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学的“游戏化”逐渐成为新的潮流,传统的“语言教学游戏化”通常是将学习任务套用在游戏的模板上,打造学习型的游戏活动。本文旨在从“神似”入手,分析研究传统学习型游戏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游戏思维与游戏机制,实现教育与游戏的“神似”,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关键词:游戏化;语言教学;教学创新
教育界对“教学游戏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传统的方式侧重学习型游戏的运用,追求“形似”,从而打造“学习型游戏”。但对于语言教学,各类学习型游戏都有其局限性。如快节奏的肢体反应游戏耗时短、简单易行,但通常仅适合考查学生的生词记忆能力。而角色扮演或任务型教学法虽然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耗时耗力,容易耽误教学进度。同时,过多地插入游戏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学习型游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适合长时间、大范围地应用。因此,我们不妨将游戏机制、游戏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从追求“形似”转为“神似”,探寻游戏特征与语言教学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高吸引力的游戏特征给语言教学带来的启迪
有人把游戏的高吸引力归因于它是逃离学习任务的解压方式,这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无论是耗时短的传统智力、竞技类游戏,还是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的当代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很可能有与传统学习任务一样的高强度甚至枯燥的脑力、体力的消耗。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自愿去克服种种障碍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简·麦格尼格尔指出,风靡当代的电子游戏具有四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诱惑,而非强迫游戏者参与。对于玩家来说,游戏简短的目标增强了心理预期;明确的规则抑制了分心冲动;及时的反馈系统减轻了焦虑感,道具、荣誉、胜负提示则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感。而这些作为预先“悬赏”的诱惑,更让他们意识到任务的价值,增强了游戏动力。
在语言教学模式创新中,我们可以借用高吸引力游戏的特征,追求学习与游戏的“神似”,来推动教育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游戏化的教学结构
游戏常把大的任务目标分解成一条线性结构上的几个小目标,以增强玩家的信心预期,提高任务效率。在教学中,可采取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方式,帮学生应对难以消化的语法重点、难点。或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制定个性化“分期”任务。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可以接纳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从而提高信心,增强效率。
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也可模仿游戏,建立明确的“规则”。研究表明,持之以恒的短暂练习往往强于间歇性的长时间练习。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规则”,把每天记忆新词汇等小学习任务转化为不间断的日常习惯,而非学新课时才会布置的作业。
游戏的另一特点是互动性,大部分网络游戏支持用户组队、建设工会或线上聊天,将游戏过程交际化,以此调动玩家的积极性,缓解重复操作的乏味。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互动性”也是其教学中重要且必要的因素。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具体和真实的语言操练情景,增进师生间的问答、交流和学生间的分组探讨、演练等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游戏化的激励策略
游戏化的激励策略是指借助游戏元素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借助游戏的反馈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长期的激励效果。
1.游戏元素与趣味性。语言教学“趣味性”是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就教师而言,应做到在把握限度的情况下尽量用活泼的课堂语言、生动的多媒体展示或一些上述的学习型游戏来弥补语言知识本身的枯燥乏味。就教材或其他载体而言,应当既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又力求新奇多趣,密切联系生活,不与时代脱节。
2.反馈系统。游戏的“反馈系统”包括普通反馈与奖励反馈。普通反馈是指任务完成时游戏者就能收到胜利或失败的讯号,或直观感受经验值和排名等变化,它能让玩家清楚自己处于何种状态,从而减轻焦虑感。对学生而言,语言学习其实也是一个个串联起来的任务,其任务反馈来自考试成绩或教师的评价。在没有考试的空白期内,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便容易失去安全感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进步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
奖励反馈是一种任务完成后得到新武器、技能、称号或开启新的关卡等即时性回报。美国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对于行为的正面强化刺激。奖励反馈则像是让学生有所期待的“奖品”。幼儿园时的小红花,学校的奖学金都是一种奖励性反馈,这些学习所带来的“价值回报”,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总之,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游戏化学习策略被广泛应用,游戏也渐渐从学习的对立面变成学习的助推器。我们要善用任务型教学法,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游戏形似的学习型游戏调剂教学。同时,大胆引入游戏思维与游戏模式,积极探讨“形似”与“神似”并举游戏化教学新模式,增强传统教学模式的吸引力,实现游戏与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游戏化;语言教学;教学创新
