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全省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目标。
截止2007年底,全省尚有18个县市承担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且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乡村康庄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是块难啃“硬骨头”,其重点、难点、着力点在“老、少、边、穷”山区。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人口44万,山地、丘陵占80%,是“革命老区县”、欠发达山区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康庄工程至2007年,缙云县已累计建设完成康庄公路1057.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1792亿元,每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上级任务目标考核。但截止2007年底,拥有642个行政村的缙云县尚有131个行政村没有通村公路,其任务量约占全省的1/4,约占丽水市的1/3,相当于当前全省除丽水市之外其他9县市的总和。这些通村公路建设里程长、时间紧、任务重,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原定五年的建设任务,有的项目工期就要24个月,且难度大,主要表现为“一高三难”,即“建设成本高、资金筹集难、政策处理难、施工建设难”。
建设成本高。缙云县40%以上未完成的通村公路项目都是新开路,新开路里程占全县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数50%以上,新开路工程造价高;大多数建设项目地处边、远、穷山村,均分布在海拔600—12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山坑谷底,线路冗长、地质复杂、机械作业困难,需人工爆破、施工难度大;原材料取料难、运送难、运距长,人工费、原材料受物价上涨影响等,缙云县通村公路项目平均造价达80万元/公里左右,有的项目造价超过100万元/公里,是平原发达地区的2—4倍。大洋镇环湖村至后坑澎村项目线路长9.8公里,地质构造基本为花岗石,平均造价超过120万元/公里。
资金筹集难。乡村康庄公路资金来源于中央省投资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大渠道,三者原有比例为2:1:1。但因山区县通村公路建设成本高,国家投资比例实际在下降,投资比例从原来的50%降至30%左右,致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乡村自筹资金大幅度增加。缙云县2008年财政总收入9.01亿元(地方收入4.27亿元,地方财政总支出9.47亿元),财政支出压力大。同时建设通村公路项目的行政村人口少(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居住分散(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组成),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据统计,2007年缙云县农民人均收入为3127元,2007年胡源乡未通达通村公路9个行政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为2116元。原雁岭乡北洪村至硳上村通村公路项目全线长达18.5公里,工程总投资需1128万元,共578人口的硳上、硳圩坑村需筹资200多万元,需人均筹资4000元。
政策处理难。康庄公路建设所需的用地,不属国家征用地,是村集体土地,只能靠同村内部或与有关相邻村协商解决,政策处理由乡村康庄公路在建行政村自己负责,政策处理难。①村内部线路走向难统一;②项目经过临村村数多,邻村的山地调用、房屋拆迁、坟墓迁移、青苗补偿等协调难。大洋镇环湖至后坑澎村里程全线长9.8公里,需使用经过4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土地;③经过邻近县市的项目,公路绕道协调难、政策处理难。政策处理难的主因是未建项目的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薄弱,外出人员多,宗族派别严重,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号召力、战斗力,也有部分邻村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在建公路的村提出过份高价要求等。
工程建设难。需建通村公路的项目大多在偏远地段,山高岭险路远,地质结构复杂,深山野林,顽石多、山沟多、高边坡多,临水临崖高落差,有的地段需架桥梁或开隧道,工作环境惊险,施工难度大。缙云县大洋镇是基本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偏远高山镇,大洋镇2009康庄工程任务量约占当年全县总任务量的40%。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规划、创新思维、科学引导、政策宣传,打开“脑门”,走出“山门”,克服山沟意识,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打造“时代康庄公路精神”
