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中,唐诗宋词堪称奇葩,经过千年的淬炼,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还是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灵魂根本。因此,教育界对于学生的古诗教育相当重视,要求从小就背诵唐诗宋词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已与教学本意脱轨,不仅没有提升文化素养,而且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有极大的抵触情感,不乐意学,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应给予相当重视,并积极进行改进。
1.从背景出发,融入古诗
对古诗的解析离不开的是古诗背景,只有了解古诗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理感受,更准确的把握中心思想。例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向云端。”开篇四句,属于儿童的活泼天真跃然纸上,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本诗创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借用“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亮的变化来体现“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唐朝当权正乱,李白不能施展自身的才能,既有对国家的忧心忡忡,又有自身报国无门的愤懑。对于小学生可能无法确切体会诗人的情感,但是有了国难当前,无法报国的理解,他们对于这首气氛从活跃到失落的诗就会有了更深的感受。
学一首诗,就要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诗人所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感情、思想境界。例如,陶渊明对待生活挫折就是淡然的心态,所以他的诗都带有一股洒脱之意,代表诗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杜甫身在唐朝末期,支离破碎的山河使他的诗句更为现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所以,只有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创作背景,诗人的中心思想后,才可以更好的分析了解,甚至去欣赏诗词背后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诗句的魅力,对学古诗不再厌倦。
2.从积累出发,体会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古诗最为提倡的是多背诵,多朗读,对彻底剖析古诗内容和感悟意境不太主张。在背诵过程中逐渐达到了积累的效果,长久的积累让学生有语感,对古诗可以逐渐找到中心内容,进一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心思想,诗人的情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来展示出古诗意境。背诵时不需要将古诗讲的透彻清楚,过于白话达不到培养学生对古诗具有独特敏感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背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大概结构,细节和思想点到为止,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背会并理解的效果。
例如《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就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很多细节就需要学生的体悟。一只白毛红冠的鸡,早晨打鸣后,家家户户起来一天的劳作,老师就需要讲到这,之后古诗中的细节学生就需要仔细体会,红冠“不用裁”“走将来”,鸡的外貌、走路姿态及后两句公鸡的打鸣效果,这些教师是没法讲出来的,只有学生去深刻体会,在体会中达到背诵的效果。并且,教师不应鼓励学生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来学习古诗,一些辅导书对于古诗内容解析太透彻,导致学生自己反而不思考,只是机械利用辅导书来学习古诗,不利于背诵,也不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古诗。
3.从内容出发,感悟古诗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实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讨论和相互学习中吸取知识。此外,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行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只是一味的古板教学,学生们并不能从中学习到东西,反而会厌倦。所以教师可以让小组以排练的方法,让小学生将古诗中的内容展现出来,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去做,认真做,而且可以学习到古诗的内容。例如,当学习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诗人和牧童,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在牧童和诗人的对话中加入一些他们认为可能发生的对话,然后进行小组比拼,在竞争中添加动力。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小学生的创造力无穷,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不仅如此,可以在古诗的教学中从视觉听觉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影响。小學阶段的故事大多是具有画面感的,通俗易懂的,如果用挂图、电脑课件等途径将画面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此诗的印象,甚至在背诵过程中,将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画面一点点回忆,对启发小学生大脑有极重要的作用。例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的画面感就很强,“白毛”“绿水”“红掌”色彩点燃,新鲜的颜色更能容易记忆。还可以以歌的形式让小学生记住古诗,在节奏中记忆古诗会更快。
教师不仅需要积极革新教学内容,找到适合学生天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之外,也需要自身提高素养,加强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能准确无误地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纸上谈兵,一些无用理论无法融入实践,以此为鉴,多实践,多体现学生的感受,要积极检验课堂效果,争取顺应时代潮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古诗。
1.从背景出发,融入古诗
对古诗的解析离不开的是古诗背景,只有了解古诗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理感受,更准确的把握中心思想。例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向云端。”开篇四句,属于儿童的活泼天真跃然纸上,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本诗创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借用“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亮的变化来体现“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唐朝当权正乱,李白不能施展自身的才能,既有对国家的忧心忡忡,又有自身报国无门的愤懑。对于小学生可能无法确切体会诗人的情感,但是有了国难当前,无法报国的理解,他们对于这首气氛从活跃到失落的诗就会有了更深的感受。
学一首诗,就要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诗人所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感情、思想境界。例如,陶渊明对待生活挫折就是淡然的心态,所以他的诗都带有一股洒脱之意,代表诗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杜甫身在唐朝末期,支离破碎的山河使他的诗句更为现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所以,只有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创作背景,诗人的中心思想后,才可以更好的分析了解,甚至去欣赏诗词背后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诗句的魅力,对学古诗不再厌倦。
2.从积累出发,体会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古诗最为提倡的是多背诵,多朗读,对彻底剖析古诗内容和感悟意境不太主张。在背诵过程中逐渐达到了积累的效果,长久的积累让学生有语感,对古诗可以逐渐找到中心内容,进一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心思想,诗人的情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来展示出古诗意境。背诵时不需要将古诗讲的透彻清楚,过于白话达不到培养学生对古诗具有独特敏感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背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大概结构,细节和思想点到为止,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背会并理解的效果。
例如《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就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很多细节就需要学生的体悟。一只白毛红冠的鸡,早晨打鸣后,家家户户起来一天的劳作,老师就需要讲到这,之后古诗中的细节学生就需要仔细体会,红冠“不用裁”“走将来”,鸡的外貌、走路姿态及后两句公鸡的打鸣效果,这些教师是没法讲出来的,只有学生去深刻体会,在体会中达到背诵的效果。并且,教师不应鼓励学生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来学习古诗,一些辅导书对于古诗内容解析太透彻,导致学生自己反而不思考,只是机械利用辅导书来学习古诗,不利于背诵,也不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古诗。
3.从内容出发,感悟古诗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实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讨论和相互学习中吸取知识。此外,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行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只是一味的古板教学,学生们并不能从中学习到东西,反而会厌倦。所以教师可以让小组以排练的方法,让小学生将古诗中的内容展现出来,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去做,认真做,而且可以学习到古诗的内容。例如,当学习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诗人和牧童,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在牧童和诗人的对话中加入一些他们认为可能发生的对话,然后进行小组比拼,在竞争中添加动力。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小学生的创造力无穷,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不仅如此,可以在古诗的教学中从视觉听觉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影响。小學阶段的故事大多是具有画面感的,通俗易懂的,如果用挂图、电脑课件等途径将画面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此诗的印象,甚至在背诵过程中,将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画面一点点回忆,对启发小学生大脑有极重要的作用。例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的画面感就很强,“白毛”“绿水”“红掌”色彩点燃,新鲜的颜色更能容易记忆。还可以以歌的形式让小学生记住古诗,在节奏中记忆古诗会更快。
教师不仅需要积极革新教学内容,找到适合学生天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之外,也需要自身提高素养,加强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能准确无误地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纸上谈兵,一些无用理论无法融入实践,以此为鉴,多实践,多体现学生的感受,要积极检验课堂效果,争取顺应时代潮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