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那些正饱受建筑垃圾围城之苦的城市而言,北京砂石坑摇身变为园博会锦绣谷的事实当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家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张郭庄村的苗长福眼中,2013年5月18日无疑是一个难忘的重大节日。这一天,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下称园博会)正式开幕。
“园博会里边的锦绣谷,原来就是一个大垃圾场。只要一刮风,整个村子都布满了沙土和垃圾的臭味。” 距园区两公里外的苗长福由衷地庆幸自己从此告别了此前的恶劣环境。
这样的感受,并非苗长福所独有。“当时这一带有一句民谚:‘晴天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曾多次来此考察的北京市丰台区环保局隆重局长回忆说,当时大家都躲着这里走。
园博会地处北京西南,所在地是永定河旧河道丰台段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满足北京不断加快的城市建设,不少企业来此采砂取石,而砂石坑则用来回填城市垃圾。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北京最大的建筑垃圾场,高峰时期聚集了2000多名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拾荒者,以及他们搭建起的两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
园博会选址于此的决定,彻底改变了这一片土地的面貌以及苗长福们的命运。如今,这里修建了面积两倍于颐和园的园博会,宛如一片有着青山、绿水、鲜花和瀑布的世外桃源。丰台区环保局局长隆重感慨说,这一改变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北京园博园环境整治和勘察工作的承担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七院,又称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将满目疮痍的垃圾场改造成可种植花草、造园置景的园区。
改造垃圾场
《国企》杂志记者看到,园博园中有一处保留了土壤的切面。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园区的地面几乎都是由建筑垃圾回填而成。原本土质复杂、结构松散的地基条件,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丰台区主管环保和园博会筹建的副区长张建国透露,现在的位置并不是园博会筹建时的最佳选址。“当时西六环边上有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都相对更好的备选地址。”但是,经过多番讨论后,最终选在了不为多数人所看好的现址。
“在环境恶劣、条件很差的地方建一个园子,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工程施工、生态修复上,都要为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隆重如此表示。
当时,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达到140公顷,占到陆地面积的52.4%,内有面积约200亩的大型砂土坑。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锦绣谷总设计师端木歧决定,打造一个下沉式景观,一来减少施工土方量,二来可以区别于大多数景区。
经过实力考核与招投标,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最终委托航天七院对第九届园博会会场填土区进行填土加固及场地地形整理。这项工作是园博园建设的基础。 多年来,航天七院承担了航天领域绝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和建设工作,也在奥运场馆、北京天文馆新馆、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址等各个领域建筑的设计建设、勘察测量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因为在上述工程中获得的口碑,使得其旗下的勘察院获得了这个“建院以来的最大单子” (合同金额达1.7亿元,工程面积占到了园区总面积的90%)。
2010年12月合同正式签订后,拾荒者们陆续离开,勘察院调集了200多台包括强夯机、挖土机、掘进机、清理机在内的多种设备,成为第一个进驻园区的施工单位。
“刚进场时,我们被吓了一跳。那场景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风一刮,漫天黄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臭的味道。”勘察院总工程师闫德刚回想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园博会的环境整治有几大难点:面积大、工期短、填土深。按照设计要求,改造后的土地承载力必须达到每平方米15吨,即至少可承受5层以下房屋压力,对于重大展馆和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则需要对地基再进行专项加固处理。而整个园区是由建筑垃圾回填而成的,结构十分松散,无疑是个难点。
为了加固地基,勘察院调集了大批大型履带机,将重达8吨乃至30吨的大铁饼吊起到6?25米的高度,再让其自由落体,对深层土进行分层夯实。上部则采用分层回填碾压。由此产生的震动,几乎达到了4级地震的级别。为了减小震动对周边居民、建筑物等的影响,采取了隔震沟的方法阻止震动波的传递。
航天技术绘锦绣
经过多台强夯设备长期的强夯和碾轧处理,松软的建筑垃圾杂填地基不断逐步变得平整、坚固。当然这远远不是工作的全部。
“施工的勘察环节中,我们发现厂区部分地段为原石灰厂废弃的渣坑,地下平均温度达46度左右。如果不把这些石灰处理掉,花草树木就很难在上面生长起来。”闫德刚说。
七院随即联合清华大学进行了调研,决定采用两种工艺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对高温区域进行挖掘,将挖出来的土方分层进行淋水处理,使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同时释放热量;二是在选定的高温区域布设管道和抽风井,建设一定厚度的隔热通风层,从而实现隔热通风层上部的土壤温度接近正常土壤温度,使高温区地面可以进行一般的园林绿化。
园区大部分区域是建筑垃圾填埋的,但不可避免地混杂了不少生活垃圾。由于这些生活垃圾在密闭的环境下发酵,生产了沼气,造成了局部甲烷含量较高。 “由于范围很小,埋得较深,对土地使用无明显影响。虽不需特别治理,但为保证开园后的安全,我们仍然决定全部挖除处理。”闫德刚表示。
要想真正达到设计效果,土地整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土地整形工作完成,景观才能进入实质阶段。因锦绣谷的四周边坡均为垃圾土,土层稳定性差,由于临空面,强夯方法很难加固密实,坡上的花草树木很难稳定成活,勘察院在施工中采用了削缓坡度、分部放台阶、土体中加铺土工织布,坡底采用挡墙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良好的解决了锦绣谷的边坡失稳问题。
园博会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最宽处有300米,总面积约140公顷,高峰时现场交叉作业设备多达数百台。在这一巨大的施工环境内要保持各项有条不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作业现场,勘察院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在园区内建设了一座几十米高的瞭望台(安装监控系统),并把系统工程理念运用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工程现场总指挥吴生权说:“这么多天干下来,我们没有出一点安全事故。”
