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课堂教学节奏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文章的本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规律地施加教育,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张弛相间、高低参差的一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节奏实施有效控制,以统摄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使形成和谐共振,达到最佳组合,取得最优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节奏
Discuss Chinese class teaching rhythm
Li He-ping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problem of the rhythm of the class teaching. The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rhythm is a language the teacher is in the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of oneself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level and have the regulation ground infliction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mental state and physiology, make the teaching process presented a Zhang Chi thus alternate, a not even kind phenomenon of heigh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well develop its predominant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rhythm, carry out a valid control to the rhythm of the class teaching, with generally photograph ring various factor of teaching effect, make the formation harmonious resonance, attain the best combination, obtain superior effect.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hythm
什么是节奏?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节奏的定义,可以广义地说就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①有的则认为:“节奏的构成是平均距离所标志着的时间的重新回转。”②也有的认为:“节奏类似于音乐中的节拍,即不是指重音与非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而是指艺术构成的各个单位的匀称的更替,并以此作为构成节奏的基础。”③这些说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了节奏的含义,但如果把其放在阅读活动中加以考察,便可发现,他们表述得并不十分明确。若从语文课堂教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是否应当这样进行概括:节奏就是有规律 的运动。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是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文章的本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规律地施加教育影响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张弛相间、高低参差的一种现象。
一、节奏,常常被人们视为悠扬动听的歌声,活泼欢快的舞曲,扣人心弦的旋律,而文章的节奏在阅读活动中却往往被人忽视。有的甚至怀疑文章是文字符号构成的,它既没有音乐那种轻重缓急的运动感,也没有舞蹈那种变化多姿的运动感,还会有什么节奏?在文体构造艺术的研究领域里,特别是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的节奏也很少有人问津。难道文章真的没有节奏可言吗?在马克思认识论看来,节奏是伴随客观事物的运动所发生的一种客观现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理所当然,也必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节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书简》中,就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谈到文章的节奏感问题:
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节奏的艺术价值,致力于文章的节奏分析。这样,才能深入文章风光绚丽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匠心构筑的艺术真谛。课堂教学同样也要适应文章本身具有的节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上课应讲规律,无规律则乱;上课也要讲节奏,无强弱快慢则呆板,无以吸引学生。
教学节奏是一种形式,任何形式都有自己的内容。形式和内容作为一对哲学范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节奏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生命节奏的吻合。因此,我们在分析课堂教学节奏的时候也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一、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内容分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是依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因此,分析教学节奏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规律。
1.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学生的课堂心理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与课堂教学节奏联系密切的主要是注意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不断地转移,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课开始,注意力集中期。
上课开始后一两分钟,由于学生刚从喧闹的进入教室,还沉浸在嬉戏的兴奋之中,情绪很难稳定下来,这时不宜立刻进入实质的教学内容,而应该进行注意的诱发,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上来,指向要讲解的内容。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教师们普遍采用激趣导入新课的方法。从引起注意的角度,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设奇。即以新奇的刺激物诱发学生的注意。如上《核舟记》一课时,让学生准备一样桃核大小的东西,然后在上面刻字。对这学生都感到新奇。等刻完字,学生就会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的技艺。
设疑。如讲《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平时我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原是指谁?那醉翁之意又在于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来读这篇课文了。
错误法。所谓错误法,是指教师在朗读或讲解时故意将课文中的有关字句删去,或故意讲错,让学生指出并解释为什么不能删去这些字句或为什么不能这样讲,从而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直观法。即利用直观的教具、实验等,使学生产生具体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转移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阶段:注意力的稳定期。
这一阶段大概可以持续5-7分钟,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超过15分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黄金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大脑供氧充足。而传统的五大块教学(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中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正好处在这一阶段,然而此两项却并非教学的重点。由于非教学重点落到了课堂教学的“黄金阶段”,教学的重头戏就落到学生注意力不稳定阶段。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使教学重点尽量在“黄金阶段”完成。
第三阶段:注意力的分散期。
经过5-7分钟的稳定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例如由讲述转到练习等。为了给学生稍微休息的机会,可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甚至可以说几句笑话,以使学生消除疲劳,补充能量,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用10分钟的注意力来报答你。”
第四阶段:注意力的反弹期。
由于临近下课的期待心理,在将近下课的四、五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前一阶段更集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然而,有许多教师常常在40分钟内就把课结束,后五分钟由学生自由复习,这实际上是放弃主导作用,放弃控制。教师应该利用注意力的反弹期,要么总结归纳,要么复习巩固,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注意力的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
我们不但要利用好反弹期,甚至还可以设计一个尾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达到“课已尽而趣未止”之功效。
