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文化
1.历史概况
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庙”。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元代时建成9宫8观。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朗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有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2.武当山古建筑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2)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3)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4)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铸造的,它是一座四坡重檐枋木庑殿台阁式建筑,九踩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建筑等级。
金殿的整个构件为铜铸而成,采用失蜡法铸造。全部构件由北京经古运河运至南京,然后溯长江到汉口,尔后入海拔1612米的汉水从古均州城运往武当山天柱峰顶装配成型。充满智慧的工匠在峰顶将水银和黄金熔入模具之中用木炭搅拌,待成泥状后即将熔解的泥状水银和黄金涂抹在金殿构件接缝上,再用木炭烘烤,待水银挥发后,接缝全无,只留下金光闪闪的金殿傲立峰顶。金殿耗用精铜20吨,黄金300公斤。金殿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十五世纪以前,我国的冶铸技术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至此,长江与汉水一线穿珠,故宫与武当山建筑群南北辉映。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武当山的古建筑对宗教、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良皋:《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3]杨立志主编《自然 历史 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文化
1.历史概况
武当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春秋至汉末,武当山已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汉时,就有许多隐士、道众到此结茅为庵。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道教得到发展。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太宗敕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庙宇;乾宁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庙”。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创建紫霄宫。元代时建成9宫8观。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遣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侍朗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率军民工匠三十多万人,用十二年时间,在武当山长达160里的建筑线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成化、嘉靖年间,又有所扩建和增建,使武当山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有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2.武当山古建筑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2)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3)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4)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铸造的,它是一座四坡重檐枋木庑殿台阁式建筑,九踩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建筑等级。
金殿的整个构件为铜铸而成,采用失蜡法铸造。全部构件由北京经古运河运至南京,然后溯长江到汉口,尔后入海拔1612米的汉水从古均州城运往武当山天柱峰顶装配成型。充满智慧的工匠在峰顶将水银和黄金熔入模具之中用木炭搅拌,待成泥状后即将熔解的泥状水银和黄金涂抹在金殿构件接缝上,再用木炭烘烤,待水银挥发后,接缝全无,只留下金光闪闪的金殿傲立峰顶。金殿耗用精铜20吨,黄金300公斤。金殿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十五世纪以前,我国的冶铸技术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至此,长江与汉水一线穿珠,故宫与武当山建筑群南北辉映。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武当山的古建筑对宗教、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良皋:《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3]杨立志主编《自然 历史 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