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化改革正当时
随着社会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征。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在2010年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论述可谓浓墨重彩:“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在这之前于2月28日起开始新一轮的公开征集民意。
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曾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用以“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限于种种原因,多年以来,诸如教育均衡、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等,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教育效能的层面上,“钱学森之问”更是敲打着每一个关注教育的人的灵魂。这些问题既是教育民生问题,也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制定《规划纲要》来直面挑战,深化改革,解决教育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的战略决策,反映的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的心声。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注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和广泛参与。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教育改革议题更多聚焦在对《规划纲要》的解读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讨论上。
二、问题与破解
围绕着“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具体“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一些“两会”代表、委员的言论,从教育改革突破、教育去行政化、教育公平三个角度作一综述。
1.教育改革如何寻求新突破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委员说:“这次政协会上,一谈到教育改革,大家就会说起正在制定的《规划纲要》。大家都认为,公平和质量,是此次《规划纲要》文本中体现的两个核心,抓得很准,推进教育改革,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下苦功夫。”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委员说:“《规划纲要》文本已经提出了战略目标,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凝聚共识,不断改革创新。”而对于改革的重点,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规划纲要》文本中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核心,非常有必要。《规划纲要》文本敢于直面教育现实问题的改革决心,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赞誉。江西赣州章贡区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代表说:“作为基础教育界的代表,我关心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规划纲要》文本中的这个部分,有诸多突破、创新和亮点,让人振奋。”
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规划纲要》本身甚至正是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从教育责任的承担角色来看,政府办学、专家治校应该是一条基本的路子,也就是说,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个主体责任的明确问题: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角色,主要应该是承担资金投入、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等外部责任;教育专家则具体在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评价等方面承担内部责任。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某些保守甚至僵化的教育体制正是改革的对象,要让教育领域的每一个相关利益者感受到改革的内在动力。
2.教育如何去行政化
2010年,聚焦于《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渐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教育“去行政化”成为“两会”内外广泛热议一个新关键词。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委员认为,对于高校来说,取消行政级别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机制,减少官本位的思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委员认为,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会“使学术回归大学”。
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建议的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委员,目前正在深圳创办南方科技大学,欲以此作为中国高校优质教学、优化管理的试点。南方科技大学定位是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其管理工作将由教学科研骨干主导,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朱清时说,看到高校去行政化成了国家意志,“感到很满意”,说明国家下了很大决心。他说,学校的每个人要得到社会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学问、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级别。他本人已带头放弃副部级的行政级别。
教育“去行政化”意味着教育的回归本位,意味着学校领导者可以从追求级别、追求政绩中解脱出来,全心关注学校的教育贡献和学术贡献,前景分外值得期待。“去行政化”意味着去“官本位”,改革要求的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一过程必然会面临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挑战。学校要面对破除等级思想、身份意识,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新型关系,重构学校内部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好在教育改革摸索出了诸如“试点”“逐步推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完全可以用于教育去行政化改革之中。
3.教育如何实现公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能否放开高考户籍?怎样破解城市择校难题……热点话题的背后,反映了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期盼(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公平的概念还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出路的公平等多方面内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规划纲要》文本积极回应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引起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让所有的孩子尽量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老百姓的心愿和渴盼,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也在为此而努力。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代表说:“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真正成为城市人口,还需要我们国家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汤燕雯委员建议,改革与户籍挂钩的高考制度,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俞学文代表认为,放开高考的户籍限制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一些临时性的法规政策。比如设立学习档案,从初中或高中开始算,在当地读书达到一定年限之后就有参加高考的资格。
“要解决择校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委员对《规划纲要》文本中“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的提法非常认同。他建议,当前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把治标和治本相结合。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两大问题要解决:一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当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中央政府的教育发展责任就是依法管理教育和学校,以及推进教育公平。目前,在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着力关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弟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救济,与此同时,让发达地区的教育自主发展。
三、春天的展望
目前的《规划纲要》包括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个部分、共22章。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作修改,《规划纲要》必将更具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具中国特色,更有群众基础。这将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教育在前60年基础上向着教育强国目标迈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规划纲要》和教育改革的共识绝不能停留在文本层面,它们的意义只有在有步骤的推进和落实中才会真正逐渐显示出来。为了使改革更有效率,不再出现不必要的反复,必须避免陷入人浮于事、为维护个体利益变政策为对策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特别要把希望寄托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兼实干家与理论家于一身的教育干才(如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的教研员队伍)。只有充分调动了这些因素的积极性,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进入实践的良性轨道,才会真正有前途。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靠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然涉及从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秉持观念到操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变化,必然涉及相关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要求严格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能,严肃按教育规律办事,各行其是,并且守土有责。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光芒闪耀的文化使命在呼唤新的教育观念大兴其道,呼唤新的教育人才大有可为,呼唤新的教育方式大展宏图,呼唤新的教育评价大受欢迎!
