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概念,重点阐述《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和过程,并进行了效果分析,探索了一种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引领作用的新的工学结合课程形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80-03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广泛共识。而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的具体落实,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1]。人们认识到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使之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2]。然而,如何保证工学结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学习阶段特别设置了多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在课程中实施精心设置的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探索一种符合学校实际的最佳工学结合课程形式。
  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概念的提出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3]。在工学结合这一基本理念下,我们构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贯穿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在通过通识平台、专业群平台和岗位群平台的课程学习后,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我们设置一个“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此后,学生分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并根据专业方向,分别构建“电子产品工艺与生产管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智能终端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每一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都相当于一个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本质在于:①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工学结合课程,它是在完成若干门公共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可以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升华和拓展;②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要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包含某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与知识。也就是课程培养的能力有相应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岗位部分能力对应,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③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内容和一般工学结合课程一样,必须是典型的工作任务。但该任务既不是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也不是知识学习任务或简单的技能训练任务,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并对应于工作岗位能力。
  二、《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学习的阶段性,第三学期开设《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详见图1)。
  1.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开发。在很多文献中,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思路被理想地描绘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合作进行职业分析、开发课程,将工作结构映射为课程结构;进行工作分析,课程内容源于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载体;进行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再现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以构建教学模式,突出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基于行动导向,落实能力培养;教学评价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4]。
  在《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中,遵循的做法是[5]:①进行产品调研,合理选取教学载体。进行企业产品调研,在企业中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完整工作过程,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听取企业专家建议,确定若干个教学载体。②进行企业产品特征分析。基于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目标,作为教学载体的企业产品,应为学生熟悉,具有范例特征,需要的知识点均基本包含在已学的课程中,难度递进:能对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起到升华和拓展的作用,容易扩展到新产品,能够引导可持续发展和创新。③按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载体的单元分解,在选定载体后,并不是将企业产品直接用于教学,而是要进行教学载体的分解,即按照产品开发或生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工作任务,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或产品开发或生产前后顺序进行排序,当全部单元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随着产品成果的形成而形成。
  2.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初步的电子产品硬件开发、电子产品组装与检验、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等。其对应岗位即为电子产品硬件开发、产品组装与检验、产品调试与测试。
  3.课程综合的基础。《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综合应用如下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电子装接工艺》、《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电路CAD技术》、《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电子技术与实践》和《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为本课程提供电子基础知识与电路基本设计分析技能;《电子装接工艺》为本课程提供电子装接技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为本课程提供电子产品装配与检验、工艺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电子电路CAD技术》为本课程提供计算机设计电路的能力;《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则为本课程提供产品调试与测试的技能。
  4.课程的典型任务。《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选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某一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装配、调试、排故。例如根据产品调研,选用了“数字频率计”这个产品作为课程教学载体,并按学生认知规律分解载体单元。该课程特征:①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是学生熟悉的知识范围,以模数电为主线,没有包含单片机的内容(智能化产品的内容将在下一个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中体现);②难度合适,任务两周内可以完成;③可在实训室内工学结合完成任务,产品指标可测;④容易扩展成新的产品,引导可持续发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5.课程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具体实施如图2所示。课程共分7个工作任务:①任务布置与分析;②方案论证与设计;③电路原理设计与计算;④PCB设计与制作;⑤样机组装与调试;⑥功能性能测试;⑦产品设计报告编写。   在课程实施中,实践了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在前序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末安排两周集中教学,由1~2名教师教一个班级。该形式能够进行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和提升,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综合专业职业能力的目标。在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实施了第二种形式:“分散 集中”的教学形式。在第三学期初,组织师徒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教师和约10名学生组成。课程的任务①~④(任务布置与分析、方案论证与设计、电路原理设计与计算、PCB设计与制作)贯穿在整个第三学期,在第三学期期末集中一周时间完成任务⑤~⑦(样机组装与调试、功能性能测试、产品设计报告编写)。该种形式有更好的效果: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个学期都“任务在身”,在本学期专业课《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学习中能有意识地将课程和任务结合起来,在其他专业课如《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中学习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为下一个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打基础。②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消化和反馈学习内容。由于课程的任务和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点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的时候,就能将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自己的任务中来,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消化学到的内容。③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师徒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团队的主体和中心,通过主动学习、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职责分明,工作的职业氛围更浓,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
