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面旗帜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纲领,反映了13人民共同的愿望。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不仅在江苏省而且在全国都树立了一面全面小康的旗帜。昆山建设小康社会最突出的有三个特点。
一、昆山的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昆山不仅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非常稳定,农民基本享有和市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和城市持平,城乡发展均衡、协调。
二、昆山的小康是城乡一体化的小康。昆山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1,比全国3.2:1的水平要低得多。昆山已基本上消除了城乡差别,甚至农村比城市更适宜人居。
三、昆山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昆山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达到65%,2000元以下的只有1.1%,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昆山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昆山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称赞。
昆山经验的出现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全面小康战略的结果。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十六大以后制定了全面小康的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把全面小康的目标定量化,同时根据各个地市的不同情况,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并进行倒计时,逐年进行考核,工作非常扎实。这套指标是初试的,但也是全面的、科学的。通过指标体系来抓全面小康,既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感,又能给全面小康建设以全面、正确的引导。江苏省的这一做法值得各地推广。
我对昆山市今后的发展提两点希望。第一,希望昆山能进一步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二,希望能够发挥昆山工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吸纳外来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吸纳一些高素质的劳动力到昆山来创业,为全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面小康的一个活样板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鹤
江苏及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在两个方面可能对全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科学地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活的样板。
一、关于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六大之后,江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际经验和有关部门研究成果,经过反复调查,制订了一个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既有经济发展,也有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既有生态环境,也体现了政治文明,共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这些指标是十六大以来国家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具体体现,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了这个指标体系切实促进市、县全面小康建设。江苏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明确了具体的实现时间表和时序进度。每年对全省及所有市、县的全面小康进展情况进行测算检查,并负责任地向社会进行公布。这样就使政府导向、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体现了很好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智慧。
二、关于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
从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昆山经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昆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形态。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小康的描述就是“六个更加”和“一个惠及”。但全面小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各地都在摸索。昆山的成功实践,填补了这个空白,为全面小康展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昆山经验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昆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就是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昆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遇到的发展难题,以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结构转变,突出比较优势,坚持协调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第三,衡量是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最终要看老百姓的认可程度。昆山的全面小康是过得硬的,不仅通过了省里组织的严格考核验收,而且得到了全市老百姓的认可,认可度达73.2%。这种认可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真正的互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昆山具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历史优势、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在向昆山学习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昆山的做法,而是要学它的核心精神、核心内容,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不断创新的发展新路。
昆山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朱之鑫
总结提炼昆山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昆山经验以及昆山市委市政府一些好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我们至少有四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利用倒逼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几年,资源环境的制约和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日益显现,越是发达的地区所受的影响越大。昆山人把这种压力和制约看作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主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动脑筋、下功夫。如,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利用外资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初步形成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配套的格局;推动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开始走在前列;提高集约用地、集中开发水平,实现了由分散建设向集聚发展的转变。
第二个启示是,立足富民优先,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开辟新的致富途径。实施“五道保障”,建立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保障体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
第三个启示是,坚持城乡统筹,改善生态环境,摆脱“二元结构”束缚。昆山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1左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昆山都搭起了比较好的框架,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城市规划建设到位,兼顾城乡,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整齐有序,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另一方面是打破城乡壁垒,在户籍、就业、教育等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努力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第四个启示是,营造和谐氛围,体现包容胸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昆山经验证明,建设和谐社会,基层政府大有可为。昆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正确处理干群、政商、劳资、新老昆山人、人与自然、发展和稳定等“六个关系”,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对待新昆山人的包容态度使我们印象深刻。在就业、社会保障上,昆山市政府对外来人能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并积极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很不容易的。
昆山经验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朱佳木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昆山经验,或者说应当从昆山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呢?我感到,对于全国大多数缺少昆山特定区位优势和边际效应的地方来说,学习昆山的经验应当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把勇于创新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绝不仅仅是有勇气,能创新,而是在勇于创新的同时,还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昆山各级政府大抓高效服务、规范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到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过去有人说:“不到上海,不知钱有多么少。”后来又加了一句:“不到昆山,不知效率有多么高。”昆山人把城市作为品牌来培育,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来发展,投资者才会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否则,光有勇气而不实干,只能是一槌子买卖。
