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年少的轻狂会随着尝遍世间毒草而克制、温润、收敛,不再向似水流年索取任何东西,而是向光阴贡献渐次低温的心;而那些或温暖或冰冷的故事,全被写进了书本中的某个章节。它们会在你某次翻开书的时候,不小心滑落,告诉你不要遗忘,你只要安静地把它们重新折回书里就可以了;然后,抬头微笑,慢慢长大……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就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因此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选自《乔叶文集》)
阅读手札
读后涟漪
1.文章第一段通过《绿墨水》的故事引出话题。读后,你是否获得了其他感受?
2.“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它是相对于一般人怎样的想法而言的?
3.有人认为第三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
4.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作者说,“学会爱自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
大平原无边无际地绵延开来,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如刚刚睡醒般,打着呵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田野蔓延开来。
父亲坐在田头,一脸欣喜。他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作根,他自己已经像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
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 一脸沮丧的样子。原来,半路上遇到了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买卖赔大了。
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旱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
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玉米田里。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地 ,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清风吹过,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一片憧憬。
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采。棵棵玉米上,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 ,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是那么恬然自得,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爽朗的秋天,天无边无际地蓝着,云自由自在地飘着。玉米田里的我们,笑声连成了串。好收成,就有好日子。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快要把粮仓挤爆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語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马亚伟,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1月24日,有删改)
阅读手札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遭遇困难、身陷窘境时,不妨想想这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这句朴实的话语提醒我们:人生并没有真正的绝境,所谓绝境,只是此路不通而已;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总能找到另一条更合适的出路。
读后涟漪
1.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文中父亲情感的变化历程。
(喜悦)——( )——( )——(喜悦)
2.文章开篇由大平原的风景写起,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品析文中第五段的画线句。
4.第七段中多次写到玉米的“笑”,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以“西瓜遭殃了,还有玉米”为题,有何好处?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31版)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就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因此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选自《乔叶文集》)
阅读手札
读后涟漪
1.文章第一段通过《绿墨水》的故事引出话题。读后,你是否获得了其他感受?
2.“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它是相对于一般人怎样的想法而言的?
3.有人认为第三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
4.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作者说,“学会爱自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
大平原无边无际地绵延开来,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如刚刚睡醒般,打着呵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田野蔓延开来。
父亲坐在田头,一脸欣喜。他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作根,他自己已经像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
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 一脸沮丧的样子。原来,半路上遇到了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买卖赔大了。
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旱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
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玉米田里。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地 ,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清风吹过,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一片憧憬。
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采。棵棵玉米上,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 ,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是那么恬然自得,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爽朗的秋天,天无边无际地蓝着,云自由自在地飘着。玉米田里的我们,笑声连成了串。好收成,就有好日子。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快要把粮仓挤爆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語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马亚伟,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1月24日,有删改)
阅读手札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遭遇困难、身陷窘境时,不妨想想这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这句朴实的话语提醒我们:人生并没有真正的绝境,所谓绝境,只是此路不通而已;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总能找到另一条更合适的出路。
读后涟漪
1.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文中父亲情感的变化历程。
(喜悦)——( )——( )——(喜悦)
2.文章开篇由大平原的风景写起,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品析文中第五段的画线句。
4.第七段中多次写到玉米的“笑”,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以“西瓜遭殃了,还有玉米”为题,有何好处?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