  三、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思考
  1.课程的优势和效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真实产品为载体,采用“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法,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典型工作项目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电子产品设计、组装、调试全过程,普遍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喜悦,积累了错误的教训和纠错调试的艰辛,结果完成了典型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学生有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下阶段的提高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束后,有学生在总结报告中写道:“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设计原理图以及PCB图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调试中却发现存在着很多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调试这个环节,开始调试的时候先要检测电路中信号是否和设计时一致,依次检测各个芯片的引脚所对应的信号是否正确,然后根据信号的错误来排查相应的问题。在调试检测过程中我们找出了四个来自原理图的错误,得出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在画原理图的时候应该更加仔细,这样更加方便之后产品的制作。获得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非常有益,也促使我调整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方法……”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虽然课程的设计可以有企业专家参与,但课程的实施,是在实训室里完成,还难以真正进入企业中完成,也难以邀请企业老师来全程上课。因此,一方面要求学校实训室的建设要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有较全面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目前采用教师传帮带,或在两个及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这也对教师进行校内内训、下企业锻炼、技能培训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贯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而有效的实施形式。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实施深化了专业的教学改革;同时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6]得到了具体实施;也推动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理实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贻芳.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8-71.
  [2]王亚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02):1.
  [4]李学锋.工学结合课程及其建设特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5.
  [5]潘世华,赵黎明,邵华.高职“电子产品设计”综合性项目课程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50-5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商科的起源与发展,对我国目前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做了描述,指出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于各类课堂中,但是同时也指出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在第二课堂进行拓展,并对我校如何进行第二课堂的拓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商科;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34-02  一、商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商科
摘要:南疆喀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该地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片面强调普通教育和升学率的倾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脱离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与生活实际。而现实是,除少数学生升学外,大部分学生面临着要回到原来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他们不可能具有发展地方经济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南疆地区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经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个体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场重大转变,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就成为一年级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对上海市某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立规矩和规矩的执行对于学生的适应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规矩;幼小衔接;适应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37-02
摘要:本文主要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发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和地区的四赢局面,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54-02  201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制定了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相关政策。笔者所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出转专业的尤其之多,为此笔者对2013级119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与学生产生转专业意向相关的因素,以期对当前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一些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转专业动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工程已经被重新诠释,工程教育正朝着工程实践的方向回归。中国工程教育的“目标导向”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工科教育提供了新模式。高校转型为地方高校的重新定位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工程认证为工程人才提供保障。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笔者提出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人才培养;
摘要: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烟台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该地区高校实施学分制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进一步探索高校学分制推行的对策,以期能够对学分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13-02   学分制
摘要:大学生轻生事件的不断发生,使社会对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格外关注,这迫使高校辅导员不断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其中扮演多种角色。认清辅导员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并分析其应对策略,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干预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的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自杀行为的出现。  关键词:辅导员;生命教育;角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
摘要: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在综合分析学生对各个食堂的满意度时,绝大部分仅限于对其定性的评价,只凭个人的主观意向,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所以针对当前在高校食堂满意度的评价中常见的问题,有必要寻求一种科学、客观的食堂满意评价方案,科学地得出评价指标,客观的反映了食堂的满意度。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有助于管理者了解食堂真实的满意度,同时为食堂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这对提高食堂的滿意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将依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所重视和全力推动的任务。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那么从提高需求敏感度着手则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专业课程《光电器件设计与制造》的教学需求,尝试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面向器件应用需求的专题创新研讨课。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相关尝试不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