2.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课文。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来学习语文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学习语文通过背诵,全部吸收,然后再不断反刍,形成语文能力。这种方法在古代那种慢节奏的社会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知识迅速增加,要求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科学分析、综合,探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道路。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小世界,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都是以综合的形态出现的,知识体系又是以横断面的状态沉积着,因此我们必须对课文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组合。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每个教程和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然后把它们按照不同的或相同的时值,组接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的流水线,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各种教授方法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下列特点。
⑴详略得体。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该详的要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重锤敲打,务求学生透彻理解,牢牢记住,顺利迁移;该略的则一语带过甚至干脆“割爱”。这样有详有略表现出参差的节奏美。
⑵重点突出。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课本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也相对容易。而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综合形态和横断面出现的特点,给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确定好教学重点,教师至少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区分重点和难点。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这些难点有的可能与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关系密切,是教学重点;有的可能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或者是这些知识点不适宜学生这一阶段学习,这些知识就不能成为教学重点。
B、长课文要找准重点。教师最怕教的是长课文。课文短小,时间充足,教师可以深入发掘,补充内容;长课文时间紧张,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打马过河,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长课文时一定要从繁杂的文字中找出全文要领,然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的节奏。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形式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结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我们在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时候,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一节课就是一个大的周期,。这个大的周期中又可分为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看成一个小的周期。由于教育者这个外力作用的不同,每个小周期的强度、长度又各不相同,就像大海中的波涛一样,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形成鲜明的节奏。
从形式的角度看,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节奏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教师要使这种节奏有一个基本走向,然后设法在这个走向中激起阵阵波涛,产生一个又一个热点,其中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两个高潮。高潮可以是内容的重点,也可以是学练的重点。高潮设计得好,可以成为整个课堂交响曲中最精彩的乐章。但教学并不能平步进入高潮,在高潮到来之前要层层蓄势,层层铺垫,一步一步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张弛适度
一堂课,应该避免单一化,力求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弛相间又环环相扣的生动的整体。张与弛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教学的速率变化,另一层是指课堂教学气氛的紧张与松弛。
教学节奏应当是快慢相宜。教学过程中明快的节奏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过于缓慢的节奏对学生身心则有着消极的影响。由于教学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过少,学生思维活动的频率太小,注意力分散,不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这就容易压抑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动机,养成情绪和学习动机,养成懈怠求安的心理状态和拖沓的行为习惯。但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还应保持慢的节奏。有时候还要出现像音乐休止符那样短暂的停顿。一幅好画要留有空笔,一部好电影要有“笔断意合”情韵深长的“空镜头”。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歌创造的“不著一字”,可以让读者驰骋自己的想象,从而补充诗歌丰富的想象;而教学中的“不著一字”,即短暂的停顿,则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像纹丝不动的一潭死水,令人感到沉闷和窒息;但也不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老叫人提心吊胆,而应当让学生感到既紧张热烈,又轻松愉快。下边所述《变色龙》的教学案例对课堂教学张弛的把握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第一课时,分析小说情节和环境描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是通过对人物语言描写的分析,认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一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节奏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后,由于学生刚从操场上进入教室,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不易马上进入紧张的课文学习。教师设计了一个与前面教学有联系、难度适中的问题: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了情节,这道题不难答出,但要求用简洁的话,又需要学生推敲斟酌,这样就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当一个同学用四句话概括后,马上有人举手发言,于是,回答简洁到三句、两句。这时教师打出作为简洁答案的投影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几次变化”。这句话,主要人物及其身份、主要事件、情节的变化都概括了出来,学生看了都说是“最简答案”。这个两分钟的小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其迅速从松弛状态进入到较为紧张的智力活动之中。紧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智力活动状态,来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一边提出启发式的问题,促其深思,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跃跃欲试的心态,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语言之后,又安排了一个“弛”的教学环节:打出一张自己绘制的人物形象对比图形的投影片,一边奥楚蔑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拧紧眉头”的“严厉面孔”;一边是“确知狗主人是将军的哥哥”后,“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的面孔,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征。同时,对比鲜明的漫画式滑稽画面,赢得满堂会心的笑声,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泼起来。为使“弛”不至于涣散注意力,需要及时使学生由“弛”到“张”,使大脑再度转入优势兴奋中心,以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又打出一张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变化的语言对照图表,并引导学生根据图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归纳,进而抽象概括出奥楚蔑洛夫“看风使舵的善变性格”及“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后,教师让学生看两分钟的课文朗读录相。绘声绘色的朗读表演,时而使学生凝神思索,时而令学生捧腹大笑,学生在欣赏中更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本质的认识,而且由于有了这一“弛”,当分析到小说结局、深入认识“变色龙”形象和社会意义这一“张”时,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又被调动起来了。
从全课的结构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密度较大。但是,由于合理地控制了张弛的转换,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乐此不疲。
总之,教学节奏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学中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很好地把握语文教学地节奏。
参考文献
[1] 引自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2]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321.
