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边城》”和“爱情”作为关键词检索Google scholar和网络,发现绝大部分学者对于《边城》里面翠翠与傩送二老之间的爱情结局持悲观的看法,而且从研究从金钱、家长权威、心理学和民风民情等角度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加以分析。看过《边城》之后,笔者不同意接受这样悲观的判断。笔者认为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历程虽然曲折、历经磨难,但是,其最终的结局应该是圆满的。也就是说,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应该是悲喜剧,先苦后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时基于小说本身提供的线索,另一方面,笔者相信因果报应,翠翠的爷爷一生积德行善,翠翠又聪明、善良,翠翠应该有一个好归宿。
笔者不能也不愿苟同现有研究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判定。首先,仔细研读《边城》,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所作出的判断实际上是不合适的。现有研究认为,金钱是造成翠翠与二老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确实,我们无法否认代表金钱的“碾坊”确实对“渡船”(代表翠翠及其家清贫的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危险,碾坊确实够引人,即使是对金钱不在乎的老船夫(爷爷),在看到碾坊的时候,也是“羡慕”的,并感到自卑,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世人对碾坊更是眼红“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翠翠也觉得“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由于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世人一般都会选择有碾坊做陪嫁女子。那个脚夫在跟二老聊天的时候,把世俗之人的算盘可是说得清清楚楚,“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也因碾坊的这种诱惑力,所以,即使在大老坏了(死了)之后,船总还是有意让其儿子二老接受那座新碾坊。不过,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最终并没有因为碾坊而夭折,船总并没有明确强制二老接受碾坊,直到最后,二老还是坚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迫于压力,二老选择了下行,出门做生意去了。“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的老船夫的死,给翠翠和二老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因为“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而这个伯父马兵,行伍出身、做事“又勤快又干净”,更为重要的是,他曾追求过翠翠的母亲,待翠翠有如亲闺女,而且爷爷的心事他全知道,他对翠翠承诺“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为了翠翠的爱情,他愿意“拿镰刀同他们拼命”。比爷爷更善于讲故事的马兵,不仅让翠翠明白了曾经不明白的事情(主要是翠翠与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历程),而且还促使船总过了四七就跟他商量接翠翠到家中作为二老的媳妇。至此,以碾坊为代表的金钱、家长权威、翠翠自卑而又自负的心理、老船夫弯弯曲曲的处理方式和船总隐秘的心里疙瘩,不再成为翠翠和二老爱情的障碍。
从翠翠和二老本人来看,两人还是彼此爱恋着的。如果说翠翠在爷爷死前,对于二老的想法还不太确定的话,爷爷死后,经过马兵的指点,她完全了解得二老的想法:要渡船不要碾坊。二老下行,不是不想與翠翠好,而是为了逃避碾坊,为了逃避船总对他的施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其对翠翠的那份感情。 “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她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为自己误解二老而哭,为错过本该美好的日子而哭。在船总打算把翠翠接到家中作为二老的媳妇后,马兵与翠翠商量后,最终决定在自己家里“等二老驾船回来,再看二老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翠翠已经明确决定与二老好,只待二老回来表明其态度。而二老,从一开始就只钟情翠翠一人,为了翠翠,他一直表明自己要渡船不要碾坊这个决定。人们传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二老亲口对大老说“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在脚夫说了一通碾坊的好处之后,二老的回应是“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可见二老根本不在乎碾坊,他要的就是渡船。即使在大老死后,船总希望二老这个唯一的儿子能够娶以碾坊为妆奁的女子,二老仍然不屈服,告诉父亲“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可见,自始至终,二老心里只有翠翠一人。可以说老船夫死后,翠翠与二老爱情障碍全部消除了,这可以说是老船夫身后给翠翠留下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对于茶峒的人来说,翠翠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姑娘。小说第一章里面对翠翠有这样的描写“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可以看出,翠翠健康、活泼、可爱、有灵气,而且性情温顺却又是大方的。不仅如此翠翠还是能干的。老船夫去熟人那里看碾坊的时候,熟人夸奖翠翠说:“十四岁多能干!将来谁得她真有福气!” 在老船夫客气地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的时候,熟人说“别说一个光人,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抵得五座碾坊!洛阳桥也是鲁般两只手造的!……”“茶峒人年青男子眼睛光,选媳妇也极在行”。过了一会,这个熟人就试探着婉转的为大老向翠翠说媒。这说明,翠翠在茶峒人的眼里,是一只凤凰。翠翠更是聪明的。在老船夫的酒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后,翠翠就料到顺顺是认为老船夫请客不是地方,所以才扣下他的葫芦, 因为顺顺家可不缺酒喝,固然,一会儿后,“人家当真把酒葫芦送来了!”一个如此健康、温顺、能干、聪明的姑娘,在茶峒这个是少见的。难怪大老和二老都会喜欢上她。