缙云县将打造乡村康庄公路惠及21.8万农民作为“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帮助农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来抓,着力抓实抓好乡村康庄公路这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德政工程”; 及时科学制订2008—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发展布局;坚持“不并村(全县642个行政村不合并)、不畏难、不等待”,借国家扩大内需建设基础设施东风,矢志攻坚克难、借势而上。交通部门、乡镇政府、村双委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通过会议、报纸、电视、“康庄行”专题报道、文化下乡演出、悬挂横幅、标语简报、会谈走访等形式,层层发动、点面结合,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打开“脑门”,走出“山门”,秉持“大交通、惠民生、促发展”现代理念,大力宣传通村公路建设政策法规和建设通村公路的重大作用、时代意义,并做到“四个讲明”。①讲明国家投资补助通村公路建设政策到2010年止。②讲明缙云不畏难决心、不等待姿态,642个行政村“不合并”政策,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决心。③讲明“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不富”真谛,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科学选用事例,如原木栗乡黄金村盛产精品“红花”山茶油,茶农从黄金村到大洋镇所在地前村村赶集,要翻越海拔1500米的大洋山,来回一趟需爬走7小时左右的崇山峻岭“猫路”,每出售50公斤“红花”山茶油,挑夫的工资就占75元。大洋镇坟山村盛产毛竹、木材,但几座大山挡路,毛竹、木材“无路可走”已有千年历史,毛竹、木材只能待雨季村边的小溪水涨时漂流温州上市。东渡镇西源村通达康庄公路后毛竹一项年增收13万多元等,引导农民群众秉持“跳出本村看村,跳出邻乡看村,跳出缙云看村”现代发展理念,立足大交通、面对大市场、参与大竞争、实现大发展、建设新农村。④讲明建设康庄公路惠民利己、助人利己,引导农民群众克服“山沟意识”,摒弃本位主义,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弘扬20世纪90年代缙云人民自力更生、合力建路、顽强拚搏的“外新公路精神”、“五壶公路精神”,全力打造“攻坚克难、科学发展、创业奉献、合力共赢”的“缙云新时代康庄公路精神”,合力破解资金筹集难、政策处理难,激发农民群众建路热情,倾力支持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三溪乡后仁村支持西潘、东仁、东俞村建设通村公路,无私奉献本村5公里左右田地山和过村地段房屋拆迁等全部费用,并为西潘、东仁、东俞村建路捐资数万元。为建设通村公路,大洋镇寮坑村书记、村主任各捐资5万元,其他村双委干部每人捐资2万元;大洋镇黄金村书记、村主任分别捐资10万元、5万元;中国飞鹰集团为东渡镇雅宅至洋弄康庄工程捐款60万元……
二、借势用势、顺势而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出台“边远穷”乡村康庄工程自筹资金比例、以奖代补政策,切实加大地方财政乡村康庄公路投入
2008年5月—6月,缙云县党政领导、交通部门及时向王建满副省长反映缙云县及欠发达地区当前通村公路建设成本高,工程造价是平原发达地区的3—4倍,地方财政收入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自筹资金难等情况,获得王建满副省长的高度重视。省交通厅再次在缙云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欠发达县市当前通村公路建设具体困难。2008年省交通厅出台“通村公路建设在实行24万元/公里补助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的,一次性再追加补助款5万元/公里的‘以奖代补’新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缙云县政府出台实施《关于“边远穷”山区困难乡村康庄工程自筹资金比例办法》和“以奖代补”政策,规定实施2008—2010年康庄工程建设计划项目的行政村自筹资金比例在原执行2:1:1的基础上,实行按受益村民人均筹资负担分挡递减办法:人均自筹负担500-1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20%;人均自筹负担1001—2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7.5%;人均自筹负担2001—3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5%;人均自筹负担3001—4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2.5%;人均自筹负担4001元以上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0%。新开路按期完工的康庄公路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每公里4万元(其中路基每公里3万元,路面每公里1万元);在原有机耕路或简易公路上建设的按期完工康庄公路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每公里2.5万元(其中路基每公里1.5万元,路面每公里1万元)。以上政策的实施,大幅降低了缙云“边远穷”山区康庄工程建设村自筹资金的比例,有力推动全县乡村康庄公路建设。2008——2010年缙云县康庄公路建设地方财政投入达到1.5亿元左右,其中新增地方财政投人6000多万元。
三、建立“四大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创业为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启“政策处理”大门
出台实施《缙云县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将乡村康庄公路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年度综合工作考核内容,其占分为“新农村建设考核”5分,2009年又将之提升到10分。同时着力建立“四大机制”,加大对乡镇的考核力度,推进康庄公路建设。
