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博采杂家,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特思考精神,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平庸走向杰出。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文化素养;文化底蕴;读书观;杂家;独特思维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师文化中占的比例尤为突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美、华贵的文化气质和渊博深厚的人文知识是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下,仍有许多语文教师拘泥于课本、教参,忙于应试的练习、试题设计,其匠师化痕迹愈来愈重,学生在这样功利性的教学引导下自然对语文的教学产生一种厌恶之感,更谈不上理解感悟了。而中学语文课本以 “国学”为重,这是无可厚非的,语文是国语,是母语,但在当今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立足母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是当务之急。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呢?
首先树立科学的读书观。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不断地“充电”!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持之以恒专心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积极地顺应新课程的发展。
教师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为教师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师读书条件,吸引教师个性化的阅读,培养教师养成时常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第三、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作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最后,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声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炼自己,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师德,完善新的教学理念,塔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精彩的教学,推定新课程成功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文化素养;文化底蕴;读书观;杂家;独特思维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师文化中占的比例尤为突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美、华贵的文化气质和渊博深厚的人文知识是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下,仍有许多语文教师拘泥于课本、教参,忙于应试的练习、试题设计,其匠师化痕迹愈来愈重,学生在这样功利性的教学引导下自然对语文的教学产生一种厌恶之感,更谈不上理解感悟了。而中学语文课本以 “国学”为重,这是无可厚非的,语文是国语,是母语,但在当今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立足母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是当务之急。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呢?
首先树立科学的读书观。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不断地“充电”!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持之以恒专心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积极地顺应新课程的发展。
教师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为教师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师读书条件,吸引教师个性化的阅读,培养教师养成时常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第三、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作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最后,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声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炼自己,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师德,完善新的教学理念,塔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精彩的教学,推定新课程成功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