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偏低等问题。为此,语文教学做出了深刻的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客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堵养学牛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但当前似乎又现出另一种倾向:语文教学中重要文性而轻工具性理解和训练等。我想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在语文教宇中缺失了辩证观点的指导,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了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平衡与和谐。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来交际、传承、积累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正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展观出来的。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心灵碰撞、情感的激荡、生命的呐喊中,在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的。这既体现了语文的价值,也体现了人的价值。可以说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更强调血肉交融、心灵沟通、精神感悟和情感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评价语文教学主要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了没有,统一得怎么样。审视教学过程,主要看是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看学生掌握工具性的过程是否体现了人文性,同时也要看在体现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促进学生更好地拿握语文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感悟与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感受.、“体会”、“感悟”、“理解”、“领悟”、“体验”、“品味”、“推想”、“探究”等等。上述词语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都是为了达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们不会也不能对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发生直接作用。语文教学最终都要使学生获得识字的能力、习作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多处避开了“训练”一词,是针对语文教学现状而做出的变通处理,并非完全否定“训练”。事实上,《课程标准,又在多处表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砚点.即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观点,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肯定了训练的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并非不要训练,而是要避免将“训练”绝对化,片面化。语文教学中的各种训练活动应具有综合性:训练的目的是否正确,训练的要求是否恰当,训练的步骛、方法是否科学,训练的效果是否良好,重视创造性,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加强人文性,即在训练活动中创设人文氛围,伴随情感活动,使“训练”有趣、有味、有的、有效。
  在教学活动中,认知过程和训练活动常常是交错进行的。有时在认知基础上的训练会使训练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得当,效果更好。有时训练又可握进认知深化和巩固认知的成果。
  
  三、学生主体与老师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明确表述。
  然而,在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口号下,削弱了老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课堂上看似活跃,好像学生很主动,而实际常常是学生脱离课文,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弄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师不加引导。有的学生离开课文的主旨,背离正确价值观去戏说语文。歪批正题,美其名为“求异思维”。这些所谓的“主体性”,其实是在“主体性”的幌子下曲解主体,误导主体,阉割主体,或使主体莽莽撞撞、无功而返,或使主体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最终恰恰是失落了主体。
  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不能离开“教师主体”孤立地论述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同为主休,又互为客体。当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要削弱老师作 为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能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①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②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③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④优化教学过程,善于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⑤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⑥注意教学反馈,善于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习惯、效果的能力。
  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摆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互促、教学相长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困惑并不奇怪,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和解决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这些关系,不走极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在旧民新、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改革中扎实地向前迈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2-22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关键词: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
期刊
摘要:在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八大城市0—7岁学龄前几重的肥胖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儿重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肥胖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控制和预防矫治儿童超重、肥胖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主要为遗传和环境,其中环境因素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饮食中能量摄入过多,二是能量消耗过少。其中,家庭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只有引导家庭
期刊
摘要:解析几何问题的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握好解题的总体思想,运算能力要求较高。  关键词:简化;策略
期刊
摘要:文章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指出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通过对高职院校现状及发展需求的分析,阐明了加强实验室建设尤其是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结合实例,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     Talks About the Necessity for Increase the Practice Teac
期刊
摘要:国家教育部提出,要“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开发了计算机和传感器结合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即“DISLab”。由于DISLab实验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理念很好的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DISLab也相继被编入了普通高中物理的各版教材,成为信息技术
期刊
2008年3月《人生成败学概论》这本书的定稿,标志着“人生成败学”这门新学科已形成。它是为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生,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把握好人生方向、确定好人生目标、选准人生正确道路、避免人生重大失败、争取人生超常成功、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而奉献的一本独一无二的新自助书。  成败是成功和失败的简称,人生成败是人生成功和人生失败的简称。成功和失败是成败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既相对立又统一而存在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干预防治幼儿单纯性肥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教育行动研究、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法。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研究,肥胖儿童实验组的体质指数(BMI)要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但是又低于肥胖儿童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显著,这表明干预后肥胖儿童的肥胖程度跟肥胖对照儿童相比有所下降。肥胖实验儿童的体重增加要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和体重正常幼儿组,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显著
期刊
摘要: 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为留学生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文中分别从竞赛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用语、教态、教学手段等)和政治思想素质测试两个方面阐述了在竞赛中教师教学能力如何得以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留学生任课教师;教学能力    The contest for basic English teaching skills will be benefi
期刊
2008年9月24日,CCTV—1《今日说法》栏目,以“孩子心里的话”为题,播发了发生在2008年4月13日(周日)河南省新乡市代店村一个十三岁七年级学生小新趁家人午睡时,用绳索打结上吊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报道。那天小新把全家的脏衣服给洗了,午饭后1.7米高的小新突然趴在了父亲肩头上,常年在外打工、已经生疏了和儿子如何亲近的父亲有些不习惯,随口说了句“赶紧歇着吧”。没想到这竟然是父亲对儿子的最后一句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源出发,阐述了换位思维方法的原理,分析了换位思维方法教学应用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应用拓展,提出多维换位全息教学概念,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换位思维方法的教学应用优势,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参考。  关键词:换位思维; 教学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Empathy for Students  Dai 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