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书香校园的意义与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yun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让学生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他一生的教育成就最杰出的便是“书香校园”的建设。那么,踩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创设书香飘溢的校园,让师生在阅读中润泽人生,便成了教育人的永恒责任和追求。
  一、建设书香校园的意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为此,我们都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获取智慧的源泉。
  1.对学生:读书可以润泽人生
  温家宝总理曾经深刻地指出:“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让人获得知识,充满智慧,慰藉心灵,塑造人格,从而让人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1)读书获取知识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读书意味着获取知识。我们接触的自然、科学、思维知识多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文字记录的书籍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学习资料,可以随时随地地看。书也能把人的一生所拥有的可怜兮兮的时间和空间延展了,它带领我们到远古去寻觅,到未来去探访,到海外天边游历,到微观世界猎奇,到别人经历的人生里共享悲欢……每一本书都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选择了不同的书籍阅读,就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读的书越多,欣赏到的风景就越多。人生一路走来,不停地读书,也就不断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2)读书发展智慧
  读书不仅是求知的行为,还是开智的手段。读书能培养人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读书是一种心智活动,需要我们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将注意力集中于书籍,我们才能获取知识,捕捉有效的文字信息,以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久而久之,便在阅读中培养和造就了专注力和观察力。读书还能培养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阅读中我们会用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同别人一同体验那些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而在这一过程中联想力和想象力便被培养起来了。读书还能培养人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或许与作者有同感,或是超越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而这种超越就是创造力。在读书过程中人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智慧就得到了提高。
  (3)读书慰藉心灵
  读书能给人阅读的愉悦,让人拥有一份情趣,拥有一种心境。读书可以与作者交心,可以与主人公的命运共悲欢,也可以在书中汲取到一种积极上进的力量。正如作家柯灵所说:“书是我儿时的玩伴,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阅读就是人类精神的放飞。
  (4)读书塑造人格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优秀的书籍,它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凝聚着人类的真善美。一个人在与崇高对话的時候,他也就走向了崇高。走向崇高,则是人格的升华,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对教师:阅读提高个人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历来是人们修养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更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那些名师大家,无不是经过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才有所建树。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读书不仅是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他既能照见社会文明层次,也能照见学校文化内涵,还能照见学生的未来人生。所以教师读书的意义非凡。
  (1)教师读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对知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素质高低至关重要。教师要更好地教书育人,就必须通过不断读书学习主动获悉崭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教师要更好地教育学生,就需要保持谦卑心,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方式。
  (2)教师读书是全民阅读的需要
  有一句话发人深思,动人心魄:“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全民阅读”,曾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教师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全民阅读中应勇于成为领航员、先行者、带头人。带领学生读书,带领一个个家庭读书。
  (3)读书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在人类五层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让自己倾心于事业,和学生共成长才能获得强烈的幸福感。读书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正是这样的幸福通道。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与名师名家相遇,体悟他们曾经的困顿与坚持;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与同道中人分享教育工作的苦乐;在读书中,我们得以不断领悟教育工作的真切和美好;在读书中,我们得以明了教师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在读书中反思、成长,重建自己人生的坐标,焕发成长的内动力。
  二、建设书香校园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来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书香中成长。
  1.营造阅读环境,倾力打造书香飘溢的校园
