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高效课堂
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高效课堂,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何为高效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效课堂的官方解释是: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表现在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表现在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的本质在于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中认为,“高效课堂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多位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综合以上几种说法,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概括:高效课堂就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与合作达到最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课堂组织形式.
1.2导学案
准确界定导学案的概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研究对象的内涵,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导学案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导学案则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凸显了教与学之间缺一不可、紧密结合的关系.《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认提到,“学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综上,我们可以对导学案的内涵作出如下归纳:导学案是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
1.3理论基础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于导学案建设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有着“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和“认知需求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础.
(1)“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
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理论由以郝文武教授为代表的[HJ1.3mm]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团队于21世纪初提出.该理论认为,所谓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和学习本质上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学习者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
(2)“认知需求”理论
关于“认知需求”理论,马斯洛的探讨体现出一定的代表性.他竭力说明认知需要存在的客观性、先天性和独立性,并强调认知需要存在对人的重要性,进而阐述了认知需要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而且认为认知需要展开的过程具有双重的情感体验,也论述了认知需要在需要层次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意动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
2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研究、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关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不足
新课改以来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导学案以及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得以呈现.但是,截至到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HJ]库中以“导学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得到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过100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以“导学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文章仅为90几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数量并不多的文章中,特别针对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则不超过15篇,且大多数均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这也就说明,目前对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是远远落后于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那么,结果将导致一线教育工作者在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缺乏基本的方法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使得依托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
2.2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学案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导学案内容不合理.在导学案的结构方面,虽然说当前素质教育尤其提倡创新,反对模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导学案就没有结构模型或者说不要结构模型.完整的、科学的导学案结构设计能够让学生理清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宏观上理性地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调查,当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不完整性上:有的导学案没有重点难点,有的导学案没有知识链接,有的导学案没有学习反思……更有甚者,一张导学案上仅仅是几个课后思考题的简单罗列.在这样的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又怎能达到预习的效果呢?在导学案的设计内容上,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更是参差不齐.根据某重点高中理科生的反映,他们的物理导学案是划分为较难、较容易两种的,学校实验班的尖子生使用较难的,而其他学生使用比较容易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较难的导学案中有大量的练习题,而缺乏对于基本知识的梳理;较容易的导学案中基本上为课本知识点,没有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种导学案都不能恰当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这些导学案中还存在题目、案例陈旧的问题,很多高中物理的导学案连续几年都是一样的内容,没有随着教学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
2.3高中物理导学案使用不够合理
从学生层面来讲,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存在着使用上的不合理、不规范.首先,导学案顾名思义在于指导或者说是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学生的导学案是在老师上课之后真正投入使用,这就使得导学案失去了其指导性的作用.其次,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学[HJ1.3mm]生没有做到完全的自主学习.根据高效课堂的理念,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明确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和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然而,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习习惯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利用导学案预习的课程中就相互讨论,借助他人力量完成导学案,结果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分清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听课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学生对于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系统.每一学科的导学案都应该是教师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中形成的,所以每一学科的导学案都是一种系统的教学资料.学生应该在使用过程中保存、积累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然后再学期末进行汇总、整理,以达到更好的复习和巩固的目的.但是,很多高中生的物理导学案,用一张仍一张,一个学期下来所剩无几,导学案失去了它在复习环节的重要意义.
1.1高效课堂
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高效课堂,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何为高效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效课堂的官方解释是: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表现在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表现在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的本质在于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中认为,“高效课堂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多位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综合以上几种说法,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概括:高效课堂就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与合作达到最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课堂组织形式.
1.2导学案
准确界定导学案的概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研究对象的内涵,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导学案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导学案则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凸显了教与学之间缺一不可、紧密结合的关系.《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认提到,“学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综上,我们可以对导学案的内涵作出如下归纳:导学案是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
1.3理论基础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于导学案建设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有着“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和“认知需求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础.
(1)“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
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理论由以郝文武教授为代表的[HJ1.3mm]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团队于21世纪初提出.该理论认为,所谓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主体间指导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和学习本质上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学习者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
(2)“认知需求”理论
关于“认知需求”理论,马斯洛的探讨体现出一定的代表性.他竭力说明认知需要存在的客观性、先天性和独立性,并强调认知需要存在对人的重要性,进而阐述了认知需要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而且认为认知需要展开的过程具有双重的情感体验,也论述了认知需要在需要层次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意动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
2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研究、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关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不足
新课改以来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导学案以及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得以呈现.但是,截至到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HJ]库中以“导学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得到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过100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以“导学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文章仅为90几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数量并不多的文章中,特别针对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则不超过15篇,且大多数均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这也就说明,目前对于高中物理导学案的研究是远远落后于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那么,结果将导致一线教育工作者在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缺乏基本的方法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使得依托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
2.2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学案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导学案内容不合理.在导学案的结构方面,虽然说当前素质教育尤其提倡创新,反对模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导学案就没有结构模型或者说不要结构模型.完整的、科学的导学案结构设计能够让学生理清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宏观上理性地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据调查,当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不完整性上:有的导学案没有重点难点,有的导学案没有知识链接,有的导学案没有学习反思……更有甚者,一张导学案上仅仅是几个课后思考题的简单罗列.在这样的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又怎能达到预习的效果呢?在导学案的设计内容上,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更是参差不齐.根据某重点高中理科生的反映,他们的物理导学案是划分为较难、较容易两种的,学校实验班的尖子生使用较难的,而其他学生使用比较容易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较难的导学案中有大量的练习题,而缺乏对于基本知识的梳理;较容易的导学案中基本上为课本知识点,没有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种导学案都不能恰当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这些导学案中还存在题目、案例陈旧的问题,很多高中物理的导学案连续几年都是一样的内容,没有随着教学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
2.3高中物理导学案使用不够合理
从学生层面来讲,目前高中物理导学案存在着使用上的不合理、不规范.首先,导学案顾名思义在于指导或者说是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学生的导学案是在老师上课之后真正投入使用,这就使得导学案失去了其指导性的作用.其次,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学[HJ1.3mm]生没有做到完全的自主学习.根据高效课堂的理念,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明确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和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然而,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习习惯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利用导学案预习的课程中就相互讨论,借助他人力量完成导学案,结果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分清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听课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学生对于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系统.每一学科的导学案都应该是教师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中形成的,所以每一学科的导学案都是一种系统的教学资料.学生应该在使用过程中保存、积累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然后再学期末进行汇总、整理,以达到更好的复习和巩固的目的.但是,很多高中生的物理导学案,用一张仍一张,一个学期下来所剩无几,导学案失去了它在复习环节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