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体会文本魅力之三部曲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为例,从激发阅读期待,整体把握文本;关注阅读反思,细致品味文本;对话作者心灵,体会文本情感三个方面就如何教会学生体会文本魅力作探讨,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期待 阅读反思 对话作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要实现阅读有效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教师还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悟语文之美;教师更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启迪学生的情智,创造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交互的对话过程和情智活动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体会文本魅力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理念。下面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学为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阅读期待,整体把握文本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状态,它是教会学生体验文本魅力的前提。《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没有小说那么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没有散文那么优美动人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想。那么如何引领初一年级学生静心走进这么一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相对枯燥的说明文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进入导入情境——演示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随着视频中人娓娓道来的话语,学生静下心来渐入美景,真切地感受苏州园林的静谧之美——“空谷回响”“余音袅袅”。欣赏完后,教师设问:“你觉得苏州园林给你的感觉,可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问题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优美、惬意、自然、别致等词语从学生口中频发。此时笔者感到学生已融入了这清新、自然、悠闲、处处充满着图画美的园林中,学生就在这样的导入情境中,谈着感受,带着期待,走进文本。
  接着,设置悬念——揭示问题情境:苏州园林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悬念可以是学生预习或初读中产生的疑惑,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情提出的研究专题。本课通过让学生找出全文中能涵盖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整体、快速地把握全文。此问题是看完学案后,围绕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学生很想知道自己学案中的解答是否正确,顿生求知欲。经同桌合作讨论,最后大家共享正确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由此,学生领悟了苏州园林的最大特征就是图画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迫切的求知心理驱动下展开阅读,就很容易找到苏州园林的设计美。例如,亭台轩榭布局的不对称设计,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花草树木映衬的视觉画意等,从而体验到了文本的整体美。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阅读期待驱动下,读者会对作品产生独特的意向。这种意向,有时并不和文本实际叙述一致。例如,針对《苏州园林》的最后一段“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笔者在学案中设计了一个问题:“最后一段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学生都回答“不多余,能让读者对苏州园林回味无穷,更具想象的空间。”但也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叶老先生不换个抒情的方式,直接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对此,课上教师先作解答:这句话就是说苏州园林的美景写也写不完,此时停笔,具有一种残缺的幻想美,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一样。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该句话的深刻含义:可理解为叶老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景数不胜数,写也写不完,反映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起到总结作用。这些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可见,阅读期待的激发不仅是体验文本魅力的前提,而且当学生体会到的文本意向如与文本实际不一致时,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学生的成就感在课堂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是学生得到了尊重的需求。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且又在师生彼此平等尊重的氛围下,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是教会学生体会文本魅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关注阅读反思,细致品味文本
  阅读反思是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反复进行的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阅读反思可在阅读中、或阅读后进行。方式可以是质疑、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例如在知道文章写什么后,反思作者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儿?找出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品析等,都是阅读反思。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倡导反思中的多元反应,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更细致地品味文本,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的魅力。
  在这一课中,笔者以品析语言的环节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各选苏州园林中一幅完美的图画,说说它美在哪儿?尽管这是一篇说明文,但叶老的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准确又不缺美妙,完全可以结合说明方法和核心字词来品析一番。该环节很灵活,学生可通过对自己有感觉的词句进行不拘一格的品析。作为教学活动合作者的教师,笔者首先就苏州园林的色彩美进行品析:美在它的色彩,因为色彩的朴实淡雅,又与北京园林做比较……有了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品析。有学生就“鱼戏莲叶间”进行赏析:“从‘戏’字可看出鱼在嬉戏的画面,而绿色的莲叶是静态,且又焕发着生机,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可见学生已领会到了苏州园林这种自然之态的神韵美,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还有学生就个别用词做了分析:“高低屈曲,写出了河道旁石头高低不平而有弯曲堆放的情态,这正是自然的状态,由此不难看出河道的形态。”可见,学生已感悟到苏州园林的河道具有九曲回肠之势的自然美。这说明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景象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一体验正是文本魅力之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该环节中,师生在不同思维的发散和聚集中,品析文本的魅力;在个性化的体验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不同反思的碰撞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的过程中,进行很好的阅读反思: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反复进行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内化了情感,进一步学会了赏析文本魅力的有效方法。
  三、对话作者心灵,体会文本情感
  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讀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即通过文字把握文本的主旨,通过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阅读教学要透过文字的表象看本质,而要看到本质,就要同作者对话。
