诚的表扬,呵护了一个童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赢得了学生心目中“最会赏识学生的老师”的美誉。
事实证明,抓住契机,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地采取教育措施或手段,能创造出人意料的教育奇迹。
爱是宽容的。“更多的宽容”是对后进生“特别的爱”,但宽容绝不等于纵容。张兰老师面对好玩、捣乱、喜欢和老师抬杠的小亮,抓住小亮喜欢读书的兴趣爱好,给予小亮在课堂上看书的特权,引导小亮看一些中外名著,然后又利用小亮“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假装软弱,赚取了好友小亮的“怜悯”,并让他担任班级剧本的编导。这样的宽容,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还培养了小亮的興趣特长,增强了小亮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快乐感。
三、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习惯于“管”“堵”“灌”,过分夸大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教育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实,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变“管”为“理”,变“堵”为“疏”,变“灌”为“导”,这才是自然本真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只有唤醒的教育,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正如张兰老师在《最后的诗》中写道:“我发现,改变一个人很难,激发他自我改变相对比较简单。抓住他内心的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他们自己的成长和我对于生命、对于教育的领会本身就是一首诗。”
具有行动派淘气包这一“头衔”的小杰,在张兰老师的“约法三章”下,尽管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集齐了学习的10封绿色表扬信、工作的10封蓝色表扬信,还有生活的10封红色表扬信,可还是没有同学愿意和小杰做同桌。当小杰对着张兰老师哭诉时,张兰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将“皮球踢回去”,让小杰好好反思。最终一位同学愿意和小杰做同桌,结束了这场“找同桌风波”。小杰在长时间的“煎熬”中,珍惜友谊的意识自然而然被唤醒,他再也不敢欺负同学了。事实证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感悟胜过教师千百遍的说教。
唤醒需要身教,身教甚于言教。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学生是,教师又何尝不是?教育是一种修行,需要无数的细节来支撑,需要具体的言行来表现。清华大学附小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窦桂梅践行三张名片“微笑、感谢、赞美”,让美的笑容绽放在整个清华园,让美的举止(鞠躬、竖起大拇指),扎根在每位清华附小师生的心里,成为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亮丽风景。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会每天照照镜子,脸带微笑,再进入工作状态。
唤醒需要环境,环境造就人才。正如哲学家杜威所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就改变了。”良好的班级风气、积极的集体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给班级带来动力、维护力和凝聚力。何晓宇老师所带班级开展的“爱心达人”的评选活动,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一股强劲的力量。
唤醒需要放手,放手方得历练。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事务包干制,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观念、团队精神等。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懒教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放手是教育的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比如,每年开学第一天,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发放课本,甚至让每个学习小组组织班会课,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笔者阅读着、思考着、尝试着……在教育教学的康庄大道上,《教育的力量》将不断指引着笔者向前进。
【参考文献】
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后进生;教师教育;读后感
曾几何时,对于“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言论,笔者常持有怀疑甚至不屑的态度。但是读完《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后,笔者被李镇西校长的“难题就是课题”这句话敲醒了。笔者真正地意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鞭策,更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
《教育的力量》登载了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分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文章,他们紧紧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难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及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力量[1]。笔者不奢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但庆幸的是,经过他们的智慧点拨若有顿悟。
一、教育学生需要一份坚守
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2]。在教育学生漫长的期待、发现、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有坚守教育的初心。学生就是那一朵朵待放的花蕾,就是那朔日和新月。教师要用时间与真诚,守住那一朵朵、那一片片花开,用爱与执着,守得云开见月明。
戴荔老师坚守“将‘?’改成‘。’”的师生交流方式,不但赢得了学生小宇的信任,而且让小宇放下了所有芥蒂,他开始在自我叙事、自我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难道不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声色俱厉的训斥更为有效?最终,在戴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铁拳头”变成了“温柔手”。
“教育始于近”,陈霖老师有坚持“给学生的家长写信”的习惯,秦望老师坚守“看学生周记”“和学生QQ聊天”的做法,刘朝升老师坚守“与学生书信往来”的交流方式……用心与心的交互,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产生了“未曾料到的蜕变”这样的教育奇迹。