(责任编辑:张瑞芳)
随着社会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征。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在2010年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论述可谓浓墨重彩:“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在这之前于2月28日起开始新一轮的公开征集民意。
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曾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用以“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限于种种原因,多年以来,诸如教育均衡、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等,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教育效能的层面上,“钱学森之问”更是敲打着每一个关注教育的人的灵魂。这些问题既是教育民生问题,也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制定《规划纲要》来直面挑战,深化改革,解决教育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的战略决策,反映的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的心声。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注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和广泛参与。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教育改革议题更多聚焦在对《规划纲要》的解读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讨论上。
二、问题与破解
围绕着“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具体“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一些“两会”代表、委员的言论,从教育改革突破、教育去行政化、教育公平三个角度作一综述。
1.教育改革如何寻求新突破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委员说:“这次政协会上,一谈到教育改革,大家就会说起正在制定的《规划纲要》。大家都认为,公平和质量,是此次《规划纲要》文本中体现的两个核心,抓得很准,推进教育改革,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下苦功夫。”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委员说:“《规划纲要》文本已经提出了战略目标,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凝聚共识,不断改革创新。”而对于改革的重点,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规划纲要》文本中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核心,非常有必要。《规划纲要》文本敢于直面教育现实问题的改革决心,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赞誉。江西赣州章贡区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代表说:“作为基础教育界的代表,我关心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规划纲要》文本中的这个部分,有诸多突破、创新和亮点,让人振奋。”
教育改革的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规划纲要》本身甚至正是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从教育责任的承担角色来看,政府办学、专家治校应该是一条基本的路子,也就是说,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个主体责任的明确问题: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角色,主要应该是承担资金投入、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等外部责任;教育专家则具体在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评价等方面承担内部责任。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某些保守甚至僵化的教育体制正是改革的对象,要让教育领域的每一个相关利益者感受到改革的内在动力。
2.教育如何去行政化
2010年,聚焦于《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渐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教育“去行政化”成为“两会”内外广泛热议一个新关键词。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委员认为,对于高校来说,取消行政级别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机制,减少官本位的思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委员认为,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会“使学术回归大学”。
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建议的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委员,目前正在深圳创办南方科技大学,欲以此作为中国高校优质教学、优化管理的试点。南方科技大学定位是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其管理工作将由教学科研骨干主导,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朱清时说,看到高校去行政化成了国家意志,“感到很满意”,说明国家下了很大决心。他说,学校的每个人要得到社会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学问、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级别。他本人已带头放弃副部级的行政级别。
教育“去行政化”意味着教育的回归本位,意味着学校领导者可以从追求级别、追求政绩中解脱出来,全心关注学校的教育贡献和学术贡献,前景分外值得期待。“去行政化”意味着去“官本位”,改革要求的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一过程必然会面临来自既得利益者的挑战。学校要面对破除等级思想、身份意识,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新型关系,重构学校内部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好在教育改革摸索出了诸如“试点”“逐步推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完全可以用于教育去行政化改革之中。
3.教育如何实现公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能否放开高考户籍?怎样破解城市择校难题……热点话题的背后,反映了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期盼(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公平的概念还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出路的公平等多方面内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规划纲要》文本积极回应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引起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让所有的孩子尽量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老百姓的心愿和渴盼,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也在为此而努力。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代表说:“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真正成为城市人口,还需要我们国家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汤燕雯委员建议,改革与户籍挂钩的高考制度,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俞学文代表认为,放开高考的户籍限制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一些临时性的法规政策。比如设立学习档案,从初中或高中开始算,在当地读书达到一定年限之后就有参加高考的资格。
“要解决择校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委员对《规划纲要》文本中“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的提法非常认同。他建议,当前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把治标和治本相结合。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两大问题要解决:一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当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中央政府的教育发展责任就是依法管理教育和学校,以及推进教育公平。目前,在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着力关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弟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救济,与此同时,让发达地区的教育自主发展。
三、春天的展望
目前的《规划纲要》包括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个部分、共22章。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作修改,《规划纲要》必将更具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具中国特色,更有群众基础。这将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教育在前60年基础上向着教育强国目标迈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规划纲要》和教育改革的共识绝不能停留在文本层面,它们的意义只有在有步骤的推进和落实中才会真正逐渐显示出来。为了使改革更有效率,不再出现不必要的反复,必须避免陷入人浮于事、为维护个体利益变政策为对策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特别要把希望寄托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兼实干家与理论家于一身的教育干才(如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的教研员队伍)。只有充分调动了这些因素的积极性,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进入实践的良性轨道,才会真正有前途。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靠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然涉及从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秉持观念到操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变化,必然涉及相关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要求严格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能,严肃按教育规律办事,各行其是,并且守土有责。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光芒闪耀的文化使命在呼唤新的教育观念大兴其道,呼唤新的教育人才大有可为,呼唤新的教育方式大展宏图,呼唤新的教育评价大受欢迎!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