第二,把工作热情与冷静思考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昆山的成功绝不是单纯凭借一股热情,而是既有对工作的热情,又有对客观形势和自身条件的冷静分析,心是热忱的而头脑却是冷静的。例如,昆山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并非头脑发热,一厢情愿,而是从自己所处的区位实际情况做出的明智选择。针对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实际情况,他们又及时调整过去比较粗放的开发方式,通过控制配套用地限度、增加厂房高度等方法,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这些都说明,昆山的各级领导不仅有一颗火热的心,而且有一个冷静的头脑。
第三,把狠抓中心与统筹全局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昆山的各级领导在死死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并没有单打一,而是从全局出发,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社会各个方面,如城市与农村、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和《朱子家训》作者朱伯庐的故乡。今天,昆山人善于统筹全局、注重和谐发展,固然是执行“两手抓”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昆山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继承和发扬。
全面小康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徐一帆
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最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把排头兵、领头羊的经验总结好。
一、昆山市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对照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2005年底,昆山全面达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百强县评比中,昆山成为百强县之首。昆山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战略,构建“实力小康”、“效益小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富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推进科教、人才战略,构建“和谐小康”、“人本小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生态理念规划产业发展,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小康”、“活力小康”。
二、昆山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人民得实惠的全面小康。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主要从客观角度表明了2005年昆山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为了从居民主观认同角度考察全面小康达标情况,江苏省统计局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昆山百姓话小康”的电话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昆山的全面小康确实是人民得实惠的全面小康。有73.2%的昆山人、73.2%的“新昆山人”都认为昆山已经或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在昆山,买房买车、教育及经济投资已成为家庭消费结构的主体,居民对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满意。
三、全面小康指标在昆山的发展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昆山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将宏观政策与本地实践的创新性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相结合,把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变成了可看、可感受、可学习的一些具体东西,这样就使我们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也就更能取得成功。昆山在全面小康之路上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验证和生动体现,为推进我国基本现代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可以说,全面小康指标在昆山的发展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江苏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了率先的要求,有利于明确目标、凝聚人心,有利于引导各级干部尽快转变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责任编辑:袁 文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纲领,反映了13人民共同的愿望。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不仅在江苏省而且在全国都树立了一面全面小康的旗帜。昆山建设小康社会最突出的有三个特点。
一、昆山的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昆山不仅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而且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非常稳定,农民基本享有和市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和城市持平,城乡发展均衡、协调。
二、昆山的小康是城乡一体化的小康。昆山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1,比全国3.2:1的水平要低得多。昆山已基本上消除了城乡差别,甚至农村比城市更适宜人居。
三、昆山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昆山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达到65%,2000元以下的只有1.1%,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昆山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昆山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称赞。
昆山经验的出现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全面小康战略的结果。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十六大以后制定了全面小康的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把全面小康的目标定量化,同时根据各个地市的不同情况,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并进行倒计时,逐年进行考核,工作非常扎实。这套指标是初试的,但也是全面的、科学的。通过指标体系来抓全面小康,既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感,又能给全面小康建设以全面、正确的引导。江苏省的这一做法值得各地推广。
我对昆山市今后的发展提两点希望。第一,希望昆山能进一步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二,希望能够发挥昆山工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吸纳外来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吸纳一些高素质的劳动力到昆山来创业,为全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面小康的一个活样板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鹤
江苏及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在两个方面可能对全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科学地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活的样板。
一、关于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六大之后,江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际经验和有关部门研究成果,经过反复调查,制订了一个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既有经济发展,也有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既有生态环境,也体现了政治文明,共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这些指标是十六大以来国家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具体体现,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了这个指标体系切实促进市、县全面小康建设。江苏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明确了具体的实现时间表和时序进度。每年对全省及所有市、县的全面小康进展情况进行测算检查,并负责任地向社会进行公布。这样就使政府导向、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体现了很好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智慧。
二、关于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