教育界对“教学游戏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传统的方式侧重学习型游戏的运用,追求“形似”,从而打造“学习型游戏”。但对于语言教学,各类学习型游戏都有其局限性。如快节奏的肢体反应游戏耗时短、简单易行,但通常仅适合考查学生的生词记忆能力。而角色扮演或任务型教学法虽然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耗时耗力,容易耽误教学进度。同时,过多地插入游戏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学习型游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适合长时间、大范围地应用。因此,我们不妨将游戏机制、游戏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从追求“形似”转为“神似”,探寻游戏特征与语言教学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高吸引力的游戏特征给语言教学带来的启迪
有人把游戏的高吸引力归因于它是逃离学习任务的解压方式,这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无论是耗时短的传统智力、竞技类游戏,还是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的当代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很可能有与传统学习任务一样的高强度甚至枯燥的脑力、体力的消耗。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自愿去克服种种障碍呢?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简·麦格尼格尔指出,风靡当代的电子游戏具有四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诱惑,而非强迫游戏者参与。对于玩家来说,游戏简短的目标增强了心理预期;明确的规则抑制了分心冲动;及时的反馈系统减轻了焦虑感,道具、荣誉、胜负提示则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感。而这些作为预先“悬赏”的诱惑,更让他们意识到任务的价值,增强了游戏动力。
在语言教学模式创新中,我们可以借用高吸引力游戏的特征,追求学习与游戏的“神似”,来推动教育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游戏化的教学结构
游戏常把大的任务目标分解成一条线性结构上的几个小目标,以增强玩家的信心预期,提高任务效率。在教学中,可采取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方式,帮学生应对难以消化的语法重点、难点。或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制定个性化“分期”任务。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可以接纳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从而提高信心,增强效率。
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也可模仿游戏,建立明确的“规则”。研究表明,持之以恒的短暂练习往往强于间歇性的长时间练习。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规则”,把每天记忆新词汇等小学习任务转化为不间断的日常习惯,而非学新课时才会布置的作业。
游戏的另一特点是互动性,大部分网络游戏支持用户组队、建设工会或线上聊天,将游戏过程交际化,以此调动玩家的积极性,缓解重复操作的乏味。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互动性”也是其教学中重要且必要的因素。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具体和真实的语言操练情景,增进师生间的问答、交流和学生间的分组探讨、演练等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游戏化的激励策略
游戏化的激励策略是指借助游戏元素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借助游戏的反馈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长期的激励效果。
1.游戏元素与趣味性。语言教学“趣味性”是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就教师而言,应做到在把握限度的情况下尽量用活泼的课堂语言、生动的多媒体展示或一些上述的学习型游戏来弥补语言知识本身的枯燥乏味。就教材或其他载体而言,应当既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又力求新奇多趣,密切联系生活,不与时代脱节。
2.反馈系统。游戏的“反馈系统”包括普通反馈与奖励反馈。普通反馈是指任务完成时游戏者就能收到胜利或失败的讯号,或直观感受经验值和排名等变化,它能让玩家清楚自己处于何种状态,从而减轻焦虑感。对学生而言,语言学习其实也是一个个串联起来的任务,其任务反馈来自考试成绩或教师的评价。在没有考试的空白期内,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便容易失去安全感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进步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
奖励反馈是一种任务完成后得到新武器、技能、称号或开启新的关卡等即时性回报。美国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对于行为的正面强化刺激。奖励反馈则像是让学生有所期待的“奖品”。幼儿园时的小红花,学校的奖学金都是一种奖励性反馈,这些学习所带来的“价值回报”,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总之,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游戏化学习策略被广泛应用,游戏也渐渐从学习的对立面变成学习的助推器。我们要善用任务型教学法,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游戏形似的学习型游戏调剂教学。同时,大胆引入游戏思维与游戏模式,积极探讨“形似”与“神似”并举游戏化教学新模式,增强传统教学模式的吸引力,实现游戏与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