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之价值观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ANJ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大小小的艺术研讨会、报告会、或某位名人仁者的座谈会中,我们往往会听到些许谈及当下的绘画艺术缺少精神性、向上性等等。从上帝死了,人类死了,到颓废无望的艺术,总而言之一句话:"当下的艺术无救了,当下的艺术家成了进步的羔羊,穷途末路了。"有时我们不得不停下思考这些言词,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绘画是否真的失去意义了。如果你不把这个事业神圣化,而是正视它,你就会发现艺术正在延自己的规律发展、发生,艺术家们也正在成为这种发展的助动力。列宁告诉我们:"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艺术从来不只是被动的反映客观现实,它总是主动的变革现实、表达人类的生命意志(1)。就西言现代艺术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它们两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发代艺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因为"艺术作为一个开放式概念已成为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具体变化的晴雨表,艺术观的变化,亦即人以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看法的变化。因此,现代艺术乃是在现代人对自己和自己生活方式的不断思考和争论的结果"(2)。
  
  一、生活的社会背景正迅速变化着
  
   艺术的社会性一直紧靠随适用性,这是一种规律,规律是无法人为制止的。我们常说:"人类要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我们。"艺术的大规律也是这样的,它也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产物。我们的敦煌壁画堪称艺术学习之典范,艺术价值之高众所周知,可就其创作的社会背景而言,那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传播宗教思想巩固统治的工具。其所谓的艺术家也是当时目不识丁的工人、匠人(现在我们所说的民工)。中国的长城为的是防御,古埃及的金字塔只是法老的墓室,但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世界的建筑师所无法相信为之叹服的"艺术品"。这些劳工当时做这些事时会想它的艺术性、精神性吗?
  任何生命体(包括艺术家),生命体的活动(包括从事艺术)都离不开这个社会。因为社会才是他们生存并发展的土壤,一切活动都要在这里发芽、开花乃至结果。我们的作品在反映这个社会反映这个社会的精神(即使你不想),因为"艺术永远是生命隐秘的流露(3)"。绘画不仅是画家的劳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精神性。它创作于某个时代而不可避免的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性,所以经自身就蕴育了这个社会的精神性。如果我们非要说艺术无救了,那你应该说这个社会死了,我们都成了行尸走肉了。
  
  二、绘画艺术选择的题材更加宽泛
  
  大卫画了《拿破仑加冕礼》为后人所称赞,成为古典艺术的典范。想想如果当下有哪位"艺术家"画了《布什竞选》诸如此类,虽有同样的技法,还会有人来赞美如此之"巨作"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我想这样的作品会被蔑视,被视为趋炎附势之作。为什么?社会时代不同了,题材应该不同了。杜尚一再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件作品同它在多少年前刚画完时被人们看到了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再画《XX皇室家族》、《XX妇人像》还会展览在美术馆等人膜拜吗?本杰明和勃格论说欧洲的肖像画是财富和地位的证明书。一个在战争年代画卿卿我我之画作的人不可能被称为艺术家,现代物理学表明,"一旦发现了某条定律在原来范围不适应了,就必须寻找新的尚未认识的适应条件,事物无需受我们思想的支配,受我们思想支配的只是我们的期望。(4)
  罗中立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时代农民的缩影,张晓刚的《肖像系列》、王力克的《雀巢》是我们这个时代家庭观念的影射,所以他们被认可,在艺术价值上被认可。我们现代绘画中的民工题材,城市无聊青年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封建社会中被认可吗?会登上大雅之堂吗?而今天都一次次让我们心灵震憾,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不是艺术的社会性吗?米勒画农民还不会忘记《晚钟》的宗教形式,如果我们今天还画教徒、画圣经,恐怕就不合适宜了。我们画小品、画"小趣味""小情调"这些不属于艺术吗?不是在为社会生活服务吗?达利的超现实、莫奈的印象派、毕加索的立体派、我们明清的小品人物他们顺应历史的发展,都为社会人民服务。难道我们今天为社会服务就是精神流失吗?精神是社会赋予的,所以才叫社会精神性。这里我们不是缺少精神性,而是在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取向不同或不同时期的不同取向。有人总是强调艺术中的"古典几范"这只是偏爱或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性更宽泛了,更能容纳了这许多的风格规范了。艺术家的选择题材,表达方式也宽泛了。
  
