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不乏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想法和理念。但都脱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脱离了对课程的正确认识。所以,呼声虽然高涨,效果仍然差强人意。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针对大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 如何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大學语文教学这个问题,不足之处望斧正: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改革
1立足工具性,坚持 “文化”性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必须突显“工具性”,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的教学现状。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大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
当然,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在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应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既培养大学生日益欠缺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在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切合社会需求,追求实用性
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在专业运用中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就业实力和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熟练运用能力已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中。“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品评、写作各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如何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而从容应变的能力,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写擅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机遇,提高竞争力。
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自主能力也更强。因此,教学上不能还是老一套,而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3.1实施主题教学
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多向整合,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主题化教学。这种 “主题化教学”,或“话题式教学”,即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选取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内的课文),进行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如“爱情与友谊”、 “就业与人生”等;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如“个性阅读”、“口才与演讲”、“应用写作”等;或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如“北京奥运”、 “西部开发”、“奥巴马获奖”等;还可以从作家作品、流行文化的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确定,如“老舍的幽默”、“我看韩寒”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3.2融学术性于趣味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博)。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浮于表面的介绍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又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用科研推进教学的深入,追求学术性(专)。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而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趣味性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发挥,并用之于课堂。二是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就是其一。教学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文学典故、文学故事等课堂知识,描绘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镜,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差、不够实用的现状,需要老师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突出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改革
1立足工具性,坚持 “文化”性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必须突显“工具性”,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的教学现状。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大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
当然,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在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应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既培养大学生日益欠缺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在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切合社会需求,追求实用性
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在专业运用中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就业实力和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熟练运用能力已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中。“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品评、写作各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如何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而从容应变的能力,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写擅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机遇,提高竞争力。
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自主能力也更强。因此,教学上不能还是老一套,而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3.1实施主题教学
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多向整合,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主题化教学。这种 “主题化教学”,或“话题式教学”,即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选取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内的课文),进行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如“爱情与友谊”、 “就业与人生”等;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如“个性阅读”、“口才与演讲”、“应用写作”等;或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如“北京奥运”、 “西部开发”、“奥巴马获奖”等;还可以从作家作品、流行文化的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确定,如“老舍的幽默”、“我看韩寒”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3.2融学术性于趣味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博)。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浮于表面的介绍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又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用科研推进教学的深入,追求学术性(专)。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而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趣味性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发挥,并用之于课堂。二是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就是其一。教学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文学典故、文学故事等课堂知识,描绘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镜,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差、不够实用的现状,需要老师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突出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