一是建立缙云县领导联系挂钩困难康庄工程(线路)项目机制。2009年缙云建立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的18位县领导与全县16个2010年完工和2个2009年的困难康庄工程项目联系挂钩机制,每位县领导联系挂钩一个难点项目。这些难点项目主要存在里程长、造价高、政策处理难、集体经济薄弱、自筹资金困难等困难,县委书记孔海龙联系挂钩的大洋镇石亭至大洋山林场至西溪坑至黄金村公路项目,是投资最多和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挂钩联系县领导定期深入项目一线,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协调处理工程建设具体问题,亲自督促相关单位加快工程开工建设,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工。二是建立乡镇主要领导联系挂钩相对困难项目工作机制。各乡镇切实扮演好康庄工程业主角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管理区领导重点抓,乡镇康庄办指挥部全面具体抓,集中人力、物力,全力破解政策处理难。三是建立乡(镇)村风险共担项目工作机制。县里加大对乡镇奖励政策力度,切实帮助乡镇建立“乡镇担保,村承诺”通村公路的工作机制,提升乡镇政府对政策处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建立乡村康庄公路项目督查工作机制。县领导带领县委办、政府办督查室、县康庄办干部开展项目督查,县委办、政府办对当年项目开展常态化督查通报,县康庄办每月发督查通报至各乡镇。各乡镇认识到位,措施有力,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党员、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多种联系渠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村民切身利益实际问题;理顺协调村内、邻村等关系,领导支持农民群众建设乡村康庄公路。胡源村五培坑村建设通村公路要经过邻村章村,章村建自来水工程要引用五培坑村电站的水源。胡源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走村入户、协调解决。五培坑村建成康庄公路,章村引进自来水,两村终于实现“双赢”夙愿。
同时,对涉及临近乡镇、临近县市的康庄建设项目,村里能解决就让村里先解决之;村里不能解决的,由县领导牵头,县府办、交通局、县康庄办等联系沟通、协调解决。
四、扮演好“服务管理”角色,规范工程变更,强化现场技术服务指导,破解施工技术难题, 严把“六大”关口,实行工程质量安全全面科学管理,着力打造“阳光工程、优质工程”
交通部门、技术单位、乡镇政府、施工队、村双委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标杆,抓紧、抓实、抓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打造精品工程。县康庄办建立康庄安全领导小组、工程技术科、质量安全科,严把质量安全关。每个项目开工前,召开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会,明确职责。有针对性对乡镇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施工注意事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手段等知识技能培训。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健全2008年县交通局、县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六方面”工作机制,委托中介机构组织进行工程招投标,切实加强招投标环节监督力度,将廉政建设始终贯穿康庄工程招投标和参与康庄工程建设的有关县乡(镇)村各方人员。对小项目或临近项目实行科学性捆绑投标,增加工程量;帮助选好一支有实践经验、装备优良、技术过硬、作风务实的施工队伍。完善工程变更,涵洞施工设计变更须经村技术质量监理员签字认可,墩台基础、桥架、钢筋绑扎等要经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合格验收;变更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由县康庄办召开主任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增加本县交通勘察设计室技术力量,由3人增加到7人,创历史之最。邀请庆元、莲都区等兄弟单位的交通设计单位参加项目设计、图纸会审,第一时间完成勘测设计工程,确保工程按期开工建设。现场指导乡(镇)村技术质量监理员掌握道路技术规范,设计标准,指导服务工程施工各项设计变更,特别是挡土墙、桥梁、涵洞工程的施工设计变更,严把技术标准,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路制宜、合力破解局部易发生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高成本地段,政策处理难过村地段,受益人口少、自筹资金难的断头路地段通村公路建设的“三类”技术难题。根据村里提出的承诺要求和规范程序,县里适当放宽路面宽度建设技术标准,确保这些项目工程按期开工、保质建成。创造性解决溶江乡西岙村、方溪乡北坑村、锄头桠村、师姑田村、胡源乡上宕村、新川乡丰山村、东渡镇西源村等“边远穷”群众“百年行路难”。