  三、对技法的应用更日臻成熟
  
  就绘画的技术性方面,纵观古今,我们会看到一个不断的发展,而我们没有人说这又是一个倒退吧!从品世纪、文艺复兴人们对透视、人体比例的探索,到氏 们今天上过小学的人就懂得透视关系,人体比例关系。从古典宗教时期人们绘画形式"十字架"构图的单一性,到后来巴洛克艺术"对角线"构图的动感夸张,到塞尚把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成熟化,到冷抽象、热抽象的追求画面形式之美。从油画材料的单一性到今天的装置艺术、综合绘画乃至行为艺术。无论从内涵还是外沿当今时下都在发展艺术,并注以广泛的社会生命力,因为社会的审美承载能力更大了。
   就材料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必须从学徒开始,学习制作矿物质颜料,绘制湿壁画,到后来慢慢拓展至画布、木板油画。到印象派为便于室外写生而产生的瓶装、管装颜料更便于操作。由单一的蛋清、坦培拉绘画到今天的多元化并提高了油画的保存时间,今天我们正集操作、携带、保存于一体的进步。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了,是的所以说我们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不是致艺术于穷途末路了。
  所以我们必须明辨是非,民族精神、社会性的体现不是强求而来的,那样只能催促艺术真正走上穷途末路。我们必须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意识形态的发燕尾服,要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维生素是哪种,而不应老拿当今绘画的消极因素来扼杀他们的发展趋势。印度哲学家奥修的一段话:"这个世界按艺术)是一个沙漠,绿洲只存在于你的觉知当中,你要创造出那个觉知的绿洲任何为了创造它所需要的,你就去做"(5)让这些未泯灭的灵魂来勉励我们这些执著追求艺术的人吧!
  
  参考文献:
  [1]《静沐西风-西方艺术论说》,王端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6页。
  [2]《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光译,[美]H G布洛克著第7页2005年1月第2次版。
  [3]《抽象与隐情》 ,W 沃林格 第9页。
  [4]《米哈依尔 巴赫金》 美 迈克尔 霍奎斯特著,中国人民出版社, 第111页。
  [5]《艺苑》2000年第二期,第20页 。
其他文献
摘 要: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世界需要和谐,国家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而作为社会组成一因子的学校更需要和谐。学校领导、教学教师、在校学生是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和谐是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和谐;学校;教育。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1]2006年10月1
期刊
一、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峻,而如何合理、公平、有效地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已经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这种筹资方式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过窄、征收刚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资金管理和收支平衡存在较大的困难。从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将社会保障税替代社会保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乐地习作。    一、捕捉时机,让学生给生活照相。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
期刊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家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三十年将三十批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这充分说明教师在音乐课中的重要作用。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正努力从"主宰"地位转向"引导"地位,从"独奏"角色转为"伴奏"角色,从"表演"变为"导演",从教师"独唱"变为师生"合唱",在保持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方面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它冲出了男权叙事的藩篱,发掘久被男性话语遮蔽的女性生存本相,书写女性所独有的性别经验,凸现幽秘的女性世界,在性别意义上重新构建文学的叙事机制。  关键词:女性文学;性别;去蔽;重建。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凭借八十年代铁凝、张洁、王安忆等作家所做的深厚铺垫,伴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女性文学异军突起,以"一去永不回"的决绝姿态冲出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背景才能得以进行。外语教学中需要了解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差异,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文化比较中对学生实施双向文化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传承、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也是外语教学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文化,渗透,文化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处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按贡献分配的原则,但分配利益机制明显滞后,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问题。要按造十六大的精神,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一种能营造和激励企业家成长的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才有希望。  关键词:按贡献分配;企业家;人力资本。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高速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
期刊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感叹也是每位教育者共有的感受。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的形成根源是复杂的,就好像是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根除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
期刊
教学这么多年了,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触: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盼呀盼,终于盼到入小学了,于是兴高采烈的背起了书包。起初他们很爱学习,可是很快就冷淡下来,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这时候,促使他们学习的已经不再是内心的意愿,而是学校和家长的要求。 其实,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原因是教学的安排、设计不合理,如:历来的做法,都是在一年级只让学生认字、写字或写些简单的句子,而且通常是五遍、十遍地写,本来学生学会了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习型家庭理论的来源,两种主要的学习型家庭的概念,论述了学习型家庭的主要特征,指出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学习型家庭; 创建;途径。    学习型家庭的概念,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及他的学生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家庭是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