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泉市李村镇秦庄联合小学 河北 鹿泉 050223)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及创新人格为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1. 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比较、筛选出简便、合理的解法。这样,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看,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上没什么改变。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塞给学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几年,如果看到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也多是局限于课文情节的提问,而且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是惟一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原本十分有灵气的语文课变成了呆板公式化的形式。为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老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2.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明确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即主动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求异性原则、愉快性学习及无批评原则。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基本的思维方法。(2)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教学目的的确要紧紧围绕着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一节课堂的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渗透在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
(1)认识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学生是进行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
(2)设计主体教案。教案的书写设计必须改革。要变教案为学案,进行双轨道设计,既要求有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既要求有教法,又要求有学法,教与学两条线浑然一体。
(3)教学目标具体化。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要求”代替目标的做法,结合教材特点,找准学生认知水平,挖掘创新能力训练的因素,把即时目标长远目标相结合,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相结合,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多种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服务。
(4)寓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格。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极为重要。当然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活动包含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艺术节、联欢会、小竞赛、小展览都是较好的形式。
4.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要创设新奇的情景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不用计算都能很快说出能否被2、5整除。学生通过验算证明老师说的正确。这时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兴趣很浓厚,思维活跃起来,这时教师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学到新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评价和鼓励,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从而保持创新精神。
5.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如教学“认识米”时,教师要求学生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讲台桌高120米( ),有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教师幽默地说:“原来我们师生天天是隔着一堵墙上课。”驾驶边说边演示,这位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们也不会取笑。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6.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如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题: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76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285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需行多少小时?教学时,在学生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之后,让大家展开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数解(算数解中又用多种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种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这样,大家的思维就非常活跃,解题思路相当广。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育风格,为培养21世纪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及创新人格为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1. 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比较、筛选出简便、合理的解法。这样,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看,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上没什么改变。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塞给学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几年,如果看到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也多是局限于课文情节的提问,而且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是惟一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原本十分有灵气的语文课变成了呆板公式化的形式。为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老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2.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明确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即主动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求异性原则、愉快性学习及无批评原则。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基本的思维方法。(2)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教学目的的确要紧紧围绕着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一节课堂的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渗透在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
(1)认识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学生是进行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
(2)设计主体教案。教案的书写设计必须改革。要变教案为学案,进行双轨道设计,既要求有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又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既要求有教法,又要求有学法,教与学两条线浑然一体。
(3)教学目标具体化。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要求”代替目标的做法,结合教材特点,找准学生认知水平,挖掘创新能力训练的因素,把即时目标长远目标相结合,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相结合,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多种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服务。
(4)寓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格。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极为重要。当然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活动包含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艺术节、联欢会、小竞赛、小展览都是较好的形式。
4.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要创设新奇的情景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不用计算都能很快说出能否被2、5整除。学生通过验算证明老师说的正确。这时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兴趣很浓厚,思维活跃起来,这时教师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学到新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评价和鼓励,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从而保持创新精神。
5.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如教学“认识米”时,教师要求学生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讲台桌高120米( ),有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教师幽默地说:“原来我们师生天天是隔着一堵墙上课。”驾驶边说边演示,这位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们也不会取笑。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6.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如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题: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76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285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需行多少小时?教学时,在学生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之后,让大家展开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数解(算数解中又用多种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种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这样,大家的思维就非常活跃,解题思路相当广。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育风格,为培养21世纪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