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国瑞 马达文 宗永进 薛晓云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如皋“三三三”模式的开拓性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它主要包括:“三个联合”就业培训新模式,即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培训新模式;“三位一体”就业服务新机制,即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介绍和权益保护服务新机制,形成转移培训、就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一体化”格局;“三优品牌”,即培训专业品牌、学校品牌和劳务品牌。在“三三三”模式的开拓和推行过程中,如皋市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健全组织机构,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4月专门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等10多个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各镇、区相应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小组,并依托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各村明确村委会主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联络员,全市上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一体化格局。坚强的组织领导、健全的工作机构,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构建了完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政策框架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特别是2005年,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通知》,率先在南通市启动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全市以市技工学校为主体,于2005年9月底启动了农民创业培训,搬经、江安、桃园、雪岸、柴湾、石庄等镇相继启动了创业培训。全市通过创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培训结业证书》者1700多人,实现创业就业者467人。整个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省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认真贯彻新时期市场就业的方针,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载体建设。为了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如皋市按照“新三化”要求,对中心市场进行了扩建,使中心市场拓展到目前的1000平方米,硬件建设再上台阶,软件建设不断加强,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实现了市、镇和城区4个街道“三级”网络全线贯通,建立了如皋就业网站,全天候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录用备案、合同鉴证、信息查询、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咨询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在建设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还将农村市场作为建设重点,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如皋港建立了“江苏省沿江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大力鼓励各镇建立职业中介组织,消灭了中介服务空白镇,实现了全市上下职业中介组织的全面覆盖。全市现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其中,境外劳务机构2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
建立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随着转移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维权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形成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加强基础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移培训,主要建立了培训前备案、培训减免费、培训考核发证和培训补助申报等四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劳务输出,主要采取了求职报名登记、用工(劳务)合同管理、劳务输出(录用)备案、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信息入网管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劳务输出奖励等八项措施。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加强监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政府公共财政除将这一投入列入重要支出项目外,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本身都应承担资金投入的相应责任,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如皋市专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按照农村人口人均1-2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市财政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8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支持,基本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资金的需求。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金的管理,我们根据省和南通市规定,制定了如皋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收费和转移培训、劳务输出补贴(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践正在证明,“三三三”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如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袁 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如皋“三三三”模式的开拓性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它主要包括:“三个联合”就业培训新模式,即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培训新模式;“三位一体”就业服务新机制,即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介绍和权益保护服务新机制,形成转移培训、就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一体化”格局;“三优品牌”,即培训专业品牌、学校品牌和劳务品牌。在“三三三”模式的开拓和推行过程中,如皋市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健全组织机构,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4月专门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等10多个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各镇、区相应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小组,并依托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各村明确村委会主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联络员,全市上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一体化格局。坚强的组织领导、健全的工作机构,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构建了完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政策框架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特别是2005年,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通知》,率先在南通市启动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全市以市技工学校为主体,于2005年9月底启动了农民创业培训,搬经、江安、桃园、雪岸、柴湾、石庄等镇相继启动了创业培训。全市通过创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培训结业证书》者1700多人,实现创业就业者467人。整个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省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认真贯彻新时期市场就业的方针,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载体建设。为了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如皋市按照“新三化”要求,对中心市场进行了扩建,使中心市场拓展到目前的1000平方米,硬件建设再上台阶,软件建设不断加强,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实现了市、镇和城区4个街道“三级”网络全线贯通,建立了如皋就业网站,全天候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录用备案、合同鉴证、信息查询、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咨询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在建设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还将农村市场作为建设重点,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如皋港建立了“江苏省沿江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大力鼓励各镇建立职业中介组织,消灭了中介服务空白镇,实现了全市上下职业中介组织的全面覆盖。全市现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其中,境外劳务机构2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
建立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随着转移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维权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形成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加强基础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移培训,主要建立了培训前备案、培训减免费、培训考核发证和培训补助申报等四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劳务输出,主要采取了求职报名登记、用工(劳务)合同管理、劳务输出(录用)备案、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信息入网管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劳务输出奖励等八项措施。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加强监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政府公共财政除将这一投入列入重要支出项目外,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本身都应承担资金投入的相应责任,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如皋市专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按照农村人口人均1-2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市财政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8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支持,基本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资金的需求。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资金的管理,我们根据省和南通市规定,制定了如皋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收费和转移培训、劳务输出补贴(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践正在证明,“三三三”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如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