发扬“白(白天)加黑(黑夜)”、“五(工作日)加二(休息日)”连续作战优良作风,严格执行“政府监督、业主负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突出项目业主第一责任人责任,实行项目责任终身制。建立乡(镇)村质量监督小组,打造县乡(镇)村质量监督网络,全方位、全天候监督项目施工,“盯紧、盯好、盯实”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施工程序,着力强化对高危部位、临崖、高边坡、高挡墙等检查力度。县康庄办工程科、质量安全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双管齐下”、一视同仁,需整改的,均书面限其3—7天内整改,并向县康庄办报送“通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抽查意见书”,县康庄办再将之报送丽水市交通质量监督站。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监督网以水泥路面建设为质量监督之重点,合力严把“六关”:①路基关。做路面前须先通过路基验收关。②材料关。做路面沙石料选用须经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认可,施工单位全线每次购买的水泥须村技术质量监理员签字认可,施工单位须每日向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呈报“水泥用量,浇混土水泥路面面积”,保证水泥路面用足水泥、用好水泥,确保工程质量。③工艺关。保证水泥面板厚度,严把立磨、拌和、震捣、压纹、切割、养生等混泥土路面施工工艺关。④保养关。确保用麻袋、养护毯“保湿养生”水泥路面一周,一周后间断养生。⑤验收关。验收组在水泥路面钻孔取心随机抽检,检测水泥路面厚度、密集度。⑥资金关。施工单位基本按二个月一次预支项目建设费用,按规定及时支付工程款,项目审计后支付95%工程投资总额。路面施工项目质量验收合格后付清余额,桥梁、隧道等项目实行质量终身制,严格照章依法办事。
缙云县2008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总投资9208万元,建设通村公路209.9公里,545个行政村通准四级以上公路,通村率达84.8%; 2009年7月缙云县已对2010年前完成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的100多个项目实现工程招投标,(2009年前八个月已完成年度累计投资11453万元,同比增长198.2%);倾力打响、打赢康庄公路建设攻坚战、大决战,力保在2010年底前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截至2009年9月,缙云县已建设完成通村公路297.5公里(其中路基201.6公里,路面95.9公里),580个行政村通准四级以上公路,通村率达达90.3%;2009年前9个月,缙云县通村公路建设年度累计投资已达12895万元,同比增270%(缙云县2009—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投资约3亿元),并对2010年前完成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的100多个项目实现工程招标……倾力打响、打赢康庄公路建设攻坚战、大决战,力保在2010年底前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着力把好事做好、难事做成,致力把乡村康庄公路打造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优质工程”。
截止2007年底,全省尚有18个县市承担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且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乡村康庄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是块难啃“硬骨头”,其重点、难点、着力点在“老、少、边、穷”山区。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人口44万,山地、丘陵占80%,是“革命老区县”、欠发达山区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康庄工程至2007年,缙云县已累计建设完成康庄公路1057.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1792亿元,每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上级任务目标考核。但截止2007年底,拥有642个行政村的缙云县尚有131个行政村没有通村公路,其任务量约占全省的1/4,约占丽水市的1/3,相当于当前全省除丽水市之外其他9县市的总和。这些通村公路建设里程长、时间紧、任务重,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原定五年的建设任务,有的项目工期就要24个月,且难度大,主要表现为“一高三难”,即“建设成本高、资金筹集难、政策处理难、施工建设难”。
建设成本高。缙云县40%以上未完成的通村公路项目都是新开路,新开路里程占全县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数50%以上,新开路工程造价高;大多数建设项目地处边、远、穷山村,均分布在海拔600—12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山坑谷底,线路冗长、地质复杂、机械作业困难,需人工爆破、施工难度大;原材料取料难、运送难、运距长,人工费、原材料受物价上涨影响等,缙云县通村公路项目平均造价达80万元/公里左右,有的项目造价超过100万元/公里,是平原发达地区的2—4倍。大洋镇环湖村至后坑澎村项目线路长9.8公里,地质构造基本为花岗石,平均造价超过120万元/公里。
