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有序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并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两个单杆、三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有几个单杆?有几条凳子?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教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
   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笔者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右边有3个苹果,左右两边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读单一的主题图
   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学生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
   (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
   (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
   再设计问题:
   (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
   (2)抬了几根木头?
   (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
  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1页第11题,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3.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
   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蜻蜓,6只蝴蝶,10只蜜蜂,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只蜻蜓,6只蝴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比蝴蝶多几只?”
   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果。
其他文献
结合锦屏二级引水隧洞工程实际创新施工工艺,通过堵水灌浆与混凝土衬砌前防渗固结灌浆的施工结合,在形成一定厚度围岩固结加载圈,抵抗高水头压力,防止外水内渗,保证施工质量
论述了泉州市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的意义,分析了重建工程对河道上下游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每当手捧一本未曾读过的书,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目录,然后找到一篇最喜爱的文章,翻到那一页,如饥似渴地啃食里面的精彩内容。每个新的学期,学生们发到了新课本,也总是先一本本翻看目录,对一学期的新知识,满足一下好奇的心。在课堂上老师也经常告诉同学们说:“看到目录,翻到某某页。”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录的作用也只不过是寻找某章节时,用来看看页码是多少。其实,一页小小的目录里面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会用它的人透过目
就全国警察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论在培训形式上还是在培训内容上,我省都是最好的。这一点得到了司法部的充分肯定和各省同行的一致认可。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度。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人文精神缺失现状的反思,论述了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重拾传统经典文化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经典文化;人文素养;缺失;对策  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是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的璀璨明珠,对推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地建起,国外学子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美国等许多国家从幼儿园起设立汉语课。所有这些都印证着中华经典文
摘 要:信息技术课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普遍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在边远的农村中学开展得却并不十分顺利。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要上好信息技术课,适当的教学法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学科,具有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和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农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课堂提问对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当前语文阅读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应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深
文章从导学问题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导学问题与传统问题、导学问题与问题导学的关系,重点论证了导学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导学问题的设计与使用是大多数教学法都需要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情境创设的几个基本原则,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其语音运用能力的角度,探讨了情境创设的几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创设;基本原则;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课文,按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围绕孤立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点,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久而久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