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笔者认为,翠翠应该得到一个好的归宿。从小说可以看出老船夫一生都在积德行善。正直、诚实、淳朴、勤快的他,因为已经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不再接受过渡人的钱,在迫不得已受了钱,他为了安心起见,便用这些钱买上等的茶峒烟草送给过渡人,买茶叶泡茶给过路人解渴。老船夫的女儿在生下翠翠之后,“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兵死了”,积德行善的老船夫该受的苦应该受完了,他的孙女该有好报了。 因果报应有来世报和现世报。总不能只给来世报,而不给现世报吧?该给世人看看现世报,让他们看看老船夫积德行善的好报。有人说宇宙第一大定律是因果报应,笔者想这是完全正确的。好人就该有好报,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如何继续下去?所以,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翠翠与二老爱情最终的结局是“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以,笔者认为,翠翠与二老最终会走到一起。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证据,小说在最后还指出“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如果说旧的白塔象征着爷爷这个庇护者,这个重新修好的白塔,应该象征着新的庇护者,他就是傩送二老,虽然现在他还不曾回来。沈从文在小说最后所写的这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笔者认为这更多地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悬念,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实际上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些相抵触的。请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未曾为“现代性”和“资本”所污染的湘西小城,请相信翠翠与二老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要知道,当年的湘西边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当年的湘西妇女,哪里像现在女人,要么把自己明码标价--车子、房子、票子出售,要么待价而沽。更有甚者,许多当代女性(包括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贪图虚荣、享受而出卖肉体而且引以为荣。以现代人之心,度百年之前湘西边城人之腹,其结论很难说是正确的。
笔者不能也不愿苟同现有研究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判定。首先,仔细研读《边城》,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所作出的判断实际上是不合适的。现有研究认为,金钱是造成翠翠与二老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确实,我们无法否认代表金钱的“碾坊”确实对“渡船”(代表翠翠及其家清贫的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危险,碾坊确实够引人,即使是对金钱不在乎的老船夫(爷爷),在看到碾坊的时候,也是“羡慕”的,并感到自卑,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世人对碾坊更是眼红“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翠翠也觉得“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由于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世人一般都会选择有碾坊做陪嫁女子。那个脚夫在跟二老聊天的时候,把世俗之人的算盘可是说得清清楚楚,“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也因碾坊的这种诱惑力,所以,即使在大老坏了(死了)之后,船总还是有意让其儿子二老接受那座新碾坊。不过,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最终并没有因为碾坊而夭折,船总并没有明确强制二老接受碾坊,直到最后,二老还是坚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迫于压力,二老选择了下行,出门做生意去了。“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的老船夫的死,给翠翠和二老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因为“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而这个伯父马兵,行伍出身、做事“又勤快又干净”,更为重要的是,他曾追求过翠翠的母亲,待翠翠有如亲闺女,而且爷爷的心事他全知道,他对翠翠承诺“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为了翠翠的爱情,他愿意“拿镰刀同他们拼命”。比爷爷更善于讲故事的马兵,不仅让翠翠明白了曾经不明白的事情(主要是翠翠与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历程),而且还促使船总过了四七就跟他商量接翠翠到家中作为二老的媳妇。至此,以碾坊为代表的金钱、家长权威、翠翠自卑而又自负的心理、老船夫弯弯曲曲的处理方式和船总隐秘的心里疙瘩,不再成为翠翠和二老爱情的障碍。