[3] 多宾.电影艺术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127.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24
关键词:语文;教学;节奏
Discuss Chinese class teaching rhythm
Li He-ping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problem of the rhythm of the class teaching. The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rhythm is a language the teacher is in the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of oneself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level and have the regulation ground infliction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mental state and physiology, make the teaching process presented a Zhang Chi thus alternate, a not even kind phenomenon of heigh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well develop its predominant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rhythm, carry out a valid control to the rhythm of the class teaching, with generally photograph ring various factor of teaching effect, make the formation harmonious resonance, attain the best combination, obtain superior effect.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hythm
什么是节奏?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节奏的定义,可以广义地说就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①有的则认为:“节奏的构成是平均距离所标志着的时间的重新回转。”②也有的认为:“节奏类似于音乐中的节拍,即不是指重音与非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而是指艺术构成的各个单位的匀称的更替,并以此作为构成节奏的基础。”③这些说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了节奏的含义,但如果把其放在阅读活动中加以考察,便可发现,他们表述得并不十分明确。若从语文课堂教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是否应当这样进行概括:节奏就是有规律 的运动。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是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文章的本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规律地施加教育影响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张弛相间、高低参差的一种现象。
一、节奏,常常被人们视为悠扬动听的歌声,活泼欢快的舞曲,扣人心弦的旋律,而文章的节奏在阅读活动中却往往被人忽视。有的甚至怀疑文章是文字符号构成的,它既没有音乐那种轻重缓急的运动感,也没有舞蹈那种变化多姿的运动感,还会有什么节奏?在文体构造艺术的研究领域里,特别是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的节奏也很少有人问津。难道文章真的没有节奏可言吗?在马克思认识论看来,节奏是伴随客观事物的运动所发生的一种客观现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理所当然,也必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节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书简》中,就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谈到文章的节奏感问题:
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节奏的艺术价值,致力于文章的节奏分析。这样,才能深入文章风光绚丽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匠心构筑的艺术真谛。课堂教学同样也要适应文章本身具有的节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上课应讲规律,无规律则乱;上课也要讲节奏,无强弱快慢则呆板,无以吸引学生。
教学节奏是一种形式,任何形式都有自己的内容。形式和内容作为一对哲学范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节奏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生命节奏的吻合。因此,我们在分析课堂教学节奏的时候也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一、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内容分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是依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因此,分析教学节奏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规律。
1.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学生的课堂心理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与课堂教学节奏联系密切的主要是注意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不断地转移,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课开始,注意力集中期。
上课开始后一两分钟,由于学生刚从喧闹的进入教室,还沉浸在嬉戏的兴奋之中,情绪很难稳定下来,这时不宜立刻进入实质的教学内容,而应该进行注意的诱发,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上来,指向要讲解的内容。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教师们普遍采用激趣导入新课的方法。从引起注意的角度,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设奇。即以新奇的刺激物诱发学生的注意。如上《核舟记》一课时,让学生准备一样桃核大小的东西,然后在上面刻字。对这学生都感到新奇。等刻完字,学生就会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的技艺。
设疑。如讲《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平时我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原是指谁?那醉翁之意又在于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来读这篇课文了。
错误法。所谓错误法,是指教师在朗读或讲解时故意将课文中的有关字句删去,或故意讲错,让学生指出并解释为什么不能删去这些字句或为什么不能这样讲,从而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直观法。即利用直观的教具、实验等,使学生产生具体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转移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阶段:注意力的稳定期。
这一阶段大概可以持续5-7分钟,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超过15分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黄金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大脑供氧充足。而传统的五大块教学(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中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正好处在这一阶段,然而此两项却并非教学的重点。由于非教学重点落到了课堂教学的“黄金阶段”,教学的重头戏就落到学生注意力不稳定阶段。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使教学重点尽量在“黄金阶段”完成。
第三阶段:注意力的分散期。
经过5-7分钟的稳定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例如由讲述转到练习等。为了给学生稍微休息的机会,可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甚至可以说几句笑话,以使学生消除疲劳,补充能量,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用10分钟的注意力来报答你。”
第四阶段:注意力的反弹期。
由于临近下课的期待心理,在将近下课的四、五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前一阶段更集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然而,有许多教师常常在40分钟内就把课结束,后五分钟由学生自由复习,这实际上是放弃主导作用,放弃控制。教师应该利用注意力的反弹期,要么总结归纳,要么复习巩固,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注意力的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
我们不但要利用好反弹期,甚至还可以设计一个尾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达到“课已尽而趣未止”之功效。