  古语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重要了。学生的日常活动都在学校中进行,那么学校就要努力为学生创建诗意的空间和随时阅读的条件,让学生生活在书香飘溢的校园里,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引领着师生们爱上阅读。   (1) 文化熏陶感染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记忆,我所在的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 ,建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的魁星楼筑石门楣“文光射斗”四字,现在仍屹立于新教学楼门旁,它不仅仅是一块筑石,更是学校的一个灵魂,让现代化的校园永远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让生活在校园的每一位师生都映照在文学的光环之下,让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潜生着一种内涵追求。
  除了学校历史积淀的感染,校园文化建设也处处彰显文化的内涵,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学校的厅堂和楼层间都悬挂着读书名言启示。每个班级的走廊展板里都有图文并茂的专题读书介绍,每学期更换一次,有的班级是四大名著的介绍,有的班级是科普读物的介绍,有的班级是现代文学的介绍等等。每个班级走廊的窗台上设有好书推荐书架,并附有读者的阅读感受和推荐理由,感兴趣的同学就会驻足学习并留心购买。班级内部都有固定的读书交流展板,那里有班级每个学生的阅读经历和体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享受着书的智慧与芳香。
  (2) 提供阅读空间
  为方便师生阅读,让学生随处有书可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地爱上读书,设立“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吧—图书角”是营造书香校园的主要方法。
  随时借阅的“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校综合性的图书管理机构和借阅场所,是知识的海洋。学生在这里可以纵观古今,历览中外。为吸引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的装饰,力求简洁、明快、活泼、阳光。学校可以采取借阅累积卡来鼓励学生借书,每名学生有一张随身保存的借阅卡,借一本书学生在上面登记记录,归还时学校图书管理员在相应位置盖一个读书奖章,累积10个奖章获得一个读书明星卡。学生在这种自主读书需求与激励读书办法的促动下,形成了一种借书阅读的意识。
  集体学习的“阅览室”。阅览室是供师生驻足阅读的空间,要营造宁静、宽松、极具人文意蕴的阅读氛围,以洁、雅、净的环境吸引读者。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尽情地享受知识的甘露。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分办公楼的教师阅览室和综合楼的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是开放式的读书园地,那里有教师需要的教育书籍及文史书籍,教师可随时提供想要读的书目,科研主任会及时购买给大家,以方便教师借阅。学生阅览室里有学生喜欢的各种儿童书籍,固定时间向班级开放。每班每周有一节阅读课,由班主任老师将学生带到阅览室,在那里学生可畅游书海,静享读书的趣味。
  随处可读的“读书吧”。学生在校时间比较多,课间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也较大,给他们提供随心所欲的阅读场所,学生特别喜欢。“读书吧”就是非常好的方式。学校在每层楼的大厅里设置书架,可供阅读的舒适桌椅,每天中午都有同学坐在那里专心地读书,独享阅读时光。
  班内阅读的“图书角”。 “图书角”是班级智慧的宝藏,是学生在校的主要阅读平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图书角“的价值,让它带着孩子走进阅读的殿堂。“图书角”的建设和管理是关键。
  在“图书角”的建设中,本着人人参与、人人热爱的初衷,建议每名学生每学期捐出4本以上好书,投放到班级的图书角,采取编号管理,并在每本书的目录处附一页“借阅记录单”,供借此书看的人随时填写,在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借阅情况评出“学生最喜爱的图书”,学生们以自己捐献的图书被评上“学生最喜爱的图书”为荣,在这种读书活动的影响下,家长们纷纷买来许多新书好书供学生们阅读,因为都是孩子们自己挑选拿来的书,所以平时也都争相着去读,孩子们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也特别高涨。其次是规范图书的借阅管理,方便阅读。做事严而有序就会事半功倍,图书的借阅采取统筹安排加自主管理的办法,先在班级里竞选出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抽检图书的归还登记情况。学生的个人借阅完全靠自主和自愿,全班采取分组每周固定轮换借阅,安全有序的借阅形式既保证每个孩子都读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也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培养他们细品读的阅读习惯。图书的科学管理方便了同学们闲暇时间的阅读,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
  2.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创设读书交流的平台
  活动是育人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会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1)学校活动引领
  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可以设计丰富的读书活动。如每年一次的校园书市活动,孩子们在书市里自买自卖图书,在交流选鉴中更加珍爱图书。每年一次读书节、读书沙龙,学生们在交流分享中思考更深入,认识更深刻,读书更积极了。
  (2)班级活动拓展
  班级更是开展读书活动的主阵地。老师把每天在校的些许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多读书的好处。
  晨读活动:在清晨活动中抽取5分钟带孩子读背金波的儿歌《蝴蝶蝴蝶你找谁》,来培养低年级的语感、童趣,大一点的读背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这些诗歌短小凝炼,是培养语感和想象力的最佳读本。
  课前3分钟活动:利用好每天的课前3分钟,可以选取《三字经》读本,书中每节带有相应故事,提前把每个故事布置给学生,他们提前准备背诵,在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中加深了对本节《三字经》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阅读兴趣。学生渐渐喜欢上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丛书,这种学、记的引导是润物无声的,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记诵《弟子规》、《论语》等,既培养了读书的习惯,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
  读书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把看到的说出来。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15分钟自由读书时间,每天请一名学生进行“好书推荐”的读书交流,学生都提前准备内容,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向大家做介绍,每个学生都期待他推荐的书被大家认同,相互借阅购买,大家也在同学的推荐介绍中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孩子们乐此不疲。
