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并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激发朗读兴趣、做好示范朗读、引导反复朗读、优化朗读指导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能力;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困境
(一)朗读教学的大环境不容乐观
应试教育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体表现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朗读并不在中考语文的范畴内,教师对朗读教学难以施力,学生对朗读学习也不感兴趣。客观上说,朗读已经成为听说读写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教师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今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已经很少能看到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许多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难以通过朗读来展现课文的内涵。较强的朗读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在展现经典文本的情感内涵时,朗读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的忽视,会影响到朗读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较低
朗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在理解文本情感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展现自己理解的能力。许多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并将读与背的内容局限于考试内容。由此可见,朗读在学生心中的作用仅限于为背诵服务,学生不会真正用心感受朗读带给心灵的荡涤,很难真正体会到朗读的美妙。学生对朗读内涵的理解不够,朗读兴趣较低,无法投入朗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朗读兴趣
通过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独特作用,逐渐养成朗读的习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要为学生选择经典的朗读作品,如《皇帝的新装》《黄河颂》《背影》《龟虽寿》等,让学生沉浸在绘声绘色的朗读氛围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朗读有了尝试的冲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妙处,教师可为学生准备《金色花》,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开始亲身试验。学生高度投入,反复揣摩,朗读效果良好。通过全身心的朗读,有学生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仿佛每个字都能深入内心,作品中主人公此时的心情让人感同身受,整个人都接受了文化气息的直接熏陶。”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渐被培养出来。这样的亲身体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持久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朗读早课,让学生通过朗读名文佳作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二)做好示范朗读
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做到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与普通朗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让学生寻找感觉。教师的有感情范读,能够让学生对有感情朗读产生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通过聆听教师标准的朗读,学生能够对课文形成准确的理解,找到自己在朗读中的改进方向,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比如,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时,可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得到更真切的体会。教师范读后,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节奏和停顿特点,尝试自己进行朗读,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要选用一些合适的图片来辅助学生的朗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课文中几度描绘的杨梅、缅桂花等景物,教师应该在课前展示相关图片,并且加以甄選,选出符合课文意境的图片。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著名写景课文,教师可以在进行示范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荷塘景色图,让学生更直观地对课文中的情景产生深刻体会,从而推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朗读教学中做好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中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效果也不明显。这个时候,教师通过自己的范读,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参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文本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产生较为恰当的情感,进而带着感情朗读。
(三)引导反复朗读
朗读能在让学生透彻体会课文情感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灵的荡涤。在学生进行朗读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中心点,以此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的要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迸发的情感,从而对课文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紧扣课文要点所进行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比如,教师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要紧扣白求恩大公无私的精神和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相关字词、段落进行反复品味,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通过这种对重要情节的反复揣摩和理解,学生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丰富自己的阅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细心体会课文的停顿、语速等方面的变化,结合课文的要点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进一步丰富朗读所带来的内心体验。反复朗读看起来是一种比较机械的行为,但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领会到文本的内在意义,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在朗读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将这些意义表达出来,提升朗读的层次,使学生在文本理解与文本朗读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优化朗读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初中生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具备应有的朗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在《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断句方式朗读课文中描绘白杨树及其生长的高原风景的段落,引导学生揣摩出最能够表达课文感情色彩的断句方式,从而将白杨树高耸挺拔的气势和高原广袤无垠的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朗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朗读现状给予适时及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最合适的朗读方式,不仅从中收获日渐成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情感。相对于范读而言,朗读指导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优化朗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更明显的进步。
总之,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为朗读教学增添色彩,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的朗读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祝芸.培养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4(14):53.
[2]沙福莲.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能力[J].名师在线,2019(11):16-17.
[3]赵翠兰.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6):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能力;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困境
(一)朗读教学的大环境不容乐观
应试教育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体表现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朗读并不在中考语文的范畴内,教师对朗读教学难以施力,学生对朗读学习也不感兴趣。客观上说,朗读已经成为听说读写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教师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今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已经很少能看到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许多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难以通过朗读来展现课文的内涵。较强的朗读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在展现经典文本的情感内涵时,朗读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的忽视,会影响到朗读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较低
朗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在理解文本情感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展现自己理解的能力。许多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并将读与背的内容局限于考试内容。由此可见,朗读在学生心中的作用仅限于为背诵服务,学生不会真正用心感受朗读带给心灵的荡涤,很难真正体会到朗读的美妙。学生对朗读内涵的理解不够,朗读兴趣较低,无法投入朗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朗读兴趣
通过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独特作用,逐渐养成朗读的习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要为学生选择经典的朗读作品,如《皇帝的新装》《黄河颂》《背影》《龟虽寿》等,让学生沉浸在绘声绘色的朗读氛围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朗读有了尝试的冲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妙处,教师可为学生准备《金色花》,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开始亲身试验。学生高度投入,反复揣摩,朗读效果良好。通过全身心的朗读,有学生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仿佛每个字都能深入内心,作品中主人公此时的心情让人感同身受,整个人都接受了文化气息的直接熏陶。”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渐被培养出来。这样的亲身体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持久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朗读早课,让学生通过朗读名文佳作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二)做好示范朗读
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做到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与普通朗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让学生寻找感觉。教师的有感情范读,能够让学生对有感情朗读产生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通过聆听教师标准的朗读,学生能够对课文形成准确的理解,找到自己在朗读中的改进方向,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比如,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时,可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得到更真切的体会。教师范读后,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节奏和停顿特点,尝试自己进行朗读,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要选用一些合适的图片来辅助学生的朗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课文中几度描绘的杨梅、缅桂花等景物,教师应该在课前展示相关图片,并且加以甄選,选出符合课文意境的图片。对于《荷塘月色》这篇著名写景课文,教师可以在进行示范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荷塘景色图,让学生更直观地对课文中的情景产生深刻体会,从而推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朗读教学中做好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中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效果也不明显。这个时候,教师通过自己的范读,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参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文本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产生较为恰当的情感,进而带着感情朗读。
(三)引导反复朗读
朗读能在让学生透彻体会课文情感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灵的荡涤。在学生进行朗读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中心点,以此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的要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迸发的情感,从而对课文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紧扣课文要点所进行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比如,教师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要紧扣白求恩大公无私的精神和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相关字词、段落进行反复品味,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通过这种对重要情节的反复揣摩和理解,学生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丰富自己的阅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细心体会课文的停顿、语速等方面的变化,结合课文的要点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进一步丰富朗读所带来的内心体验。反复朗读看起来是一种比较机械的行为,但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领会到文本的内在意义,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在朗读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将这些意义表达出来,提升朗读的层次,使学生在文本理解与文本朗读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优化朗读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初中生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具备应有的朗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在《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断句方式朗读课文中描绘白杨树及其生长的高原风景的段落,引导学生揣摩出最能够表达课文感情色彩的断句方式,从而将白杨树高耸挺拔的气势和高原广袤无垠的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朗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朗读现状给予适时及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最合适的朗读方式,不仅从中收获日渐成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情感。相对于范读而言,朗读指导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优化朗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更明显的进步。
总之,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为朗读教学增添色彩,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的朗读能力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祝芸.培养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4(14):53.
[2]沙福莲.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能力[J].名师在线,2019(11):16-17.
[3]赵翠兰.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