资金筹集难。乡村康庄公路资金来源于中央省投资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大渠道,三者原有比例为2:1:1。但因山区县通村公路建设成本高,国家投资比例实际在下降,投资比例从原来的50%降至30%左右,致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乡村自筹资金大幅度增加。缙云县2008年财政总收入9.01亿元(地方收入4.27亿元,地方财政总支出9.47亿元),财政支出压力大。同时建设通村公路项目的行政村人口少(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居住分散(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组成),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据统计,2007年缙云县农民人均收入为3127元,2007年胡源乡未通达通村公路9个行政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为2116元。原雁岭乡北洪村至硳上村通村公路项目全线长达18.5公里,工程总投资需1128万元,共578人口的硳上、硳圩坑村需筹资200多万元,需人均筹资4000元。
政策处理难。康庄公路建设所需的用地,不属国家征用地,是村集体土地,只能靠同村内部或与有关相邻村协商解决,政策处理由乡村康庄公路在建行政村自己负责,政策处理难。①村内部线路走向难统一;②项目经过临村村数多,邻村的山地调用、房屋拆迁、坟墓迁移、青苗补偿等协调难。大洋镇环湖至后坑澎村里程全线长9.8公里,需使用经过4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土地;③经过邻近县市的项目,公路绕道协调难、政策处理难。政策处理难的主因是未建项目的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薄弱,外出人员多,宗族派别严重,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号召力、战斗力,也有部分邻村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在建公路的村提出过份高价要求等。
工程建设难。需建通村公路的项目大多在偏远地段,山高岭险路远,地质结构复杂,深山野林,顽石多、山沟多、高边坡多,临水临崖高落差,有的地段需架桥梁或开隧道,工作环境惊险,施工难度大。缙云县大洋镇是基本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偏远高山镇,大洋镇2009康庄工程任务量约占当年全县总任务量的40%。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规划、创新思维、科学引导、政策宣传,打开“脑门”,走出“山门”,克服山沟意识,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打造“时代康庄公路精神”
缙云县将打造乡村康庄公路惠及21.8万农民作为“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帮助农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来抓,着力抓实抓好乡村康庄公路这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德政工程”; 及时科学制订2008—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发展布局;坚持“不并村(全县642个行政村不合并)、不畏难、不等待”,借国家扩大内需建设基础设施东风,矢志攻坚克难、借势而上。交通部门、乡镇政府、村双委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通过会议、报纸、电视、“康庄行”专题报道、文化下乡演出、悬挂横幅、标语简报、会谈走访等形式,层层发动、点面结合,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打开“脑门”,走出“山门”,秉持“大交通、惠民生、促发展”现代理念,大力宣传通村公路建设政策法规和建设通村公路的重大作用、时代意义,并做到“四个讲明”。①讲明国家投资补助通村公路建设政策到2010年止。②讲明缙云不畏难决心、不等待姿态,642个行政村“不合并”政策,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决心。③讲明“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不富”真谛,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科学选用事例,如原木栗乡黄金村盛产精品“红花”山茶油,茶农从黄金村到大洋镇所在地前村村赶集,要翻越海拔1500米的大洋山,来回一趟需爬走7小时左右的崇山峻岭“猫路”,每出售50公斤“红花”山茶油,挑夫的工资就占75元。大洋镇坟山村盛产毛竹、木材,但几座大山挡路,毛竹、木材“无路可走”已有千年历史,毛竹、木材只能待雨季村边的小溪水涨时漂流温州上市。东渡镇西源村通达康庄公路后毛竹一项年增收13万多元等,引导农民群众秉持“跳出本村看村,跳出邻乡看村,跳出缙云看村”现代发展理念,立足大交通、面对大市场、参与大竞争、实现大发展、建设新农村。④讲明建设康庄公路惠民利己、助人利己,引导农民群众克服“山沟意识”,摒弃本位主义,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弘扬20世纪90年代缙云人民自力更生、合力建路、顽强拚搏的“外新公路精神”、“五壶公路精神”,全力打造“攻坚克难、科学发展、创业奉献、合力共赢”的“缙云新时代康庄公路精神”,合力破解资金筹集难、政策处理难,激发农民群众建路热情,倾力支持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三溪乡后仁村支持西潘、东仁、东俞村建设通村公路,无私奉献本村5公里左右田地山和过村地段房屋拆迁等全部费用,并为西潘、东仁、东俞村建路捐资数万元。为建设通村公路,大洋镇寮坑村书记、村主任各捐资5万元,其他村双委干部每人捐资2万元;大洋镇黄金村书记、村主任分别捐资10万元、5万元;中国飞鹰集团为东渡镇雅宅至洋弄康庄工程捐款60万元……
二、借势用势、顺势而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出台“边远穷”乡村康庄工程自筹资金比例、以奖代补政策,切实加大地方财政乡村康庄公路投入
