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媒体融合;行业;技术赋能;场景拓延
【作者单位】高宁婧,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周文科,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以学科竞赛为催化的实践教学提效策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JGYB2001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1900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19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论断,为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网络平台的发展,我国传媒业得以迅猛发展。2020年8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2625.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95%,且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传媒业逐渐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新机遇,在变局中开辟新格局,是每一位传媒从业人员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政策引领行业深度融合
在数字信息时代,传媒业发展速度惊人,并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时,人们会利用全球学术快报、知乎、网易公开课等各种资源型APP查询未知知识;在工作时,人们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类APP进行交流沟通;在娱乐休闲时,人们会选择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移动式平台浏览多元内容。随着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模式以更加多元的媒介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融入大众生活和社会发展之中,并在政策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要求。《建议》的出台为传媒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鲜明的指导。其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传媒业的发展总方向,意味其要以“深度融合”为发展目标,通过技术赋能和内容赋权,促进内容创新和体验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筹提升目标。在政策引领下,传媒业的深度融合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中央层面看,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中央级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CSM融合媒体数据云平台的结果显示,央视新闻在抖音平台的账号粉丝数量已经破亿,并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头部效应”。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目标,中央级主流媒体还积极推出新兴传播形式。如央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云监工”慢直播在全网掀起了舆论热潮。新华社也于2020年底进行“两报两端”的改版升级,将发展中心定位为新型“网络通信社”,并将融媒传播列为其未来的重要发展形式,以实现自身的产业化、创新化发展目标。《人民日报》则立足短视频、长音频市场推出一系列线上服务,将自建的移动客户端和第三方社交平台紧密联合,这对其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地方层面看,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各地的广电媒体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发展特色。诸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等一批“旗舰型”媒体品牌脱颖而出,它们不仅在全国市场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新闻出版署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发具体政令,各省市级广电媒体依托MCN模式在媒体内容生产、媒体达人孵化、媒体业务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更多元的探索,真正激发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这不仅为新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地方经济、文化、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参考。
对比“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可知,从最初的“推动”到如今的“推进”,从当时的“融合发展”到现下的“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由浅至深、从无到有,国家政策是持续推动传媒业转型的核心动力。随着现代传播格局的逐渐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未来的传媒业还将持续保持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前景无限。
二、技术赋能内容创新表达
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和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目前,传媒业的技术驱动已经从初期的辅助表达转变为现在的嵌入融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这也促使了媒体内容的全面升级。
2021年2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5G连接数已达2.02亿,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级媒体,都积极开启新兴技术试新之旅。以2021年全国两会为例,在中央级媒体层面,《人民日报》创新运用“5G+MR”技術进行两会现场实时报道,借助新一代智能眼镜“Rokid Vision 2”同步开展访谈、拍摄、记录、转播等工作,这对内容传播的高效协同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人民日报》依托2020年底打造的“创作大脑”技术平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实现了“一种资源,多次开发”模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两会报道的全景盛况。新华社则通过与中国移动等技术型企业深度合作,在2021年两会期间打造了集5G、Cave、MR等新兴技术于一体的“5G+8K+新立方”智能演播室,并利用五面LED屏和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为媒体内容的超高清传播和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地方级媒体层面,湖南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前推出了“5G连线活动”;山东广播电视台依托“5G+4K+AI+MGC”等新兴技术,以短视频、人工智能、H5、交互3D影像等新兴模式为受众提供全新的内容体验。2020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4.0,将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引入传媒领域。在技术赋能下,8K、VR等高清化、场景化的传播新业态将不断出现,各类媒体还需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内容表达的新需求,以多元高效的内容体系和传播链条实现行业转型发展目标。