从翠翠和二老本人来看,两人还是彼此爱恋着的。如果说翠翠在爷爷死前,对于二老的想法还不太确定的话,爷爷死后,经过马兵的指点,她完全了解得二老的想法:要渡船不要碾坊。二老下行,不是不想與翠翠好,而是为了逃避碾坊,为了逃避船总对他的施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其对翠翠的那份感情。 “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她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为自己误解二老而哭,为错过本该美好的日子而哭。在船总打算把翠翠接到家中作为二老的媳妇后,马兵与翠翠商量后,最终决定在自己家里“等二老驾船回来,再看二老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翠翠已经明确决定与二老好,只待二老回来表明其态度。而二老,从一开始就只钟情翠翠一人,为了翠翠,他一直表明自己要渡船不要碾坊这个决定。人们传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二老亲口对大老说“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在脚夫说了一通碾坊的好处之后,二老的回应是“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可见二老根本不在乎碾坊,他要的就是渡船。即使在大老死后,船总希望二老这个唯一的儿子能够娶以碾坊为妆奁的女子,二老仍然不屈服,告诉父亲“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可见,自始至终,二老心里只有翠翠一人。可以说老船夫死后,翠翠与二老爱情障碍全部消除了,这可以说是老船夫身后给翠翠留下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对于茶峒的人来说,翠翠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姑娘。小说第一章里面对翠翠有这样的描写“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可以看出,翠翠健康、活泼、可爱、有灵气,而且性情温顺却又是大方的。不仅如此翠翠还是能干的。老船夫去熟人那里看碾坊的时候,熟人夸奖翠翠说:“十四岁多能干!将来谁得她真有福气!” 在老船夫客气地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的时候,熟人说“别说一个光人,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抵得五座碾坊!洛阳桥也是鲁般两只手造的!……”“茶峒人年青男子眼睛光,选媳妇也极在行”。过了一会,这个熟人就试探着婉转的为大老向翠翠说媒。这说明,翠翠在茶峒人的眼里,是一只凤凰。翠翠更是聪明的。在老船夫的酒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后,翠翠就料到顺顺是认为老船夫请客不是地方,所以才扣下他的葫芦, 因为顺顺家可不缺酒喝,固然,一会儿后,“人家当真把酒葫芦送来了!”一个如此健康、温顺、能干、聪明的姑娘,在茶峒这个是少见的。难怪大老和二老都会喜欢上她。
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笔者认为,翠翠应该得到一个好的归宿。从小说可以看出老船夫一生都在积德行善。正直、诚实、淳朴、勤快的他,因为已经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不再接受过渡人的钱,在迫不得已受了钱,他为了安心起见,便用这些钱买上等的茶峒烟草送给过渡人,买茶叶泡茶给过路人解渴。老船夫的女儿在生下翠翠之后,“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兵死了”,积德行善的老船夫该受的苦应该受完了,他的孙女该有好报了。 因果报应有来世报和现世报。总不能只给来世报,而不给现世报吧?该给世人看看现世报,让他们看看老船夫积德行善的好报。有人说宇宙第一大定律是因果报应,笔者想这是完全正确的。好人就该有好报,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如何继续下去?所以,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翠翠与二老爱情最终的结局是“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以,笔者认为,翠翠与二老最终会走到一起。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证据,小说在最后还指出“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如果说旧的白塔象征着爷爷这个庇护者,这个重新修好的白塔,应该象征着新的庇护者,他就是傩送二老,虽然现在他还不曾回来。沈从文在小说最后所写的这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笔者认为这更多地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悬念,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实际上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些相抵触的。请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未曾为“现代性”和“资本”所污染的湘西小城,请相信翠翠与二老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要知道,当年的湘西边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当年的湘西妇女,哪里像现在女人,要么把自己明码标价--车子、房子、票子出售,要么待价而沽。更有甚者,许多当代女性(包括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贪图虚荣、享受而出卖肉体而且引以为荣。以现代人之心,度百年之前湘西边城人之腹,其结论很难说是正确的。