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口语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表達、交际、思维、反应、做人、生存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一年级儿童是训练说话的黄金时期,而初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新特点上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我想,我们只要让学生产生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会像打开了闸门的溪流源源不断。
  一、主题实用,双向互动
  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口语交际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交流的一种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组织师生和组织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必须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体现主题的实用性。如我在教学《学会安慰》一课时,针对创设情境中由于数学练习成绩不理想而伤心难过的小丽 ,作为伙伴,我们怎么来安慰她。在学生对话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诱导:“安慰时,也许会勾起当事人的自责,我们也可以从自身角度去安慰她,说话时要注意语气和语调,中国的语言特别有讲究。”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安慰,如能激励人重新振作起来的名言警句” ……这样的启发拓宽了学生的交际思路,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从“同情”到“理解”到“关心” 到“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学会安慰,学会交际;再如《长大了做……》口语交际课中,在环节“谈理想的访谈节目”中,我引导“主持人”在就“你长大想做什么?为什么?” 这个问题进行互动对话时,多追问几个问题,如:“在教过你的老师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位老师?说说原因。” “你长大后想当一名人民教师吗?为什么?”又如“你最崇拜哪位科学家?你能介绍一下他吗?”等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性:互动交际,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地进行着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应变能力和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的主题真正体现交际的实效性。
  二、贵在得法,生成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口语交际也不例外,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认为的,方法中有一把总钥匙,即一个“活”字。 “活”的金钥匙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依托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月内一次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动物头饰,让他们头戴头饰陶醉地进行自我介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在讲台分别摆上一个保温瓶、一个茶壶和几个茶杯,营造了“家”的氛围。孩子们在“接待客人”的交际中,就能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又比如,在《学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训练时,一顶导游帽,一个小喇叭,一面小彩旗,就能很好地包装出一个小导游,使其充分保持角色,发挥潜力,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就一定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不断地生成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实践训练,拓展思维
  口语交际能力的诸项能力因素,每一项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口语交际必须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采取必要的措施,让学生在众多的言语实践中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在课堂训练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听、说、交往以及待人处事的各种实践训练,以增强口语交际的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走向社会,到实践生活中去进行口语交际实践锻炼。例如,让学生接待客人、到商店买东西、问同学借学习用品、争辩问题……如我在教学《春天来啦》一课时,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去触摸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去寻觅春天大自然的美,去体验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去互相畅谈自己心中的感受。由于孩子们在野外观察,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新鲜有趣的现象所吸引,大脑始终能处于兴奋状态,创新思维就异常活跃。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得以拓展,在知识的丰富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我们要打破口语交际课以往封闭和僵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创设情境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使之具备良好的说话习惯和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语文的其他课上,如识字、阅读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上加以巩固,最后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获益。
  
其他文献
【摘要】选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米下锅。本文便是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二是积累素材不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今日发现,今日感悟;三是孩子对生活缺乏好奇心;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文教材、关注时事新闻、关注阅读几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关键词】素材积累素材缺乏原因解决办法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给学生对话造成困难。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有力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因此阅读对话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  一、扩充背景资料,美在对话有深度。   “前理解”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前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古诗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诗意,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资源的开掘更深更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形式更趋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使语文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与新课程貌合神离,课堂教学实效性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无效语文课堂教学之现象  (一)课堂内容过“全”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
着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學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重视语文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在培养人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问题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来自学生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代表了他们同龄人的思维水平。把他们提出的典型问题,再拿到他们之中去讨论,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容易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讲解代数式的概念时,有的学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并
如何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历来是中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英语水平达标是英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曾与一些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过这一问题,现在新课程改革已深入发展,可是英语后进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标志是学生英文能力急剧下降,学习态度差,考试不及格。近几年来我县中考英语成绩人平分均不足60分,及格率也不到50%,比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效减负、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每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因准备充分而能快速进入教的角色,学生也会被老师的激情所带动而进入学的角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的减低,尤其是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因已经讲完而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观察和要求,学生则因已经坚持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
小学生读古诗,不但能从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至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阅读古诗,重点不是在“阅”上面,而在“读”上面。这个读,不是一般意义的读,而是满怀情感地高声朗读的“读”。古诗(尤其是其中的抒情诗)适合于吟咏 (有节奏地朗读)。一首具有较浓抒情意味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那么,不但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