虽然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源动力的媒体内容创新升级渐成新常态,但就目前的融合应用现状看,媒体融合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应用范围和规模,依然是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时期,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运用先进科技加快传媒领域的内容升级,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仍然是传媒行业在发展中需要应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场景拓延媒体应用范畴
202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福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纷纷入局短视频直播赛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总数的88.3%。在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指导意见的干预管理下,新媒体领域的内容质量得以大幅提升,其逐渐趋于健康有序发展。与短视频一同兴起的网络直播行业由于直达性强、互动性高,也保持增长态势,“直播带货”已然成为全民风潮。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线下防控的需要,“直播带货”为诸多企业、品牌的线上传播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17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2.4%,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8亿,其已然是2020年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互联网应用。
由于“直播带货”领域拥有巨大体量的用户规模,因而其吸引了各方媒体入局。尤其是2020年以来,在“共克时艰”“扶贫助农”“恢复生产”等发展主题下,淘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与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直播助农活动,如2020年4月武汉市政府在抖音平台开启的“市长带你看湖北”直播活动,首场总销售额高达1793万元。一时间,“市长带货”“县长带货”等成为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政府公信力为产品质量背书,对拉动直播经济增长和城市品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3]。在平台支持和技术赋能作用下,主流媒体、流量明星、企业高管甚至虚拟偶像纷纷投身短视频直播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2020年5月,央视新闻联合国美、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出“美好生活就在前方”直播活动,央视四大主持人携手“带货”,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创造了5.286亿元的销售总额。这不仅表明主流媒体在直播带货时代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意味着以短视频直播为新晋代表的传播模式在“互联网+”后半场展现巨大的商业潜质。
多主体入局带来的破圈效应尽管为直播带货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涌现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2020年我国12315平台受理举报投诉共2.55万个,其中直播带货及其相关投诉占比高达80%,同比增长357.74%。产品质量差、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售后缺失、流量造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出台一系列意见,如2020年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国内首个直播行业规范文件《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2020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0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相关部门联合起草《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近年来,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也加强了直播的整治力度,直播带货的市场乱象得以有效规范。未来,以短视频直播带货为全新消费场景的媒体运营模式仍然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相关政策规范下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产业瞄准新兴方向发力
传统广电加快转型,MCN机构或成“媒体+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据《电视指南》杂志统计结果,截至2020年底,我国至少有20家传统广电机构成立MCN机构,MCN运营逐渐从小范围试水阶段步入大范围铺陈阶段,成为传统广电产业存量改革的新方向。与商业平台的MCN机构相比,广电MCN在品牌公信力、内容权威性、人员专业化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脱贫攻坚、防疫抗疫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嵌入短视频平台,广电MCN塑造了一系列“爆款产品”,取得了惊人的传播效益,彰显了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然而,目前的广电MCN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在运行机制、盈利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加之传统广电的主流媒体定位,使其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主要以社会效益为发展目标,这也导致现阶段广电MCN的着力点在社会公益方面,其市场效益空间尚待挖掘。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和体系日益完善,广电MCN势必会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融合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长音频和中视频市场前景无限,传媒产业新风口逐渐形成。从长音频市场看,2020年我国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5.42亿,市场规模也达到272.4亿元,诸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垂直平台和腾讯音乐、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内容平台,都积极入驻长音频领域,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技术赋能、内容赋权、流量赋值等多重作用下,未来的长音频行业势必会呈现高智能、深沉浸、强互动的特色,以内容体验的不断升级增强用户黏性,从而为“媒体+产业”的多元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从中视频层面看,随着短视频的市场增量逐渐降低,中视频逐渐走向台前。中视频是指内容具有专业内涵,以横屏为主、时长在1至30分钟左右的视频。就发展现状看,目前有西瓜视频、腾讯视频、B站、知乎、微博、爱奇艺、小红书等平台纷纷入局中视频,2021年6月7日,西瓜视频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但是,由于Quibi 平台在中视频领域失利的前车之鉴,业内人士表示,中视频并不适合被作为核心生态去单一发展,而应该作为长、短视频的延展更好地滿足用户的多样需求,才能进一步释放自身潜力和市场空间[4]。总之,无论长音频和中视频的发展态势如何,其作为传媒业的新风口,自然会兼具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R]. 2020-08-28.
[2]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习近平讲故事)[N].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07-26.
[3] 丁汉青,常琪. 框架与行为:名人直播带货场域中的消费者[J]. 出版广角,2020(22):25-29.
[4] 陈孟,汤旺鑫. 中视频 内容行业的未来之选?[N]. 中国信息化周报,2020-11-30.
