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阅读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明确探究性阅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探究性阅读要增强学生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质。将阅读与口头、书面表达等实际运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是要使他们能从阅读中收获提高素质的养料,在阅读中培养思辨力、评判能力和批判精神,明确阅读的角度是必要的。因此可从几个角度来阅读作品。
  一、 文学文化角度
  作品的閱读应以了解把握中国文学为基础,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只有对这些有了深刻感受之后,才能进一步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全面发展。但同时也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比了解欧美文化,扩展视野。《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要求中特别指出,学生应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即阅读的范围要广泛,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从文学和文化以及实用的角度来阅读各种作品,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构建较全面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概念。
  二、体裁和构架角度
  文学艺术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可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学生如果能从体裁意识去阅读作品,掌握了不同体裁作品特点,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在于写作时能自觉运用,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文章体裁,写出“合体”的文章,不至于一篇作文杂糅有好几种体裁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构架方式。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从文章结构入手解读文章,是一种用“生理剖析学”的方法获得“生理剖析”结果的单纯以认知为目的的教学,是违背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相反的,在阅读中熟悉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构架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系统和框架意识,在阅读思考和写作时更容易有一种连贯性和逻辑性,从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如在学习《逍遥游》这篇文章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作者要谈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何文章前半部分要讲鲲鹏与学鸠,尤其是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鲲鹏的体态和奋飞的气势。其实这就是对作品各部分的关系不理解才会有的疑问。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此文如此结构的目的后,他们就看到了作者所谈由物及人:万物都有所待,即便是体形巨大且看似洒脱的鲲鹏也如此,从而引出人如何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有形象到抽象层层推演,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逻辑轨道后,也可感受到其中恢宏的气势。由此可见,一些人会误认为对阅读作品的结构分析是在肢解文章,是因为把文章的各部分独立开来了,没有进行较好的整和,且没有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各部分对反映主旨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没有看到文本结构形式美,这样去阅读文章尤其是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说理文章是不合理的。
  《语文课程标准》里为中学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学论著研读,这是站在一个更高点考虑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发展而设置的,如诗歌与散文可让学生在阅读中从分析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抒情这些角度,把握诗歌散文的语言特点,新闻和传记则可让学生分清正在发生的或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和虚构故事之间的区别个关系,通过阅读新闻关注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从传记中获取人生启示,养成深度思考和判断的习惯。
  三、作品价值角度
  阅读既可帮助学生感知某一作品是如何表现特定体裁的文学特征,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了解一部作品写作及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环境,进而感受它的独特性。通过对所阅读作品在历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及它被人们接受过程的了解,学生可以理解某一作品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从这一角度看一些文学名著与我们的距离就不再那么遥远了,不至于对它们望而生畏,觉得难以读懂,或束之高阁奉若神明或以现代的标准去过度评价,而能把握名著的独特之处和它们带给世人的东西,看出他们超越时空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一部作品读出了它的魅力所在,不单在于它本身语言思想,而且在于它的独特价值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观点评析角度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研究性阅读中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仍然要考虑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的提高,不能简单化机械化地做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概括分析。如何摆脱旧式阅读将作品支离破碎,分析流于琐屑的套子呢?对句子的细致品味仍然要,但也要提倡一种有效率的“大阅读”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读更多的有价值的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这些作品,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问题。可将几个基本问题贯穿其中去阅读:①作品中作者的观点主张。②别人对此观点的评价,或由作品材料本身引出的各方观点。③你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感受。④你所欣赏的精彩语段或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分析精彩之处。⑤对作品的综合评价。从观点评价的角度阅读作品,让学生能概况观点,并学会比较几种观点构建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语感、拓展思维深度,培养专研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受教育又是一种义务。作者将基于《宪法》的角度,谈谈对我国《宪法》公民有受教育权的理解。  关键词:宪法;公民;受教育权;义务  我国《宪法》第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以宪法为依据,也相继制定了以教育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方面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什么是公
期刊
父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教学方法先进灵活,所以课讲的超棒,再加其极富爱心和责任感,因此他德高望众倍重受人尊重!  记得小时侯,最高兴最风光的事,就是坐在自行车的前大梁上,由父亲驮着离开家或学校,一路上,便会有很多很多比我大的孩子热情的喊:“范老师好!”于是,父亲便总是笑着并亲切的回应,那个过程,我甚至比爸爸都享受其中的快乐和幸福!作教师,真崇高!于是,在心中便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
期刊
日期:2013年2月20日  被校准仪器信息:  型号:UV-1800 波长范围:(190~1100)nm  出厂编号:206-25406-38 生产厂家:日本岛津公司  一、概述  1. 测量依据: JJG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  评定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 测量环境条件: 温度21℃,相对湿度34%  3. 所用测
期刊
摘 要:钱钟书继承和发展了严羽的“断代言诗”说,并在《谈艺录》中提出“诗分唐宋”的观点:诗歌分期的标准不应是“朝代”,而应为“体格性分”之分;同一位诗人的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可兼容各种风格,近“唐音”则“才气发扬”,染“宋调”则“思虑深沉”,唐诗、宋诗各领风骚,难分伯仲。钱钟书的“断代言诗”说提高了宋诗地位,扩充了古典诗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代唐宋诗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钱钟书;“诗分唐宋”
期刊
摘 要:“蘑菇角”是目前多数学者对商周动物纹玉器头部角饰的一种定名。此角主要出现在龙的头部。笔者认为此定名不合理,应该称为茸角。本文同时对茸角在玉器上出现的兴衰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蘑菇角;商周时期;礼器  国家博物馆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和古方主编的《中国古玉器图典》里面均有“蘑菇角”之说。其解释为:“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多饰在龙之身上。”“
期刊
摘 要:探讨研究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树立“慎独”精神,强化“审慎”意识,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能顺利进入临床工作。  关键词:护生;综合能力;实训;慎独;自我保护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护理教育中,我们对2011级专科理护5班 65名学生增加了综合能力培养,借鉴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系统、全面、逼真训练,效果
期刊
摘 要:俄罗斯的饮茶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它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茶的种类和方式、茶炊文化、以及饮茶文化及对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影响几个方面对俄罗斯的茶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俄罗斯;饮茶文化;语言  一、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在饮茶方面同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中,中国是最早制作茶的国家。当今在俄罗斯多数人都喜欢饮茶。最早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的记载是,1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给高职残障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高职残障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更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高职残障生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  关键词:高职;残障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给高职残障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高职残障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呢?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实
期刊
《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坛巨匠、超验主义哲学先驱梭罗(1817-1862)的代表作,是当代美国拥有读者最多的经典散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影响了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甘地等人。  1845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经历了一段回归自然、躬耕自足、悠然恬静、质朴清新的田园诗般历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崇尚自然的简单隐居,作者还从一个学者、哲人的角度对自己的所经所历、所念所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