坚守是一种素养,一种智慧,因为坚守,我们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因为坚守,我们将自身的教育和教学风格一以贯之,做细做实而渐成特色。坚守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教学岗位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我们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和高度,也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坚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二、教育的力量源于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也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与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重视生命的教育才能焕发教育的活力。
笔者和很多对教育充满憧憬和激情的年轻教师一样,似懂非懂地知道“对学生要有师爱”,但在爱的方式上与上述这些名师相比有所偏差。有时,笔者将自己的师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殊不知,到学生身上得到的反映却是“一厢情愿”。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一味地注重自我的教育方式、教育课程等的研究与改变,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研究。正如王晓波老师说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角,我们应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内心的纠结所在。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教育,怎么谈得上是爱的教育。
爱是无声的,陪伴是很好的教育,陪你一季又一季,春暖花开。唐燕老师用她的耐心、爱心与智慧,通过陪学生散步聊天,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到学生家做家访……把寒气逼人、飞扬跋扈、敢当面对老师大放厥词的顽童小方,转变为一个能为老师“报仇”、送老师孕妇奶粉和玫瑰花的细心体贴、懂得感恩的阳光灿烂的小男孩。
爱是无痕的。很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教师表达爱的做法往往存在戒备甚至排斥心理,所以,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李镇西校长坚持给学生过生日,送学生礼物——生日卡片,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获得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何晓宇老师为新同学举办的欢迎仪式,能很快地使新同学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幸福感,进而快速融入班集体。窦桂梅校长抓住一次晚会的机会,将所有的糖果作为礼物送给小彭同学,表扬他:“谢谢你,在那次数学课上,你使我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你给了我一个惊喜,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能估算出鸟巢和清华附小的面积比。希望你能给我更多的惊喜!”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真诚的表扬,呵护了一个童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赢得了学生心目中“最会赏识学生的老师”的美誉。
事实证明,抓住契机,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地采取教育措施或手段,能创造出人意料的教育奇迹。
爱是宽容的。“更多的宽容”是对后进生“特别的爱”,但宽容绝不等于纵容。张兰老师面对好玩、捣乱、喜欢和老师抬杠的小亮,抓住小亮喜欢读书的兴趣爱好,给予小亮在课堂上看书的特权,引导小亮看一些中外名著,然后又利用小亮“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假装软弱,赚取了好友小亮的“怜悯”,并让他担任班级剧本的编导。这样的宽容,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还培养了小亮的興趣特长,增强了小亮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快乐感。
三、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习惯于“管”“堵”“灌”,过分夸大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教育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实,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变“管”为“理”,变“堵”为“疏”,变“灌”为“导”,这才是自然本真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只有唤醒的教育,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正如张兰老师在《最后的诗》中写道:“我发现,改变一个人很难,激发他自我改变相对比较简单。抓住他内心的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他们自己的成长和我对于生命、对于教育的领会本身就是一首诗。”
具有行动派淘气包这一“头衔”的小杰,在张兰老师的“约法三章”下,尽管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集齐了学习的10封绿色表扬信、工作的10封蓝色表扬信,还有生活的10封红色表扬信,可还是没有同学愿意和小杰做同桌。当小杰对着张兰老师哭诉时,张兰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将“皮球踢回去”,让小杰好好反思。最终一位同学愿意和小杰做同桌,结束了这场“找同桌风波”。小杰在长时间的“煎熬”中,珍惜友谊的意识自然而然被唤醒,他再也不敢欺负同学了。事实证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感悟胜过教师千百遍的说教。
唤醒需要身教,身教甚于言教。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学生是,教师又何尝不是?教育是一种修行,需要无数的细节来支撑,需要具体的言行来表现。清华大学附小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窦桂梅践行三张名片“微笑、感谢、赞美”,让美的笑容绽放在整个清华园,让美的举止(鞠躬、竖起大拇指),扎根在每位清华附小师生的心里,成为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亮丽风景。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会每天照照镜子,脸带微笑,再进入工作状态。
唤醒需要环境,环境造就人才。正如哲学家杜威所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就改变了。”良好的班级风气、积极的集体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给班级带来动力、维护力和凝聚力。何晓宇老师所带班级开展的“爱心达人”的评选活动,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一股强劲的力量。
唤醒需要放手,放手方得历练。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事务包干制,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观念、团队精神等。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懒教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放手是教育的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比如,每年开学第一天,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发放课本,甚至让每个学习小组组织班会课,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笔者阅读着、思考着、尝试着……在教育教学的康庄大道上,《教育的力量》将不断指引着笔者向前进。
【参考文献】
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