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衔接”给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中高职”的合作办学机制,实施“校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结构化”的“专创互融”课程体系,培育中高职校际共享教师团队,提升“中高职”双校社会服务能力等,是提高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77-01
一、共建共享,构建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训中心为基础,中高职校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使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充分发挥。一是开放我院的服装实训中心,让襄阳周边的中职学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二是安排我院专业教师指导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室建设,促使专业实训室建设的规范化与实用性;三是以我院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为依托,融入国家级“服饰文化创想·家”创新型创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的“尚美视觉、简艺工作室、回味美学定制馆、宁壮洋(创客)工作室、李莎莎工作室”五个时尚品牌建设,极大的缓解了以往专业设施陈旧落后,设备不全,实训车间规模较小的问题[1],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实验与生产性实训“三结合”。
二、校校共育,完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合作共建为基础,联合服装生产、服装设计和服饰加工等企业,主动搭建校校共育的专业教育运行和服务平台。校校双方共同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中职学校教师参与我院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了中高职“校校”教育运行机制。一是组织中职学校参与我院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熟悉教育教学模式;二是发动我院教师深入中职学校,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系统梳理了时装画技法、服装工艺、服装工艺文件制作等技能项目;三是校校共同研制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中职生一进校到高职毕业,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设计,环环落实,凸显了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三、模块化,构建“专创互融”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发挥“襄阳市服装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据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律,共同设置了模块化的项目课程,即中职层次侧重于服装工艺、服装制版和服装基础色彩等;高职层次侧重于服装设计、服装管理和服装营销等。中职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服装行业和企业的基本特点,技能娴熟,获得一技之长;高职生可以依据不同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岗位课程,注重职业迁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同时,将服装设计创意、创新思维训练、服装陈设与管理等创新创业课程以讲座、培训等不同形式在中高职学校分别开设,扩展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增强了学生从事职场的自信心[2]。
四、教师互派,培育中高职校际共享的教师团队
我院依托“鄂西北高职教育联盟”(学院是盟主),充分发挥基地、师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襄阳辖区内的中职学校予以指导,一是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送课上门”,服装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指导课程教学;二是选派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到中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专题讲座;三是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到我院专业进修和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四是定期开展中高职教师的专业学术交流、论文评比、技能比武等活动;五是安排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实习锻炼,指导中职生的技能实训等,逐步建立了一支“双师型、创客型、导师型”融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五、文化引领,提升区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成立了襄锐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参加服装服饰作品发布会。协助襄阳市服装行业协会,研制了市企业生产与质检标准。同时,建立了襄阳服装行业专家库和襄阳服装行业校企联动平台,及时发布行业企业动态、技术需求信息、人才供求信息等。利用“服饰文化创想·家”为农民工开展再就业培训,联合襄阳天王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院级教学资源库,为企业提供免费下载,开展服装工艺职业技能鉴定,满足了企业员工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行业企业广泛认可,形成了区域專业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朝阳.对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4):157-159.
[2]杨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5,(21):29.
作者简介:
翁小川(1982-),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开发。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77-01
一、共建共享,构建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训中心为基础,中高职校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使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充分发挥。一是开放我院的服装实训中心,让襄阳周边的中职学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二是安排我院专业教师指导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室建设,促使专业实训室建设的规范化与实用性;三是以我院的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为依托,融入国家级“服饰文化创想·家”创新型创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的“尚美视觉、简艺工作室、回味美学定制馆、宁壮洋(创客)工作室、李莎莎工作室”五个时尚品牌建设,极大的缓解了以往专业设施陈旧落后,设备不全,实训车间规模较小的问题[1],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实验与生产性实训“三结合”。
二、校校共育,完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合作共建为基础,联合服装生产、服装设计和服饰加工等企业,主动搭建校校共育的专业教育运行和服务平台。校校双方共同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中职学校教师参与我院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了中高职“校校”教育运行机制。一是组织中职学校参与我院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熟悉教育教学模式;二是发动我院教师深入中职学校,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系统梳理了时装画技法、服装工艺、服装工艺文件制作等技能项目;三是校校共同研制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中职生一进校到高职毕业,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设计,环环落实,凸显了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三、模块化,构建“专创互融”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发挥“襄阳市服装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据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律,共同设置了模块化的项目课程,即中职层次侧重于服装工艺、服装制版和服装基础色彩等;高职层次侧重于服装设计、服装管理和服装营销等。中职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服装行业和企业的基本特点,技能娴熟,获得一技之长;高职生可以依据不同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岗位课程,注重职业迁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同时,将服装设计创意、创新思维训练、服装陈设与管理等创新创业课程以讲座、培训等不同形式在中高职学校分别开设,扩展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互融,增强了学生从事职场的自信心[2]。
四、教师互派,培育中高职校际共享的教师团队
我院依托“鄂西北高职教育联盟”(学院是盟主),充分发挥基地、师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襄阳辖区内的中职学校予以指导,一是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送课上门”,服装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指导课程教学;二是选派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到中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专题讲座;三是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到我院专业进修和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四是定期开展中高职教师的专业学术交流、论文评比、技能比武等活动;五是安排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实习锻炼,指导中职生的技能实训等,逐步建立了一支“双师型、创客型、导师型”融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五、文化引领,提升区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成立了襄锐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参加服装服饰作品发布会。协助襄阳市服装行业协会,研制了市企业生产与质检标准。同时,建立了襄阳服装行业专家库和襄阳服装行业校企联动平台,及时发布行业企业动态、技术需求信息、人才供求信息等。利用“服饰文化创想·家”为农民工开展再就业培训,联合襄阳天王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院级教学资源库,为企业提供免费下载,开展服装工艺职业技能鉴定,满足了企业员工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行业企业广泛认可,形成了区域專业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朝阳.对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4):157-159.
[2]杨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5,(21):29.
作者简介:
翁小川(1982-),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