2.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课文。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来学习语文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学习语文通过背诵,全部吸收,然后再不断反刍,形成语文能力。这种方法在古代那种慢节奏的社会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知识迅速增加,要求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科学分析、综合,探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道路。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小世界,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都是以综合的形态出现的,知识体系又是以横断面的状态沉积着,因此我们必须对课文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组合。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每个教程和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然后把它们按照不同的或相同的时值,组接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的流水线,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各种教授方法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下列特点。
⑴详略得体。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该详的要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重锤敲打,务求学生透彻理解,牢牢记住,顺利迁移;该略的则一语带过甚至干脆“割爱”。这样有详有略表现出参差的节奏美。
⑵重点突出。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课本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也相对容易。而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综合形态和横断面出现的特点,给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确定好教学重点,教师至少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区分重点和难点。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这些难点有的可能与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关系密切,是教学重点;有的可能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或者是这些知识点不适宜学生这一阶段学习,这些知识就不能成为教学重点。
B、长课文要找准重点。教师最怕教的是长课文。课文短小,时间充足,教师可以深入发掘,补充内容;长课文时间紧张,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打马过河,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长课文时一定要从繁杂的文字中找出全文要领,然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的节奏。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形式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结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我们在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时候,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一节课就是一个大的周期,。这个大的周期中又可分为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看成一个小的周期。由于教育者这个外力作用的不同,每个小周期的强度、长度又各不相同,就像大海中的波涛一样,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形成鲜明的节奏。
从形式的角度看,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节奏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教师要使这种节奏有一个基本走向,然后设法在这个走向中激起阵阵波涛,产生一个又一个热点,其中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两个高潮。高潮可以是内容的重点,也可以是学练的重点。高潮设计得好,可以成为整个课堂交响曲中最精彩的乐章。但教学并不能平步进入高潮,在高潮到来之前要层层蓄势,层层铺垫,一步一步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张弛适度
一堂课,应该避免单一化,力求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弛相间又环环相扣的生动的整体。张与弛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教学的速率变化,另一层是指课堂教学气氛的紧张与松弛。
教学节奏应当是快慢相宜。教学过程中明快的节奏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过于缓慢的节奏对学生身心则有着消极的影响。由于教学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过少,学生思维活动的频率太小,注意力分散,不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这就容易压抑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动机,养成情绪和学习动机,养成懈怠求安的心理状态和拖沓的行为习惯。但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还应保持慢的节奏。有时候还要出现像音乐休止符那样短暂的停顿。一幅好画要留有空笔,一部好电影要有“笔断意合”情韵深长的“空镜头”。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歌创造的“不著一字”,可以让读者驰骋自己的想象,从而补充诗歌丰富的想象;而教学中的“不著一字”,即短暂的停顿,则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像纹丝不动的一潭死水,令人感到沉闷和窒息;但也不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老叫人提心吊胆,而应当让学生感到既紧张热烈,又轻松愉快。下边所述《变色龙》的教学案例对课堂教学张弛的把握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第一课时,分析小说情节和环境描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是通过对人物语言描写的分析,认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一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节奏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后,由于学生刚从操场上进入教室,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不易马上进入紧张的课文学习。教师设计了一个与前面教学有联系、难度适中的问题: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了情节,这道题不难答出,但要求用简洁的话,又需要学生推敲斟酌,这样就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当一个同学用四句话概括后,马上有人举手发言,于是,回答简洁到三句、两句。这时教师打出作为简洁答案的投影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几次变化”。这句话,主要人物及其身份、主要事件、情节的变化都概括了出来,学生看了都说是“最简答案”。这个两分钟的小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其迅速从松弛状态进入到较为紧张的智力活动之中。紧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智力活动状态,来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一边提出启发式的问题,促其深思,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跃跃欲试的心态,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语言之后,又安排了一个“弛”的教学环节:打出一张自己绘制的人物形象对比图形的投影片,一边奥楚蔑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拧紧眉头”的“严厉面孔”;一边是“确知狗主人是将军的哥哥”后,“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的面孔,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征。同时,对比鲜明的漫画式滑稽画面,赢得满堂会心的笑声,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泼起来。为使“弛”不至于涣散注意力,需要及时使学生由“弛”到“张”,使大脑再度转入优势兴奋中心,以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又打出一张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变化的语言对照图表,并引导学生根据图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归纳,进而抽象概括出奥楚蔑洛夫“看风使舵的善变性格”及“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后,教师让学生看两分钟的课文朗读录相。绘声绘色的朗读表演,时而使学生凝神思索,时而令学生捧腹大笑,学生在欣赏中更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本质的认识,而且由于有了这一“弛”,当分析到小说结局、深入认识“变色龙”形象和社会意义这一“张”时,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又被调动起来了。
从全课的结构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密度较大。但是,由于合理地控制了张弛的转换,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乐此不疲。
总之,教学节奏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学中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很好地把握语文教学地节奏。
参考文献
[1] 引自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2]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321.
[3] 多宾.电影艺术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127.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