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发好奇心,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新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应包括把握问题设计的要求的能力、创设多种问题情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的设问,要能创设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到提问激思呢?
  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教与学的契合也将在此刻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师如何设计出精当的提问,使课堂教学取得成功,那就要抓好提问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都要想一想,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能为素质教育、教学要求、训练重点、难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分析能力等各方面服务。同时要考虑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否目的明确、难度是否适中,防止目的不强、频频发问、以多取胜的弊端。
  第二,提问要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要问在学生的疑难处,切合学生的求知的需要;也可以在学生无疑处激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切莫在课堂中无主次的频繁发问,没有针对性。虽然学生回答踊跃,课堂气氛还算活跃,可是学生只回答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对于文章的内涵、疑难点并没有理解和吸收。
  第三,提问要有系统性、层次性。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的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阶段设计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比如初读课文时,要设计肤浅、感知型的提问;精读课文时,要设计思考理解型的提问;巩固练习时,要设计创造和运动型的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有价值的提问要做到适量,不应多多益善,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做到适度,不要难度太大,使学生无从答起,抑制了学习兴趣。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认真仔细研究。同时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共同进步,从而使教学质量发生戏剧化变化,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做了重大调整,对思品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分析目前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在“新课改”形式下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思品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改”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这个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越来越倍受关注。众所周知,初中思品课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教师的角色地位由课堂的“霸主
许多高一新生刚到高中时会认为自己在初中的英语还不错,稍微一用心就能考八九十分。然而,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有举步维艰、无所适从的感觉。显然这是没处理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造成的。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否处理好初、高中衔接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影响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过渡的原因  1.学
【摘要】选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米下锅。本文便是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二是积累素材不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今日发现,今日感悟;三是孩子对生活缺乏好奇心;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文教材、关注时事新闻、关注阅读几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关键词】素材积累素材缺乏原因解决办法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给学生对话造成困难。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有力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因此阅读对话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  一、扩充背景资料,美在对话有深度。   “前理解”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前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古诗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诗意,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资源的开掘更深更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形式更趋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使语文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与新课程貌合神离,课堂教学实效性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无效语文课堂教学之现象  (一)课堂内容过“全”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
着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學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重视语文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在培养人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问题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来自学生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代表了他们同龄人的思维水平。把他们提出的典型问题,再拿到他们之中去讨论,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容易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讲解代数式的概念时,有的学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并
如何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历来是中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英语水平达标是英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曾与一些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过这一问题,现在新课程改革已深入发展,可是英语后进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标志是学生英文能力急剧下降,学习态度差,考试不及格。近几年来我县中考英语成绩人平分均不足60分,及格率也不到50%,比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效减负、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每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因准备充分而能快速进入教的角色,学生也会被老师的激情所带动而进入学的角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的减低,尤其是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因已经讲完而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观察和要求,学生则因已经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