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短短六句三十 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女词人惜花伤春的无限心曲。正如《蓼园词选》所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所以,面对这样一首其文极简、其意颇丰的奇妙之词,我想,我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当做快餐来吃,非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不足以体会其妙处。为此,我对这首词主要的教学环节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诵读——读出词意: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自由朗读这首词,并发挥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拟个恰当的题目。
2.悟读——悟出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揣摩词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3.品读——品出妙语:这首小令也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说说自己的看法。
4.比读——比出意趣:比较李清照这首词和唐代韩偓《懒起》诗,想一想,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以上四个环节遵循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规律,既环环相扣又不断深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所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这样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良好的引导,就不能简单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启发铺垫,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逐渐明了,并学会学习,提升能力。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所以,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借到位的铺垫,把要传达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体悟出来,自己总结出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上述环节还是收到了层层铺垫的效果。可见,只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由浅入深,引导到位,学生的才情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学生,启发着学生。著名特级教师郭惠宇认为好的语文课应该注入师生的真情,充满灵动之美。教师能够上课前抉择目标,成竹在胸,随机着色;上课中因时而化,因势利导,注重营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以自己的个性与追求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自己的解读来介绍李清照,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要展示自己的学识与风采,以自己的智慧促发学生的智慧。所以我是这样来介绍李清照的:1.出身:官宦人家,名门闺秀,书香门第,旷世才女。2.经历:少年情怀自是得——朱颜辞镜花辞树——怎一个“愁”字了得。3.为人: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4.为文:“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2.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在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觉得在这节课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读诗要“读出情趣”、“读出境界”、“读出胸襟”。 让心灵在诗意中浸润,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3.以自己的品评来激发学生,让学生有方可循。尽管诸多资料上对李清照的这首词鉴赏的文字很多,但是,若缺少了教师深入而独到的认识和提炼,也就没有了灵气和生命,成了死板教条的照搬。所以在教学时,我既教给学生一些品评妙语的方法,又适时地亮出自己的品读成果。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领到了文本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品尝到了美好的作品带来的艺术享受。
反思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开始时介绍作者的内容有点多,学生读写的环节节奏慢了一些,导致后面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只能课后处理。投影的屏幕也不太清楚,影响了课堂的流程。另外,整堂课虽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透,引领学生鉴赏也比较到位,但拓展的内容略显不足。这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仍需努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太圆满的课也是不真实的,从学生的学入手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并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却是真实的课堂,也是符合学习规律的课堂。
1.诵读——读出词意: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自由朗读这首词,并发挥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拟个恰当的题目。
2.悟读——悟出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揣摩词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3.品读——品出妙语:这首小令也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说说自己的看法。
4.比读——比出意趣:比较李清照这首词和唐代韩偓《懒起》诗,想一想,为什么李词比韩诗更给人以意趣横生之感?
以上四个环节遵循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规律,既环环相扣又不断深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所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这样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良好的引导,就不能简单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启发铺垫,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逐渐明了,并学会学习,提升能力。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所以,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借到位的铺垫,把要传达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体悟出来,自己总结出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上述环节还是收到了层层铺垫的效果。可见,只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由浅入深,引导到位,学生的才情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学生,启发着学生。著名特级教师郭惠宇认为好的语文课应该注入师生的真情,充满灵动之美。教师能够上课前抉择目标,成竹在胸,随机着色;上课中因时而化,因势利导,注重营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以自己的个性与追求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自己的解读来介绍李清照,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要展示自己的学识与风采,以自己的智慧促发学生的智慧。所以我是这样来介绍李清照的:1.出身:官宦人家,名门闺秀,书香门第,旷世才女。2.经历:少年情怀自是得——朱颜辞镜花辞树——怎一个“愁”字了得。3.为人: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4.为文:“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2.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在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觉得在这节课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读诗要“读出情趣”、“读出境界”、“读出胸襟”。 让心灵在诗意中浸润,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3.以自己的品评来激发学生,让学生有方可循。尽管诸多资料上对李清照的这首词鉴赏的文字很多,但是,若缺少了教师深入而独到的认识和提炼,也就没有了灵气和生命,成了死板教条的照搬。所以在教学时,我既教给学生一些品评妙语的方法,又适时地亮出自己的品读成果。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领到了文本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品尝到了美好的作品带来的艺术享受。
反思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开始时介绍作者的内容有点多,学生读写的环节节奏慢了一些,导致后面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只能课后处理。投影的屏幕也不太清楚,影响了课堂的流程。另外,整堂课虽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透,引领学生鉴赏也比较到位,但拓展的内容略显不足。这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仍需努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太圆满的课也是不真实的,从学生的学入手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并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却是真实的课堂,也是符合学习规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