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变,人的观念在变,教材也在变。但是不变的有一点,那就是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改变;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找准个人在课改中的位置
语文教师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而已。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二、谋求体现和达成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将语文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
1、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教学方法上不要盲目搞形式主义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大搞形式主义,吕型伟先生指出:“阻碍教育观念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也要打假,不要人云亦云,每一个观念的提出必须在实践中落实。”不少教师打着教改的旗号,搞些花样,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错,实际不然。在上教学公开课,评优课时,这点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我们应该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2、注重拓展提高
正如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引申,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1)教师的拓展: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相关思想内容的拓展、相关文体形式的拓展、课文所关涉的诗文的拓展、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史料的拓展、专题写作的拓展等。引出源头活水,拓展阅读时空,正是“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2)学生的拓展: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作多元化的理解,突出品味探究。具体操作时學生总能对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或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因强调“个性”而对学生的观点全都首肯,从而由“灌输”转为“无立场”,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极不妥当的。此外,脱离文本的拓展是不行的。如《项链》(必修3)一课讨论类似“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的问题是要不得的,是对文本整体性的破坏。
3、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
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或取得某个重要的结论,而在于能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学习训练,养成批评的意识,培养独立的精神。 近两年,我们开展了两次研究性学习,每次一般是第一学期的第5周至第二学期的第7周,供学生选择的课题如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研究、语言文字等,涵盖了选修模块的各个方面。课题的确定上,我们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重复;是课堂学习的拓展,而不是另搞一套。
除了上述三点外,以下几点是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
(1)“动手”做好课堂笔记——不只是记教师的板书,更要记自己的学习体会、精彩语句摘录……
(2)“放手”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硬笔书法比赛、各班轮流出版《灵雨》小报等。
(3)“放手”让学生写作文,除了当堂作文有一些限制外,我们鼓励学生在周记中充分放飞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4)诵读要求。课程中规定的背诵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多指定一些精美文章给学生诵读。
4、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中的积累,只有运用到作文中,才能真正地体现为语文能力。其实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也在于:明明平时读的、记的都不少,但真正在作文训练、考试时,似乎一切都忘了个一干二净。为什么?其实,这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为此,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探索。除了要求学生对课程中典型材料的概括归纳外,最主要是:(1)重视整理一些有特色的写法,并适时与学生的作文相比较,找出症结之所在。
(2)及时提供话题,让学生依据课程的材料撰写有关文字。如学习《传记选读》,可以给出“面对苦难”的话题让学生作文。
5、面向全体学生,由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个性差异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方法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有的学生才华早露,有的学生大器晚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不管是什么样的观念或是什么样的做法,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我们永远要思考的是:你的课堂教学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如果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你的一切“新”的东西,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关键词】新课改;改变;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找准个人在课改中的位置
语文教师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而已。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二、谋求体现和达成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将语文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
1、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教学方法上不要盲目搞形式主义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大搞形式主义,吕型伟先生指出:“阻碍教育观念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也要打假,不要人云亦云,每一个观念的提出必须在实践中落实。”不少教师打着教改的旗号,搞些花样,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错,实际不然。在上教学公开课,评优课时,这点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我们应该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2、注重拓展提高
正如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引申,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1)教师的拓展: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相关思想内容的拓展、相关文体形式的拓展、课文所关涉的诗文的拓展、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史料的拓展、专题写作的拓展等。引出源头活水,拓展阅读时空,正是“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2)学生的拓展: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作多元化的理解,突出品味探究。具体操作时學生总能对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或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因强调“个性”而对学生的观点全都首肯,从而由“灌输”转为“无立场”,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极不妥当的。此外,脱离文本的拓展是不行的。如《项链》(必修3)一课讨论类似“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的问题是要不得的,是对文本整体性的破坏。
3、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
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或取得某个重要的结论,而在于能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学习训练,养成批评的意识,培养独立的精神。 近两年,我们开展了两次研究性学习,每次一般是第一学期的第5周至第二学期的第7周,供学生选择的课题如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研究、语言文字等,涵盖了选修模块的各个方面。课题的确定上,我们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重复;是课堂学习的拓展,而不是另搞一套。
除了上述三点外,以下几点是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
(1)“动手”做好课堂笔记——不只是记教师的板书,更要记自己的学习体会、精彩语句摘录……
(2)“放手”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硬笔书法比赛、各班轮流出版《灵雨》小报等。
(3)“放手”让学生写作文,除了当堂作文有一些限制外,我们鼓励学生在周记中充分放飞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4)诵读要求。课程中规定的背诵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多指定一些精美文章给学生诵读。
4、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中的积累,只有运用到作文中,才能真正地体现为语文能力。其实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也在于:明明平时读的、记的都不少,但真正在作文训练、考试时,似乎一切都忘了个一干二净。为什么?其实,这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为此,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探索。除了要求学生对课程中典型材料的概括归纳外,最主要是:(1)重视整理一些有特色的写法,并适时与学生的作文相比较,找出症结之所在。
(2)及时提供话题,让学生依据课程的材料撰写有关文字。如学习《传记选读》,可以给出“面对苦难”的话题让学生作文。
5、面向全体学生,由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个性差异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方法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有的学生才华早露,有的学生大器晚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不管是什么样的观念或是什么样的做法,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我们永远要思考的是:你的课堂教学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如果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你的一切“新”的东西,只能是徒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