  读书漂流活动:善用每周一天的中午读书漂流时间,和孩子们共同读整本的书。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坚持用周三的读书漂流时间给学生读小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在读中可以经常设置一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3)亲子活动延伸
  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可以将读书内容和空间都扩大化。学生在校的空闲时间有限,进行集中阅读的时间大部分还在家里。因此,动员家长参与就显得十分迫切。于是,从一年级起,就在班级里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书,把家长动员起来,做到家校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利用微信朋友圈每天晒晒孩子在家读书的情况,可以传照片,也可以介绍读书状态和读书内容,还要不定期地在微信群里发发自己最近看了什么书,推荐给广大家长和老师们,老师则利用班会时间总结孩子和家长读书情况,并评出“书香家庭”在微信群里表扬,形成互促互进的读书氛围。
  3.建立阅读评价,全面培养自主读书的学生
  對读书的评价是多元的,可从读书的数量与质量两方面进行鼓励评价。数量以学生的个人阅读记录为主,每名学生每学期设有一本“书虫在行动”积累本,里面的前2页记录孩子本人阅读过的书目。每月一统计,参考学校的“读书奖章”和“读书明星卡”,结合班级图书角的借阅记录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的阅读数量呈现在班级的“书虫在行动”展板上,爬的格子高,就会成为班级的“读书明星”。质量以学生的积累和批注为主,看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积累意识,评出班级的“读书博士”,并将他们的积累和批注展示上墙,供大家分享。每月还根据微信反馈和“家庭读书交流”记录单评出5个书香家庭,颁发奖状,并把获奖个人和家庭的照片张贴到“书香墙壁”上,来促进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从这面墙上,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足迹;从这面墙上,我们能够看到读书带给每个学生每个家庭的无穷益处。“书香墙壁”让学生们人人以读书为荣,班级里自然散发着无尽的书香。
  幽幽书香经久飘溢校园,卷卷书籍充盈润泽人生。让阅读伴随生命,让生命浸染书香,让每个学生成长在书香校园里。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例子”,“例子”提供了方向,告诉我们须追根溯源,还原语文的本真,直指教育、教学的“初心”。吕叔湘先生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提出:“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根本问题”,就是指要认清“教的是什么”和“人们学会一
期刊
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推出了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引领作用。节目播出后立即受到观众们的好评与热捧,诚如制作人董卿所说:“好的东西永远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  节目制作人对“朗读者”的诠释是:“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逐渐深入,批判性思维对于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共识还是明确的,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要以较高的标准来监控思维要素和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理性、多元、温和的态度当然要培养,不过更重要的是对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从大的方面讲,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
期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身处江南,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能医愚,然教师须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好读、乐读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追求。  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如何让语文教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
期刊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一项尤为引人关注。而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提问运用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以探索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理综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李白的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李白诗歌共四首,包括《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且这四首诗都被选在“诵读欣赏”单元。现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诵读单元调到了阅读单元,且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的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八年级(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语文老师一直勤恳工作,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改革,但是我们的成效一直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鉴赏能力比较薄弱,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些语文成绩能稳居前列的学生大都是“腹有诗书”、“满腹经纶”,有着丰富的阅读量和较为全面的文学素养,所以语文老师不得不承认学生语文成绩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大都是学生自己积淀的结果。还记得高考语文148分的
期刊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文章的有效手段。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学生吸收文言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精神熏陶的有效途径。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言文失联”的尴尬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指出,诵读文言文,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