【作者单位】高宁婧,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周文科,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以学科竞赛为催化的实践教学提效策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JGYB2001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1900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19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论断,为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网络平台的发展,我国传媒业得以迅猛发展。2020年8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2625.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95%,且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传媒业逐渐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新机遇,在变局中开辟新格局,是每一位传媒从业人员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政策引领行业深度融合
在数字信息时代,传媒业发展速度惊人,并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时,人们会利用全球学术快报、知乎、网易公开课等各种资源型APP查询未知知识;在工作时,人们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类APP进行交流沟通;在娱乐休闲时,人们会选择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移动式平台浏览多元内容。随着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模式以更加多元的媒介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融入大众生活和社会发展之中,并在政策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要求。《建议》的出台为传媒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鲜明的指导。其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传媒业的发展总方向,意味其要以“深度融合”为发展目标,通过技术赋能和内容赋权,促进内容创新和体验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筹提升目标。在政策引领下,传媒业的深度融合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中央层面看,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中央级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CSM融合媒体数据云平台的结果显示,央视新闻在抖音平台的账号粉丝数量已经破亿,并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头部效应”。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目标,中央级主流媒体还积极推出新兴传播形式。如央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云监工”慢直播在全网掀起了舆论热潮。新华社也于2020年底进行“两报两端”的改版升级,将发展中心定位为新型“网络通信社”,并将融媒传播列为其未来的重要发展形式,以实现自身的产业化、创新化发展目标。《人民日报》则立足短视频、长音频市场推出一系列线上服务,将自建的移动客户端和第三方社交平台紧密联合,这对其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地方层面看,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各地的广电媒体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发展特色。诸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等一批“旗舰型”媒体品牌脱颖而出,它们不仅在全国市场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新闻出版署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发具体政令,各省市级广电媒体依托MCN模式在媒体内容生产、媒体达人孵化、媒体业务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更多元的探索,真正激发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这不仅为新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地方经济、文化、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参考。
对比“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可知,从最初的“推动”到如今的“推进”,从当时的“融合发展”到现下的“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由浅至深、从无到有,国家政策是持续推动传媒业转型的核心动力。随着现代传播格局的逐渐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未来的传媒业还将持续保持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前景无限。
二、技术赋能内容创新表达
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和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目前,传媒业的技术驱动已经从初期的辅助表达转变为现在的嵌入融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这也促使了媒体内容的全面升级。
2021年2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5G连接数已达2.02亿,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级媒体,都积极开启新兴技术试新之旅。以2021年全国两会为例,在中央级媒体层面,《人民日报》创新运用“5G+MR”技術进行两会现场实时报道,借助新一代智能眼镜“Rokid Vision 2”同步开展访谈、拍摄、记录、转播等工作,这对内容传播的高效协同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人民日报》依托2020年底打造的“创作大脑”技术平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实现了“一种资源,多次开发”模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两会报道的全景盛况。新华社则通过与中国移动等技术型企业深度合作,在2021年两会期间打造了集5G、Cave、MR等新兴技术于一体的“5G+8K+新立方”智能演播室,并利用五面LED屏和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为媒体内容的超高清传播和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地方级媒体层面,湖南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前推出了“5G连线活动”;山东广播电视台依托“5G+4K+AI+MGC”等新兴技术,以短视频、人工智能、H5、交互3D影像等新兴模式为受众提供全新的内容体验。2020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4.0,将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引入传媒领域。在技术赋能下,8K、VR等高清化、场景化的传播新业态将不断出现,各类媒体还需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内容表达的新需求,以多元高效的内容体系和传播链条实现行业转型发展目标。
虽然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源动力的媒体内容创新升级渐成新常态,但就目前的融合应用现状看,媒体融合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应用范围和规模,依然是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时期,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运用先进科技加快传媒领域的内容升级,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仍然是传媒行业在发展中需要应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场景拓延媒体应用范畴