2008年5月—6月,缙云县党政领导、交通部门及时向王建满副省长反映缙云县及欠发达地区当前通村公路建设成本高,工程造价是平原发达地区的3—4倍,地方财政收入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自筹资金难等情况,获得王建满副省长的高度重视。省交通厅再次在缙云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欠发达县市当前通村公路建设具体困难。2008年省交通厅出台“通村公路建设在实行24万元/公里补助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的,一次性再追加补助款5万元/公里的‘以奖代补’新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缙云县政府出台实施《关于“边远穷”山区困难乡村康庄工程自筹资金比例办法》和“以奖代补”政策,规定实施2008—2010年康庄工程建设计划项目的行政村自筹资金比例在原执行2:1:1的基础上,实行按受益村民人均筹资负担分挡递减办法:人均自筹负担500-1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20%;人均自筹负担1001—2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7.5%;人均自筹负担2001—3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5%;人均自筹负担3001—4000元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2.5%;人均自筹负担4001元以上的行政村,自筹比例为10%。新开路按期完工的康庄公路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每公里4万元(其中路基每公里3万元,路面每公里1万元);在原有机耕路或简易公路上建设的按期完工康庄公路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每公里2.5万元(其中路基每公里1.5万元,路面每公里1万元)。以上政策的实施,大幅降低了缙云“边远穷”山区康庄工程建设村自筹资金的比例,有力推动全县乡村康庄公路建设。2008——2010年缙云县康庄公路建设地方财政投入达到1.5亿元左右,其中新增地方财政投人6000多万元。
三、建立“四大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创业为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启“政策处理”大门
出台实施《缙云县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将乡村康庄公路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年度综合工作考核内容,其占分为“新农村建设考核”5分,2009年又将之提升到10分。同时着力建立“四大机制”,加大对乡镇的考核力度,推进康庄公路建设。
一是建立缙云县领导联系挂钩困难康庄工程(线路)项目机制。2009年缙云建立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的18位县领导与全县16个2010年完工和2个2009年的困难康庄工程项目联系挂钩机制,每位县领导联系挂钩一个难点项目。这些难点项目主要存在里程长、造价高、政策处理难、集体经济薄弱、自筹资金困难等困难,县委书记孔海龙联系挂钩的大洋镇石亭至大洋山林场至西溪坑至黄金村公路项目,是投资最多和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挂钩联系县领导定期深入项目一线,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协调处理工程建设具体问题,亲自督促相关单位加快工程开工建设,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工。二是建立乡镇主要领导联系挂钩相对困难项目工作机制。各乡镇切实扮演好康庄工程业主角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管理区领导重点抓,乡镇康庄办指挥部全面具体抓,集中人力、物力,全力破解政策处理难。三是建立乡(镇)村风险共担项目工作机制。县里加大对乡镇奖励政策力度,切实帮助乡镇建立“乡镇担保,村承诺”通村公路的工作机制,提升乡镇政府对政策处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建立乡村康庄公路项目督查工作机制。县领导带领县委办、政府办督查室、县康庄办干部开展项目督查,县委办、政府办对当年项目开展常态化督查通报,县康庄办每月发督查通报至各乡镇。各乡镇认识到位,措施有力,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党员、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多种联系渠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村民切身利益实际问题;理顺协调村内、邻村等关系,领导支持农民群众建设乡村康庄公路。胡源村五培坑村建设通村公路要经过邻村章村,章村建自来水工程要引用五培坑村电站的水源。胡源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走村入户、协调解决。五培坑村建成康庄公路,章村引进自来水,两村终于实现“双赢”夙愿。
同时,对涉及临近乡镇、临近县市的康庄建设项目,村里能解决就让村里先解决之;村里不能解决的,由县领导牵头,县府办、交通局、县康庄办等联系沟通、协调解决。
四、扮演好“服务管理”角色,规范工程变更,强化现场技术服务指导,破解施工技术难题, 严把“六大”关口,实行工程质量安全全面科学管理,着力打造“阳光工程、优质工程”