从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昆山经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昆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形态。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小康的描述就是“六个更加”和“一个惠及”。但全面小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各地都在摸索。昆山的成功实践,填补了这个空白,为全面小康展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昆山经验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昆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就是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昆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遇到的发展难题,以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结构转变,突出比较优势,坚持协调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第三,衡量是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最终要看老百姓的认可程度。昆山的全面小康是过得硬的,不仅通过了省里组织的严格考核验收,而且得到了全市老百姓的认可,认可度达73.2%。这种认可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真正的互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昆山具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历史优势、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在向昆山学习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昆山的做法,而是要学它的核心精神、核心内容,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不断创新的发展新路。
昆山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朱之鑫
总结提炼昆山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昆山经验以及昆山市委市政府一些好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我们至少有四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利用倒逼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几年,资源环境的制约和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日益显现,越是发达的地区所受的影响越大。昆山人把这种压力和制约看作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主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动脑筋、下功夫。如,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利用外资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初步形成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配套的格局;推动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开始走在前列;提高集约用地、集中开发水平,实现了由分散建设向集聚发展的转变。
第二个启示是,立足富民优先,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开辟新的致富途径。实施“五道保障”,建立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保障体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
第三个启示是,坚持城乡统筹,改善生态环境,摆脱“二元结构”束缚。昆山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1左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昆山都搭起了比较好的框架,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城市规划建设到位,兼顾城乡,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整齐有序,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另一方面是打破城乡壁垒,在户籍、就业、教育等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努力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第四个启示是,营造和谐氛围,体现包容胸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昆山经验证明,建设和谐社会,基层政府大有可为。昆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正确处理干群、政商、劳资、新老昆山人、人与自然、发展和稳定等“六个关系”,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对待新昆山人的包容态度使我们印象深刻。在就业、社会保障上,昆山市政府对外来人能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并积极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很不容易的。
昆山经验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朱佳木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昆山经验,或者说应当从昆山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呢?我感到,对于全国大多数缺少昆山特定区位优势和边际效应的地方来说,学习昆山的经验应当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把勇于创新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绝不仅仅是有勇气,能创新,而是在勇于创新的同时,还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昆山各级政府大抓高效服务、规范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到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过去有人说:“不到上海,不知钱有多么少。”后来又加了一句:“不到昆山,不知效率有多么高。”昆山人把城市作为品牌来培育,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来发展,投资者才会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否则,光有勇气而不实干,只能是一槌子买卖。
第二,把工作热情与冷静思考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昆山的成功绝不是单纯凭借一股热情,而是既有对工作的热情,又有对客观形势和自身条件的冷静分析,心是热忱的而头脑却是冷静的。例如,昆山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并非头脑发热,一厢情愿,而是从自己所处的区位实际情况做出的明智选择。针对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实际情况,他们又及时调整过去比较粗放的开发方式,通过控制配套用地限度、增加厂房高度等方法,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这些都说明,昆山的各级领导不仅有一颗火热的心,而且有一个冷静的头脑。
第三,把狠抓中心与统筹全局结合起来
昆山经验告诉我们,昆山的各级领导在死死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并没有单打一,而是从全局出发,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社会各个方面,如城市与农村、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和《朱子家训》作者朱伯庐的故乡。今天,昆山人善于统筹全局、注重和谐发展,固然是执行“两手抓”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昆山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继承和发扬。
全面小康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徐一帆
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最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把排头兵、领头羊的经验总结好。
一、昆山市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对照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2005年底,昆山全面达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百强县评比中,昆山成为百强县之首。昆山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战略,构建“实力小康”、“效益小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富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推进科教、人才战略,构建“和谐小康”、“人本小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生态理念规划产业发展,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小康”、“活力小康”。
二、昆山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人民得实惠的全面小康。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数据,主要从客观角度表明了2005年昆山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为了从居民主观认同角度考察全面小康达标情况,江苏省统计局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昆山百姓话小康”的电话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昆山的全面小康确实是人民得实惠的全面小康。有73.2%的昆山人、73.2%的“新昆山人”都认为昆山已经或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在昆山,买房买车、教育及经济投资已成为家庭消费结构的主体,居民对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满意。
三、全面小康指标在昆山的发展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昆山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将宏观政策与本地实践的创新性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相结合,把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变成了可看、可感受、可学习的一些具体东西,这样就使我们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也就更能取得成功。昆山在全面小康之路上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验证和生动体现,为推进我国基本现代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可以说,全面小康指标在昆山的发展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江苏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了率先的要求,有利于明确目标、凝聚人心,有利于引导各级干部尽快转变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