202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报告指出,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福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纷纷入局短视频直播赛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总数的88.3%。在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指导意见的干预管理下,新媒体领域的内容质量得以大幅提升,其逐渐趋于健康有序发展。与短视频一同兴起的网络直播行业由于直达性强、互动性高,也保持增长态势,“直播带货”已然成为全民风潮。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线下防控的需要,“直播带货”为诸多企业、品牌的线上传播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17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2.4%,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8亿,其已然是2020年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互联网应用。
由于“直播带货”领域拥有巨大体量的用户规模,因而其吸引了各方媒体入局。尤其是2020年以来,在“共克时艰”“扶贫助农”“恢复生产”等发展主题下,淘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与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直播助农活动,如2020年4月武汉市政府在抖音平台开启的“市长带你看湖北”直播活动,首场总销售额高达1793万元。一时间,“市长带货”“县长带货”等成为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政府公信力为产品质量背书,对拉动直播经济增长和城市品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3]。在平台支持和技术赋能作用下,主流媒体、流量明星、企业高管甚至虚拟偶像纷纷投身短视频直播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2020年5月,央视新闻联合国美、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出“美好生活就在前方”直播活动,央视四大主持人携手“带货”,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创造了5.286亿元的销售总额。这不仅表明主流媒体在直播带货时代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意味着以短视频直播为新晋代表的传播模式在“互联网+”后半场展现巨大的商业潜质。
多主体入局带来的破圈效应尽管为直播带货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涌现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2020年我国12315平台受理举报投诉共2.55万个,其中直播带货及其相关投诉占比高达80%,同比增长357.74%。产品质量差、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售后缺失、流量造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出台一系列意见,如2020年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国内首个直播行业规范文件《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2020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0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相关部门联合起草《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近年来,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也加强了直播的整治力度,直播带货的市场乱象得以有效规范。未来,以短视频直播带货为全新消费场景的媒体运营模式仍然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相关政策规范下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产业瞄准新兴方向发力
传统广电加快转型,MCN机构或成“媒体+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据《电视指南》杂志统计结果,截至2020年底,我国至少有20家传统广电机构成立MCN机构,MCN运营逐渐从小范围试水阶段步入大范围铺陈阶段,成为传统广电产业存量改革的新方向。与商业平台的MCN机构相比,广电MCN在品牌公信力、内容权威性、人员专业化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脱贫攻坚、防疫抗疫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嵌入短视频平台,广电MCN塑造了一系列“爆款产品”,取得了惊人的传播效益,彰显了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然而,目前的广电MCN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在运行机制、盈利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加之传统广电的主流媒体定位,使其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主要以社会效益为发展目标,这也导致现阶段广电MCN的着力点在社会公益方面,其市场效益空间尚待挖掘。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和体系日益完善,广电MCN势必会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融合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长音频和中视频市场前景无限,传媒产业新风口逐渐形成。从长音频市场看,2020年我国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5.42亿,市场规模也达到272.4亿元,诸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垂直平台和腾讯音乐、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内容平台,都积极入驻长音频领域,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技术赋能、内容赋权、流量赋值等多重作用下,未来的长音频行业势必会呈现高智能、深沉浸、强互动的特色,以内容体验的不断升级增强用户黏性,从而为“媒体+产业”的多元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从中视频层面看,随着短视频的市场增量逐渐降低,中视频逐渐走向台前。中视频是指内容具有专业内涵,以横屏为主、时长在1至30分钟左右的视频。就发展现状看,目前有西瓜视频、腾讯视频、B站、知乎、微博、爱奇艺、小红书等平台纷纷入局中视频,2021年6月7日,西瓜视频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但是,由于Quibi 平台在中视频领域失利的前车之鉴,业内人士表示,中视频并不适合被作为核心生态去单一发展,而应该作为长、短视频的延展更好地滿足用户的多样需求,才能进一步释放自身潜力和市场空间[4]。总之,无论长音频和中视频的发展态势如何,其作为传媒业的新风口,自然会兼具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R]. 2020-08-28.
[2]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习近平讲故事)[N].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07-26.
[3] 丁汉青,常琪. 框架与行为:名人直播带货场域中的消费者[J]. 出版广角,2020(22):25-29.
[4] 陈孟,汤旺鑫. 中视频 内容行业的未来之选?[N]. 中国信息化周报,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