交通部门、技术单位、乡镇政府、施工队、村双委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标杆,抓紧、抓实、抓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打造精品工程。县康庄办建立康庄安全领导小组、工程技术科、质量安全科,严把质量安全关。每个项目开工前,召开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会,明确职责。有针对性对乡镇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施工注意事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手段等知识技能培训。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健全2008年县交通局、县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六方面”工作机制,委托中介机构组织进行工程招投标,切实加强招投标环节监督力度,将廉政建设始终贯穿康庄工程招投标和参与康庄工程建设的有关县乡(镇)村各方人员。对小项目或临近项目实行科学性捆绑投标,增加工程量;帮助选好一支有实践经验、装备优良、技术过硬、作风务实的施工队伍。完善工程变更,涵洞施工设计变更须经村技术质量监理员签字认可,墩台基础、桥架、钢筋绑扎等要经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合格验收;变更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由县康庄办召开主任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增加本县交通勘察设计室技术力量,由3人增加到7人,创历史之最。邀请庆元、莲都区等兄弟单位的交通设计单位参加项目设计、图纸会审,第一时间完成勘测设计工程,确保工程按期开工建设。现场指导乡(镇)村技术质量监理员掌握道路技术规范,设计标准,指导服务工程施工各项设计变更,特别是挡土墙、桥梁、涵洞工程的施工设计变更,严把技术标准,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路制宜、合力破解局部易发生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高成本地段,政策处理难过村地段,受益人口少、自筹资金难的断头路地段通村公路建设的“三类”技术难题。根据村里提出的承诺要求和规范程序,县里适当放宽路面宽度建设技术标准,确保这些项目工程按期开工、保质建成。创造性解决溶江乡西岙村、方溪乡北坑村、锄头桠村、师姑田村、胡源乡上宕村、新川乡丰山村、东渡镇西源村等“边远穷”群众“百年行路难”。
发扬“白(白天)加黑(黑夜)”、“五(工作日)加二(休息日)”连续作战优良作风,严格执行“政府监督、业主负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突出项目业主第一责任人责任,实行项目责任终身制。建立乡(镇)村质量监督小组,打造县乡(镇)村质量监督网络,全方位、全天候监督项目施工,“盯紧、盯好、盯实”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施工程序,着力强化对高危部位、临崖、高边坡、高挡墙等检查力度。县康庄办工程科、质量安全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双管齐下”、一视同仁,需整改的,均书面限其3—7天内整改,并向县康庄办报送“通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抽查意见书”,县康庄办再将之报送丽水市交通质量监督站。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监督网以水泥路面建设为质量监督之重点,合力严把“六关”:①路基关。做路面前须先通过路基验收关。②材料关。做路面沙石料选用须经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认可,施工单位全线每次购买的水泥须村技术质量监理员签字认可,施工单位须每日向县康庄办工程技术科呈报“水泥用量,浇混土水泥路面面积”,保证水泥路面用足水泥、用好水泥,确保工程质量。③工艺关。保证水泥面板厚度,严把立磨、拌和、震捣、压纹、切割、养生等混泥土路面施工工艺关。④保养关。确保用麻袋、养护毯“保湿养生”水泥路面一周,一周后间断养生。⑤验收关。验收组在水泥路面钻孔取心随机抽检,检测水泥路面厚度、密集度。⑥资金关。施工单位基本按二个月一次预支项目建设费用,按规定及时支付工程款,项目审计后支付95%工程投资总额。路面施工项目质量验收合格后付清余额,桥梁、隧道等项目实行质量终身制,严格照章依法办事。
缙云县2008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总投资9208万元,建设通村公路209.9公里,545个行政村通准四级以上公路,通村率达84.8%; 2009年7月缙云县已对2010年前完成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的100多个项目实现工程招投标,(2009年前八个月已完成年度累计投资11453万元,同比增长198.2%);倾力打响、打赢康庄公路建设攻坚战、大决战,力保在2010年底前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截至2009年9月,缙云县已建设完成通村公路297.5公里(其中路基201.6公里,路面95.9公里),580个行政村通准四级以上公路,通村率达达90.3%;2009年前9个月,缙云县通村公路建设年度累计投资已达12895万元,同比增270%(缙云县2009—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投资约3亿元),并对2010年前完成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的100多个项目实现工程招标……倾力打响、打赢康庄公路建设攻坚战、大决战,力保在2010年底前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着力把好事做好、难事做成,致力把乡村康庄公路打造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