  怎样透过《苏州园林》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感情?这只能通过师生与叶老的对话。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①第一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地位?在集体朗读第一段后,学生很快能找到“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一句,再让学生解释一下“标本”的含义,就能体悟出苏州园林在园林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了。紧接着提出问题;②苏州园林的地位如此之高,你觉得作者叶圣陶在写作此文时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的?由此,引导学生对话作者心灵,体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情感。同时结合介绍此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化解体验的难度:作者叶圣陶自己就是苏州人,在写作此文时长居北京,且已人到中年,到真正出版已经是位暮年老者了……本文的原名是《拙政诸园寄深眷》。从学生争相的发言中,不难发现“赞美”“怀念”“自豪”等情感,这就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融。
  学生体验作者感情的过程,也是加深对文本理解、体会文本魅力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受到思想熏陶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个人魅力的充分展示,教师以自己教的智慧启迪学生学的智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教师对课文特定的解读,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世界。而一个班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开的是几十个色彩各异的世界。”因为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审美情趣,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就像《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各有各样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从文本中感受到的魅力都是个性化的。作为教师,就是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一种阅读魅力的构建。
  池莉说过“假如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这话肯定了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是一种理智的思索。阅读过程是体会文本魅力的过程,教会学生体会文本魅力的方法,是给予学生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是新课改赋予我们一线教师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3】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想让文章生动有波澜,就要精心的去构思,在作文中常见的制造文章波澜的方法有抑扬法、欲露先藏法、误会巧合法、情节转折法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和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希望笔者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构思技巧  古人曾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要想使作文做到“以情动人”,就必须富有变化,有了多样
期刊
朱小蔓教授曾经指出:“在学校教育诸多关系的和谐中,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运动最为基本和核心。”可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学校班集体的面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平等待人,信任学生  平等待人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而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渴望得到正向的爱与关怀,尤其是平等的师爱。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表现优良的学生能给到更多的关爱
期刊
【摘 要】  德育自治倡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历炼,自我提升自律、自觉、自信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班级自治、自主管理,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德育实效。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岗位实践 提升实效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自主成长教育思想中提出:“德育靠自治,智育靠自学,体育靠自强。”德育自治是一种自主德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历炼,自我提升自律、自觉、自信
期刊
《窃读记》是近代作家林海音的短篇小说,记录了酷爱文学的贫穷少女,为了读书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在该故事中,既展现了少女对书本的渴望与执着,又还原了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在此之上,其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温暖结尾,诠释了人性中的善与美。在作者用“更是在爱里长大的!”的一句来点亮主旨之时,阅读者记住的不再是社会的冷漠,人性的漠然,在他们面前出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慰藉,情感之间的彼此交融。因此,《窃读记》成为
期刊
比较法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开展阅读教学,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比较法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这与当前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比较法目前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已经显示了
期刊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中,唐诗宋词堪称奇葩,经过千年的淬炼,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还是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灵魂根本。因此,教育界对于学生的古诗教育相当重视,要求从小就背诵唐诗宋词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已与教学本意脱轨,不仅没有提升文化素养,而且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有极大的抵触情感,不乐意学,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应给予相当重视,并积极进行改进。  1.从背景
期刊
【摘 要】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对人生情趣与理想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将美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培养策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生动优美,丰富细腻。它的表情达意不仅十分准确,它的语法、修辞、韵律也都具有审美的
期刊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星,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应注重诗歌的分析与欣赏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发觉孩子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分析能力是特别重要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诗歌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领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要表达
期刊
【摘 要】  习作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教学论文,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仅仅是他们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个性体现的窗口。而评改作为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学生自我评改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改善习作水平。在文中就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自主评改方法进行探讨。  【關键词】  习作教学 自我评改 小学高年级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
期刊
【摘 要】  老师的教,是一种引领,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法则,教方法,对此,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加以总结,其深刻涵义和内在价值对于当前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小学语文课堂的多个实例,阐述了笔者对教与不教的哲学思考,同时,也阐述了较为实用的阅读教学经验。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与不教 实效  教,是一种引领,其最高价值是指点方法,而不是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