“航天人真的是非常能吃苦,从来不讲条件,活儿也干得漂亮。”第九届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副主任陈军如此评价。
在家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张郭庄村的苗长福眼中,2013年5月18日无疑是一个难忘的重大节日。这一天,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下称园博会)正式开幕。
“园博会里边的锦绣谷,原来就是一个大垃圾场。只要一刮风,整个村子都布满了沙土和垃圾的臭味。” 距园区两公里外的苗长福由衷地庆幸自己从此告别了此前的恶劣环境。
这样的感受,并非苗长福所独有。“当时这一带有一句民谚:‘晴天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曾多次来此考察的北京市丰台区环保局隆重局长回忆说,当时大家都躲着这里走。
园博会地处北京西南,所在地是永定河旧河道丰台段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满足北京不断加快的城市建设,不少企业来此采砂取石,而砂石坑则用来回填城市垃圾。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北京最大的建筑垃圾场,高峰时期聚集了2000多名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拾荒者,以及他们搭建起的两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
园博会选址于此的决定,彻底改变了这一片土地的面貌以及苗长福们的命运。如今,这里修建了面积两倍于颐和园的园博会,宛如一片有着青山、绿水、鲜花和瀑布的世外桃源。丰台区环保局局长隆重感慨说,这一改变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北京园博园环境整治和勘察工作的承担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七院,又称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将满目疮痍的垃圾场改造成可种植花草、造园置景的园区。
改造垃圾场
《国企》杂志记者看到,园博园中有一处保留了土壤的切面。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园区的地面几乎都是由建筑垃圾回填而成。原本土质复杂、结构松散的地基条件,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丰台区主管环保和园博会筹建的副区长张建国透露,现在的位置并不是园博会筹建时的最佳选址。“当时西六环边上有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都相对更好的备选地址。”但是,经过多番讨论后,最终选在了不为多数人所看好的现址。
“在环境恶劣、条件很差的地方建一个园子,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工程施工、生态修复上,都要为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隆重如此表示。
当时,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达到140公顷,占到陆地面积的52.4%,内有面积约200亩的大型砂土坑。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锦绣谷总设计师端木歧决定,打造一个下沉式景观,一来减少施工土方量,二来可以区别于大多数景区。
经过实力考核与招投标,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最终委托航天七院对第九届园博会会场填土区进行填土加固及场地地形整理。这项工作是园博园建设的基础。 多年来,航天七院承担了航天领域绝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和建设工作,也在奥运场馆、北京天文馆新馆、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址等各个领域建筑的设计建设、勘察测量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因为在上述工程中获得的口碑,使得其旗下的勘察院获得了这个“建院以来的最大单子” (合同金额达1.7亿元,工程面积占到了园区总面积的90%)。
2010年12月合同正式签订后,拾荒者们陆续离开,勘察院调集了200多台包括强夯机、挖土机、掘进机、清理机在内的多种设备,成为第一个进驻园区的施工单位。
“刚进场时,我们被吓了一跳。那场景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风一刮,漫天黄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臭的味道。”勘察院总工程师闫德刚回想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园博会的环境整治有几大难点:面积大、工期短、填土深。按照设计要求,改造后的土地承载力必须达到每平方米15吨,即至少可承受5层以下房屋压力,对于重大展馆和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则需要对地基再进行专项加固处理。而整个园区是由建筑垃圾回填而成的,结构十分松散,无疑是个难点。
为了加固地基,勘察院调集了大批大型履带机,将重达8吨乃至30吨的大铁饼吊起到6?25米的高度,再让其自由落体,对深层土进行分层夯实。上部则采用分层回填碾压。由此产生的震动,几乎达到了4级地震的级别。为了减小震动对周边居民、建筑物等的影响,采取了隔震沟的方法阻止震动波的传递。
航天技术绘锦绣
经过多台强夯设备长期的强夯和碾轧处理,松软的建筑垃圾杂填地基不断逐步变得平整、坚固。当然这远远不是工作的全部。
“施工的勘察环节中,我们发现厂区部分地段为原石灰厂废弃的渣坑,地下平均温度达46度左右。如果不把这些石灰处理掉,花草树木就很难在上面生长起来。”闫德刚说。
七院随即联合清华大学进行了调研,决定采用两种工艺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对高温区域进行挖掘,将挖出来的土方分层进行淋水处理,使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同时释放热量;二是在选定的高温区域布设管道和抽风井,建设一定厚度的隔热通风层,从而实现隔热通风层上部的土壤温度接近正常土壤温度,使高温区地面可以进行一般的园林绿化。
园区大部分区域是建筑垃圾填埋的,但不可避免地混杂了不少生活垃圾。由于这些生活垃圾在密闭的环境下发酵,生产了沼气,造成了局部甲烷含量较高。 “由于范围很小,埋得较深,对土地使用无明显影响。虽不需特别治理,但为保证开园后的安全,我们仍然决定全部挖除处理。”闫德刚表示。
要想真正达到设计效果,土地整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土地整形工作完成,景观才能进入实质阶段。因锦绣谷的四周边坡均为垃圾土,土层稳定性差,由于临空面,强夯方法很难加固密实,坡上的花草树木很难稳定成活,勘察院在施工中采用了削缓坡度、分部放台阶、土体中加铺土工织布,坡底采用挡墙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良好的解决了锦绣谷的边坡失稳问题。
园博会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最宽处有300米,总面积约140公顷,高峰时现场交叉作业设备多达数百台。在这一巨大的施工环境内要保持各项有条不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作业现场,勘察院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在园区内建设了一座几十米高的瞭望台(安装监控系统),并把系统工程理念运用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工程现场总指挥吴生权说:“这么多天干下来,我们没有出一点安全事故。”
“航天人真的是非常能吃苦,从来不讲条件,活儿也干得漂亮。”第九届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副主任陈军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