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举人”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尽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诏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举荐贤才,文帝时又两次下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更是建立了制度化的察举制,但西汉时期,“举人”一词极其罕见。《史记》中根本就不曾见,《汉书》中,只出现了有限的一次。《汉书严延年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延年坐选举不实贬秩,笑曰:‘后敢复有举人者矣!’”西汉著名的酷吏严延年,因为举荐的人不称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人”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尽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诏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举荐贤才,文帝时又两次下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更是建立了制度化的察举制,但西汉时期,“举人”一词极其罕见。《史记》中根本就不曾见,《汉书》中,只出现了有限的一次。《汉书
其他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中摘取上述片断,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阐发,故日片思。 本片断中,面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做出了不同回答。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学生;“
十年浩劫,“大革命”变成了大破坏:事业凋蔽,斯文扫地。痛定思痛,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把国家发展的方向锁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革命”的话语渐告衰歇,“建设”的话语应运而起。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转变,代表了经过百年历史反思的中国人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百年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如果说“革命”虽瞄准了建设未来理想的蓝图,却必须从“破坏”(且常常是“彻底破坏”)开始的话,那么
故事1:他们的爱情,叫成全 刘卫东没有精力“矫情”地思考什么是爱情童话。他只是湘潭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小摊贩,最关心的是每天能卖出多少个红豆饼。 他又是个不一般的小摊贩,他的摊位是湘潭大学校长特批的。 刘卫东的妻子叫李时华,这所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 他们是一对看上去身份十分悬殊的夫妻。 1989年,刚刚从益阳师范毕业分配到安化县教中学的李时华,经人介绍认识了在供销社工作的刘卫东。那一年,她
根据神经学的知识,人类视觉系统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形误导,亦即盲视:一种叫做变化盲视,它是指面对存在多样事物时,观察者无法注意到某些事物与此前的不同,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都不会被发现,还有一种无意盲视,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视而不见。心理学家丹尼尔·J·西蒙斯设计了一个无意盲视的经典实验:他同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弗·F·沙布里艾做了一次实验,要求受试者
高考一扫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高考功不可没。但当前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弊端,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它有利于人才的公正公平的选拔,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 一、十年灾难 “文革”十年对教育来讲是一次空前的大灾难。学校制度被打乱,学校秩序被破坏,高校停止招生多年,1970年虽然部分院校开始招生,但采取的是推荐的方式,没有考试。全社会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的
“教育即解放”,是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觉得这个命题能够很好地概括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对此,我个人有着亲身的感受。 我是1975年上小学的,当时在一所大队办的村小。那时候,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只记得小伙伴们一起嬉笑着、打闹着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放学又一块儿去打猪草、放牛羊,为生产队捡粪积肥。高年级的时候,晚上各自提着马灯和煤油灯去上夜学,没有家长陪伴,也很少
《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捧读它,颇有感触。 一、权力结构下的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精神的体现者与具体教育过程的执行者,在国家教育体系里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史复杂而曲折,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新中国成立以后亦经历了包括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和
亲爱的妈妈: 我真的很想您! 要是您还在世,再过几天就是您的81岁寿辰,可您离开我们已经有14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您,每当春天杏花开时,心里总特别想给您说些什么,每当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心情无言表述,泪流满面!妈妈,没有您的日子里我们都很想您,特别是我爸,虽然嘴上不说,可他比我们谁都需要您的陪伴,坚持要守在家里,带领儿孙们在咱家的房前屋后种植了松树等各种花草,把咱家现在经营成“生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围绕着其中教与学的各种研究及成果一片繁荣。然而细究之下,仍有一些令人遗憾之处。以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现状不容乐观。实际操作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既不能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作用,也导致迄今没能就“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这个关键性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设性意见,令广大教学一线的
一、关于权利意识的一般认识 所谓权利意识就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具体来说,权利意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把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